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Sep

动手做个DialoGPT:基于LM的生成式多轮对话模型

前段时间刷Arixv的时候,发现清华大学开源了一个大规模的中文闲聊语料库LCCC(论文链接项目地址),从开源的文件上来看,这可能是目前开源的数量最大、质量最好的闲聊语料库了,而且还包含了部分多轮对话聊天,总的来说可玩性还是蛮强的。笔者也被它吸引到了,尝试着用它来训练了一个闲聊对话模型,结果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

利用单向语言模型做多轮对话示意图

利用单向语言模型做多轮对话示意图

点击阅读全文...

7 Aug

修改Transformer结构,设计一个更快更好的MLM模型

大家都知道,MLM(Masked Language Model)是BERT、RoBERTa的预训练方式,顾名思义,就是mask掉原始序列的一些token,然后让模型去预测这些被mask掉的token。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MLM不单单可以作为预训练方式,还能有很丰富的应用价值,比如笔者之前就发现直接加载BERT的MLM权重就可以当作UniLM来做Seq2Seq任务(参考这里),又比如发表在ACL 2020的《Spelling Error Correction with Soft-Masked BERT》将MLM模型用于文本纠错。

MLM任务示意图

MLM任务示意图

然而,仔细读过BERT的论文或者亲自尝试过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原始的MLM的训练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每次只能mask掉一小部分的token来训练。ACL 2020的论文《Fast and Accurate Deep Bidirectional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MLM模型设计,能够有更高的训练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17 Jul

BERT-of-Theseus:基于模块替换的模型压缩方法

最近了解到一种称为“BERT-of-Theseus”的BERT模型压缩方法,来自论文《BERT-of-Theseus: Compressing BERT by Progressive Module Replacing》。这是一种以“可替换性”为出发点所构建的模型压缩方案,相比常规的剪枝、蒸馏等手段,它整个流程显得更为优雅、简洁。本文将对该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给出一个基于bert4keras的实现,并验证它的有效性。

BERT-of-Theseus,原作配图

BERT-of-Theseus,原作配图

模型压缩

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模型压缩。不过由于笔者并非专门做模型压缩的,也没有经过特别系统的调研,所以该介绍可能显得不专业,请读者理解。

点击阅读全文...

4 Jul

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

众所周知,尽管基于Attention机制的Transformer类模型有着良好的并行性能,但它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都是$\mathcal{O}(n^2)$级别的,$n$是序列长度,所以当$n$比较大时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难以承受。近来,也有不少工作致力于降低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量,比如模型剪枝、量化、蒸馏等精简技术,又或者修改Attention结构,使得其复杂度能降低到$\mathcal{O}(n\log n)$甚至$\mathcal{O}(n)$。

前几天笔者读到了论文《Transformers are RNNs: Fast Autoregressive Transformers with Linear Attention》,了解到了线性化Attention(Linear Attention)这个探索点,继而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有一些不错的收获,最后将自己对线性化Attention的理解汇总在此文中。

Attention

当前最流行的Attention机制当属Scaled-Dot Attention,形式为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 = softmax\left(\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right)\boldsymbol{V}\label{eq:std-att}\end{equation}
这里的$\boldsymbol{Q}\in\mathbb{R}^{n\times d_k}, \boldsymbol{K}\in\mathbb{R}^{m\times d_k}, \boldsymbol{V}\in\mathbb{R}^{m\times d_v}$,简单起见我们就没显式地写出Attention的缩放因子了。本文我们主要关心Self Attention场景,所以为了介绍上的方便统一设$\boldsymbol{Q}, \boldsymbol{K}, \boldsymbol{V}\in\mathbb{R}^{n\times d}$,一般场景下都有$n > d$甚至$n\gg d$(BERT base里边$d=64$)。

点击阅读全文...

