30 Jan

“看那挖坑的人,有啥不一样~”

“看那挖坑的人,有啥不一样~”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尝试从能量的视角理解GAN。我们会发现这个视角如此美妙和直观,甚至让人拍案叫绝。

本视角直接受启发于Benjio团队的新作《Maximum Entropy Generators for Energy-Based Models》,这篇文章前几天出现在arxiv上。当然,能量模型与GAN的联系由来已久,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独创,只不过这篇文章做得仔细和完善一些。另外本文还补充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上去,力求更为易懂和完整。

作为第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给出一个直白的类比推导:GAN实际上就是一场前仆后继(前挖后跳?)的“挖坑”与“跳坑”之旅~

总的来说,本文的大致内容如下:

1、给出了GAN/WGAN的清晰直观的能量图像;

2、讨论了判别器(能量函数)的训练情况和策略;

3、指出了梯度惩罚一个非常漂亮而直观的能量解释;

4、讨论了GAN中优化器的选择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22 Feb

巧断梯度:单个loss实现GAN模型

我们知道普通的模型都是搭好架构,然后定义好loss,直接扔给优化器训练就行了。但是GAN不一样,一般来说它涉及有两个不同的loss,这两个loss需要交替优化。现在主流的方案是判别器和生成器都按照1:1的次数交替训练(各训练一次,必要时可以给两者设置不同的学习率,即TTUR),交替优化就意味我们需要传入两次数据(从内存传到显存)、执行两次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步合并起来,作为一步去优化,那么肯定能节省时间的,这也就是GAN的同步训练。

(注:本文不是介绍新的GAN,而是介绍GAN的新写法,这只是一道编程题,不是一道算法题~)

如果在TF中

点击阅读全文...

19 Apr

从DCGAN到SELF-MOD:GAN的模型架构发展一览

事实上,O-GAN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我对GAN的理想追求,使得我可以很惬意地跳出GAN的大坑了。所以现在我会试图探索更多更广的研究方向,比如NLP中还没做过的任务,又比如图神经网络,又或者其他有趣的东西。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把之前的GAN的学习结果都记录下来。

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梳理一下GAN的架构发展情况,当然主要的是生成器的发展,判别器一直以来的变动都不大。还有,本文介绍的是GAN在图像方面的模型架构发展,跟NLP的SeqGAN没什么关系。

此外,关于GAN的基本科普,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棋盘效应图示,体现为放大之后出现如国际象棋棋盘一样的交错效应。图片来自文章《Deconvolution and Checkerboard Artifacts》

棋盘效应图示,体现为放大之后出现如国际象棋棋盘一样的交错效应。图片来自文章《Deconvolution and Checkerboard Artifacts》

点击阅读全文...

3 Jun

基于DGCNN和概率图的轻量级信息抽取模型

背景:前几个月,百度举办了“2019语言与智能技术竞赛”,其中有三个赛道,而我对其中的“信息抽取”赛道颇感兴趣,于是报名参加。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比赛终于结束,并且最终结果已经公布。笔者从最初的对信息抽取的一无所知,经过这次比赛的学习和研究,最终探索出在监督学习下做信息抽取的一些经验,遂在此与大家分享。

信息抽取赛道:“科学空间队”在最终的测试结果上排名第七

信息抽取赛道:“科学空间队”在最终的测试结果上排名第七

笔者在最终的测试集上排名第七,指标F1为0.8807(Precision是0.8939,Recall是0.8679),跟第一名相差0.01左右。从比赛角度这个成绩不算突出,但自认为模型有若干创新之处,比如自行设计的抽取结构、CNN+Attention(所以足够快速)、没有用Bert等预训练模型,私以为这对于信息抽取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本分析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 IE)是从自然语言文本中抽取实体、属性、关系及事件等事实类信息的文本处理技术,是信息检索、智能问答、智能对话等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基础,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竞赛将提供业界规模最大的基于schema的中文信息抽取数据集(Schema based Knowledge Extraction, SKE),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中文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水平,推动相关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 比赛官方网站介绍

点击阅读全文...

