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万素数之和与“电脑病”
By 苏剑林 | 2014-10-17 | 12634位读者 | 引用原则上来讲,同样的算法,如果分别在Python和C++上实现,那么Python的速度肯定比不上C++的。但是Python还被称为“胶水语言”,它允许我们把主要计算的部分用C或C++等高效的语言编写好,然后它作为“粘合剂”把两者粘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Python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扩展库,这些库中有不少是用C语言编写的。因此,我们在编写Python程序的时候,如果可以用这些现成的库,速度会快很多。本文就是用Numpy来改进之前的《两百万前素数之和与前两百万素数之和》的计算。
算法本身是没有变的,只是用了Numpy来处理数组计算,代码如下:
班门弄斧:Python的代码能有多简洁?
By 苏剑林 | 2014-10-07 | 23329位读者 | 引用最近的很多篇文章都是数论内容,属于纯数学的范畴了,对于很多只爱好物理或应用数学的读者可能会看得头晕了。今天我们来谈些不那么抽象的东西,我们来谈谈风筝,并来分析一下风筝的飞行力学。
爱情就像放风筝,线不能来得太紧,也不能拉得太松,你只会给对方飞翔的空间,他/她始终会回到你身边,因为有一条线系着双方。
风筝,在我们这个地方叫做纸鸢,相信大家童年时一定会放过。笔者小时候放风筝时,已经是小学五年级之前的事了。这个暑假突然童心一起,凭着小时候的回忆,简单做了个风筝来玩,居然真的飞起来了!兴奋之余,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今再来放风筝,真心感觉到放风筝也有很多技巧,让风筝飞,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真可谓人生处处皆学问呀。上面关于风筝的比喻,正是放风筝的真实写照吧。
风筝可以说是人类摆脱地球重力的最原始尝试吧,跟发射宇宙飞船的火箭不同,风筝是借助风力来抵抗重力,严格来讲,即便是现在的飞机,也离不开这个原理(我们最后会谈到)。简单来讲,风筝就是用轻的支架撑开一个轻盈的平面,然后系上一个线圈。我们简单做一个风筝,只需要一张报纸,两条竹篾和一点透明胶,十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个。当然,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好看的风筝,甚至还有龙形的风筝,但是,自己动手简单做一个风筝,还是相当好玩的。
风筝自然是借助风力飞起来的,可是为什么风筝得用绳子牵着才能飞得更高、绳断了反而掉下来?风大多时,才适合放风筝?飞机又是怎么飞起来的?下面我们试着分析这些问题。
初试在Python中使用PARI/GP
By 苏剑林 | 2014-07-22 | 25247位读者 | 引用简单做了个Logo~
By 苏剑林 | 2014-06-30 | 20605位读者 | 引用【备忘】访问Google的几个方式
By 苏剑林 | 2014-06-15 | 30100位读者 | 引用不多说了,我只想喊“无谷歌不搜索”!
用PyPy提高Python脚本执行效率
By 苏剑林 | 2014-06-11 | 20285位读者 | 引用在《两百万前素数之和与前两百万素数之和》中,我们用Python求了前两百万的素数和以及两百万前的素数和,并且得到了在Python 3.3中的执行时间如下:
两百万前的素数之和:
142913828922
time: 2.4048174478605646前两百万的素数之和:
31381137530481
time: 46.75734807838953
于是想办法提高python脚本的执行效率,我觉得在算法方面,优化空间已经比较小了,于是考虑执行器上的优化。在搜索的无意间我看到了一个名词——Psyco!这是python的一个外部模块,导入后可以加快.py脚本的执行。网上也有《用 Psyco 让 Python 运行得像 C一样快》、《利用 psyco 让 Python 程序执行更快》之类的文章,说明Psyco确实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于是就跃跃欲试了,后来了解到Psyco在2012年已经停止开发,只支持到Python 2.4版本,目前它由 PyPy所接替。于是我就下载了PyPy。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