25 May

Google新作Synthesizer:我们还不够了解自注意力

深度学习这个箱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黑。

写在开头

据说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句话[来源]:“谁要是说他懂得量子力学,那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学。”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句话中的“量子力学”也可以替换为“深度学习”。尽管深度学习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证明了其有效性,但我们对它的解释性依然相当无力。当然,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工作致力于打开深度学习这个黑箱,但是很无奈,这些工作基本都是“马后炮”式的,也就是在已有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些勉强能说服自己的解释,无法做到自上而下的构建和理解模型的原理,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前瞻性的预测。

本文关注的是自注意力机制。直观上来看,自注意力机制算是解释性比较强的模型之一了,它通过自己与自己的Attention来自动捕捉了token与token之间的关联,事实上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那篇论文中,就给出了如下的看上去挺合理的可视化效果: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中对Attention的可视化例子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中对Attention的可视化例子

但自注意力机制真的是这样生效的吗?这种“token对token”的注意力是必须的吗?前不久Google的新论文《Synthesizer: Rethinking Self-Attention in Transformer Models》对自注意力机制做了一些“异想天开”的探索,里边的结果也许会颠覆我们对自注意力的认知。

点击阅读全文...

13 Apr

突破瓶颈,打造更强大的Transformer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发布后,基于Multi-Head Attention的Transformer模型开始流行起来,而去年发布的BERT模型更是将Transformer模型的热度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当然,技术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改进的工作也相继涌现:有改进预训练任务的,比如XLNET的PLM、ALBERT的SOP等;有改进归一化的,比如Post-Norm向Pre-Norm的改变,以及T5中去掉了Layer Norm里边的beta参数等;也有改进模型结构的,比如Transformer-XL等;有改进训练方式的,比如ALBERT的参数共享等;...

以上的这些改动,都是在Attention外部进行改动的,也就是说它们都默认了Attention的合理性,没有对Attention本身进行改动。而本文我们则介绍关于两个新结果:它们针对Multi-Head Attention中可能存在建模瓶颈,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来改进Multi-Head Attention。两篇论文都来自Google,并且做了相当充分的实验,因此结果应该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了。

再小也不能小key_size

第一个结果来自文章《Low-Rank Bottleneck in Multi-head Attention Models》,它明确地指出了Multi-Head Attention里边的表达能力瓶颈,并提出通过增大key_size的方法来缓解这个瓶颈。

点击阅读全文...

2 Apr

bert4keras在手,baseline我有:百度LIC2020

百度的“2020语言与智能技术竞赛”开赛了,今年有五个赛道,分别是机器阅读理解、推荐任务对话、语义解析、关系抽取、事件抽取。每个赛道中,主办方都给出了基于PaddlePaddle的baseline模型,这里笔者也基于bert4keras给出其中三个赛道的个人baseline,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用bert4keras搭建baseline模型的方便快捷与简练。

思路简析

这里简单分析一下这三个赛道的任务特点以及对应的baseline设计。

点击阅读全文...

16 Mar

现在可以用Keras玩中文GPT2了(GPT2_ML)

前段时间留意到有大牛开源了一个中文的GPT2模型,是最大的15亿参数规模的,看作者给的demo,生成效果还是蛮惊艳的,就想着加载到自己的bert4keras来玩玩。不过早期的bert4keras整体架构写得比较“死”,集成多个不同的模型很不方便。前两周终于看不下去了,把bert4keras的整体结构重写了一遍,现在的bert4keras总能算比较灵活地编写各种Transformer结构的模型了,比如GPT2T5等都已经集成在里边了。

GPT2科普

GPT,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说过它了,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基于Transformer结构的语言模型,源自论文《GPT: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但它又不是为了做语言模型而生,它是通过语言模型来预训练自身,然后在下游任务微调,提高下游任务的表现。它是“Transformer + 预训练 + 微调”这种模式的先驱者,相对而言,BERT都算是它的“后辈”,而GPT2,则是GPT的升级版——模型更大,训练数据更多——模型最大版的参数量达到了15亿。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