29 Jun

基于Bert的NL2SQL模型:一个简明的Baseline

在之前的文章《当Bert遇上Keras:这可能是Bert最简单的打开姿势》中,我们介绍了基于微调Bert的三个NLP例子,算是体验了一把Bert的强大和Keras的便捷。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再添一个例子:基于Bert的NL2SQL模型。

NL2SQL的NL也就是Natural Language,所以NL2SQL的意思就是“自然语言转SQL语句”,近年来也颇多研究,它算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比较实用的一个任务。而笔者做这个模型的契机,则是今年我司举办的首届“中文NL2SQL挑战赛”

首届中文NL2SQL挑战赛,使用金融以及通用领域的表格数据作为数据源,提供在此基础上标注的自然语言与SQL语句的匹配对,希望选手可以利用数据训练出可以准确转换自然语言到SQL的模型。

这个NL2SQL比赛算是今年比较大型的NLP赛事了,赛前投入了颇多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推广,比赛的奖金也颇丰富,唯一的问题是NL2SQL本身算是偏冷门的研究领域,所以注定不会太火爆,为此主办方也放出了一个Baseline,基于Pytorch写的,希望能降低大家的入门难度。

抱着“Baseline怎么能少得了Keras版”的心态,我抽时间自己用Keras做了做这个比赛,为了简化模型并且提升效果也加载了预训练的Bert模型,最终形成此文。

点击阅读全文...

18 Sep

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

相信近一年来(尤其是近半年来),大家都能很频繁地看到各种Transformer相关工作(比如Bert、GPT、XLNet等等)的报导,连同各种基础评测任务的评测指标不断被刷新。同时,也有很多相关的博客、专栏等对这些模型做科普和解读。

单向语言模型图示。每预测一个token,只依赖于前面的token。

单向语言模型图示。每预测一个token,只依赖于前面的token。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不仅要在“是什么”这个层面去理解这些工作,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不仅仅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包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比如,在谈到XLNet的乱序语言模型时,我们或许已经从诸多介绍中明白了乱序语言模型的好处,那不妨更进一步思考一下:

为什么Transformer可以实现乱序语言模型?是怎么实现的?RNN可以实现吗?

本文从对Attention矩阵进行Mask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众多Transformer模型可以玩得如此“出彩”的基本原因,正如标题所述“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这是各种花式Transformer模型的重要“门道”之一。

读完本文,你或许可以了解到:

1、Attention矩阵的Mask方式与各种预训练方案的关系;

2、直接利用预训练的Bert模型来做Seq2Seq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

29 Jan

抛开约束,增强模型:一行代码提升albert表现

本文标题看起来有点“标题党”了,不过所作改动放到bert4keras框架下,确实是一行代码的变动,至于是否有提升,这个笔者不敢打包票,不过测了几个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任务,均显示持平甚至有提升,所以标题说的也基本是事实。

那究竟是什么改动呢?其实一句话也能讲清楚:

在下游任务中,放弃albert的权重共享的约束,也就是把albert当bert用。

具体思路细节,请接着看下去~

点击阅读全文...

27 Sep

必须要GPT3吗?不,BERT的MLM模型也能小样本学习

大家都知道现在GPT3风头正盛,然而,到处都是GPT3、GPT3地推,读者是否记得GPT3论文的名字呢?事实上,GPT3的论文叫做《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标题里边已经没有G、P、T几个单词了,只不过它跟开始的GPT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还是以GPT称呼它。顾名思义,GPT3主打的是Few-Shot Learning,也就是小样本学习。此外,GPT3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最大的版本多达1750亿参数,是BERT Base的一千多倍。

BERT的MLM模型简单示意图

BERT的MLM模型简单示意图

正因如此,前些天Arxiv上的一篇论文《It's Not Just Size That Matters: Small Language Models Are Also Few-Shot Learners》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意译过来就是“谁说一定要大的?小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显然,这标题对标的就是GPT3,于是笔者饶有兴趣地点进去看看是谁这么有勇气挑战GPT3,又是怎样的小模型能挑战GPT3?经过阅读,原来作者提出通过适当的构造,用BERT的MLM模型也可以做小样本学习,看完之后颇有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恍然大悟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