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May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8、RoPE的底数选择原则

我们知道,在RoPE中频率的计算公式为$\theta_i = b^{-2i/d}$,底数$b$默认值为10000。目前Long Context的主流做法之一是,先在$b=10000$上用短文本预训练,然后调大$b$并在长文本微调,其出发点是《Transformer升级之路:10、RoPE是一种β进制编码》里介绍的NTK-RoPE,它本身有较好长度外推性,换用更大的$b$再微调相比不加改动的微调,起始损失更小,收敛也更快。该过程给人的感觉是:调大$b$完全是因为“先短后长”的训练策略,如果一直都用长文本训练似乎就没必要调大$b$了?

上周的论文《Base of RoPE Bounds Context Length》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基于一个期望性质研究了$b$的下界,由此指出更大的训练长度本身就应该选择更大的底数,与训练策略无关。整个分析思路颇有启发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鉴一番。

点击阅读全文...

13 May

缓存与效果的极限拉扯:从MHA、MQA、GQA到MLA

前几天,幻方发布的DeepSeek-V2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首先,最让人哗然的是1块钱100万token的价格,普遍比现有的各种竞品API便宜了两个数量级,以至于有人调侃“这个价格哪怕它输出乱码,我也会认为这个乱码是一种艺术”;其次,从模型的技术报告看,如此便宜的价格背后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它新提出的MLA(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这是对GQA的改进,据说能比GQA更省更好,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从MHA、MQA、GQA到MLA的演变历程,并着重介绍一下MLA的设计思路。

MHA

MHA(Multi-Head Attention),也就是多头注意力,是开山之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所提出的一种Attention形式,可以说它是当前主流LLM的基础工作。在数学上,多头注意力MHA等价于多个独立的单头注意力的拼接,假设输入的(行)向量序列为$\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cdots,\boldsymbol{x}_l$,其中$\boldsymbol{x}_i\in\mathbb{R}^d$,那么MHA可以形式地记为

点击阅读全文...

29 Mar

在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笔者提出了旋转位置编码(RoPE)——通过绝对位置的形式实现相对位置编码的方案。一开始RoPE是针对一维序列如文本、音频等设计的(RoPE-1D),后来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将它推广到了二维序列(RoPE-2D),这适用于图像的ViT。然而,不管是RoPE-1D还是RoPE-2D,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单一模态,即纯文本或者纯图像输入场景,那么对于多模态如图文混合输入场景,RoPE该做如何调整呢?

笔者搜了一下,发现鲜有工作讨论这个问题,主流的做法似乎都是直接展平所有输入,然后当作一维输入来应用RoPE-1D,因此连RoPE-2D都很少见。且不说这种做法会不会成为图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时的效果瓶颈,它终究是显得不够优雅。所以,接下来我们试图探寻两者的一个自然结合。

旋转位置

RoPE名称中的“旋转”一词,来源于旋转矩阵$\boldsymbol{\mathcal{R}}_n=\begin{pmatrix}\cos n\theta & -\sin n\theta\\ \sin n\theta & \cos n\theta\end{pmatrix}$,它满足
\begin{equation}\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mathcal{R}}_{n-m}\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8 Mar

时空之章:将Attention视为平方复杂度的RNN

近年来,RNN由于其线性的训练和推理效率,重新吸引了不少研究人员和用户的兴趣,隐约有“文艺复兴”之势,其代表作有RWKVRetNetMamba等。当将RNN用于语言模型时,其典型特点就是每步生成都是常数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从整个序列看来就是常数的空间复杂度和线性的时间复杂度。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相比于Attention动态增长的KV Cache,RNN的常数空间复杂度通常也让人怀疑记忆容量有限,在Long Context上的效果很难比得上Attention。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表明Causal Attention可以重写成RNN的形式,并且它的每一步生成理论上也能够以$\mathcal{O}(1)$的空间复杂度进行(代价是时间复杂度非常高,远超平方级)。这表明Attention的优势(如果有的话)是靠计算堆出来的,而不是直觉上的堆内存,它跟RNN一样本质上都是常数量级的记忆容量(记忆瓶颈)。

点击阅读全文...

21 Feb

“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思路浅谈(一):无损

这篇文章分享一下笔者关于多模态模型架构的一些闭门造车的想法,或者说一些猜测。

最近Google的Gemini 1.5和OpenAI的Sora再次点燃了不少人对多模态的热情,只言片语的技术报告也引起了大家对其背后模型架构的热烈猜测。不过,本文并非是为了凑这个热闹才发出来的,事实上其中的一些思考由来已久,最近才勉强捋顺了一下,遂想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一波,刚好碰上了两者的发布。

事先声明,“闭门造车”一词并非自谦,笔者的大模型实践本就“乏善可陈”,而多模态实践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文确实只是根据以往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的一些经验所做的“主观臆测”。

问题背景

首先简化一下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多模态,主要指图文混合的双模态,即输入和输出都可以是图文。可能有不少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多模态模型难道不也是烧钱堆显卡,Transformer“一把梭”,最终“大力出奇迹”吗?

点击阅读全文...

26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6、“复盘”长度外推技术

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从第7篇《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开始,“Transformer升级之路”这个系列就跟长度外推“杠”上了,接连9篇文章(不算本文)都是围绕长度外推展开的。如今,距离第7篇文章刚好是一年多一点,在这一年间,开源社区关于长度外推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笔者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其实这个问题远不像一开始想象那么简单,以往很多基于局部注意力的工作也不总是有效,这暗示着很多旧的分析工作并没触及问题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去“复盘”一下主流的长度外推结果,并试图从中发现免训练长度外推的关键之处。

问题定义

顾名思义,免训练长度外推,就是不需要用长序列数据进行额外的训练,只用短序列语料对模型进行训练,就可以得到一个能够处理和预测长序列的模型,即“Train Short, Test Long”。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能否用于长序列呢?最基本的指标就是模型的长序列Loss或者PPL不会爆炸,更加符合实践的评测则是输入足够长的Context,让模型去预测答案,然后跟真实答案做对比,算BLEU、ROUGE等,LongBench就是就属于这类榜单。

点击阅读全文...

12 Dec

注意力机制真的可以“集中注意力”吗?

之前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3、从Performer到线性Attention》《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等文章中,我们从Attention矩阵的“秩”的角度探讨了Attention机制,并曾经判断线性Attention不如标准Attention的关键原因正是“低秩瓶颈”。然而,这一解释对于双向的Encoder模型或许成立,但却难以适用于单向的Decoder模型,因为Decoder的Attention矩阵的上三角部分是被mask掉的,留下的下三角矩阵必然是满秩的,而既然都是满秩了,那么低秩瓶颈问题似乎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低秩瓶颈”并不能完全解释线性Attention的能力缺陷。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寻求另一个角度的解释。简单来说,与标准Attention相比,线性Attention更难“集中注意力”,从而难以准确地定位到关键token,这大概是它效果稍逊一筹的主要原因。

点击阅读全文...

29 Nov

我在Performer中发现了Transformer-VQ的踪迹

前些天我们在《VQ一下Key,Transformer的复杂度就变成线性了》介绍了“Transformer-VQ”,这是通过将Key序列做VQ(Vector Quantize)变换来实现Attention复杂度线性化的方案。诚然,Transformer-VQ提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no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过渡,给人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但熟悉VQ的读者应该能感觉到,当编码表大小或者模型参数量进一步增加时,VQ很可能会成为效果提升的瓶颈,因为它通过STE(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估计的梯度大概率是次优的(FSQ的实验结果也算是提供了一些佐证)。此外,Transformer-VQ为了使训练效率也线性化所做的梯度截断,也可能成为将来的效果瓶颈之一。

为此,笔者花了一些时间思考可以替代掉VQ的线性化思路。从Transformer-VQ的$\exp\left(QC^{\top}\right)$形式中,笔者联想到了Performer,继而“顺藤摸瓜”地发现原来Performer可以视为Soft版的Transformer-VQ。进一步地,笔者尝试类比Performer的推导方法来重新导出Transformer-VQ,为其后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结果。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