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监督语义相似度哪家强?我们做了个比较全面的评测
By 苏剑林 | 2021-04-11 | 145599位读者 | 引用一月份的时候,笔者写了《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指出无监督语义相似度的SOTA模型BERT-flow其实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线性变换(白化操作,BERT-whitening)达到。随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结果,写成了论文《Whitening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for Better Semantics and Faster Retrieval》。这篇博客将对这篇论文的内容做一个基本的梳理,并在5个中文语义相似度任务上进行了补充评测,包含了600多个实验结果。
方法概要
BERT-whitening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在得到每个句子的句向量$\{x_i\}_{i=1}^N$后,对这些矩阵进行一个白化(也就是PCA),使得每个维度的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单位阵,然后保留$k$个主成分,流程如下图:
短文本匹配Baseline:脱敏数据使用预训练模型的尝试
By 苏剑林 | 2021-03-05 | 108212位读者 | 引用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
By 苏剑林 | 2021-01-11 | 207039位读者 | 引用BERT-flow来自论文《On the Sentence Embeddings from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中了EMNLP 2020,主要是用flow模型校正了BERT出来的句向量的分布,从而使得计算出来的cos相似度更为合理一些。由于笔者定时刷Arixv的习惯,早在它放到Arxiv时笔者就看到了它,但并没有什么兴趣,想不到前段时间小火了一把,短时间内公众号、知乎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解读,相信读者们多多少少都被它刷屏了一下。
从实验结果来看,BERT-flow确实是达到了一个新SOTA,但对于这一结果,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不大对劲!当然,不是说结果有问题,而是根据笔者的理解,flow模型不大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带着这个直觉,笔者做了一些分析,果不其然,笔者发现尽管BERT-flow的思路没有问题,但只要一个线性变换就可以达到相近的效果,flow模型并不是十分关键。
余弦相似度的假设
一般来说,我们语义相似度比较或检索,都是给每个句子算出一个句向量来,然后算它们的夹角余弦来比较或者排序。那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余弦相似度对所输入的向量提出了什么假设呢?或者说,满足什么条件的向量用余弦相似度做比较效果会更好呢?
从EMD、WMD到WRD:文本向量序列的相似度计算
By 苏剑林 | 2020-05-13 | 59670位读者 | 引用在NLP中,我们经常要去比较两个句子的相似度,其标准方法是想办法将句子编码为固定大小的向量,然后用某种几何距离(欧氏距离、$\cos$距离等)作为相似度。这种方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检索起来比较快速,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工程需求。
此外,还可以直接比较两个变长序列的差异性,比如编辑距离,它通过动态规划找出两个字符串之间的最优映射,然后算不匹配程度;现在我们还有Word2Vec、BERT等工具,可以将文本序列转换为对应的向量序列,所以也可以直接比较这两个向量序列的差异,而不是先将向量序列弄成单个向量。
后一种方案速度相对慢一点,但可以比较得更精细一些,并且理论比较优雅,所以也有一定的应用场景。本文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属于后者的两个相似度指标,分别简称为WMD、WRD。
Earth Mover's Distance
本文要介绍的两个指标都是以Wasserstein距离为基础,这里会先对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相关内容也可以阅读笔者旧作《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Wasserstein距离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推土机距离”(Earth Mover's Distance,EMD),因为它可以用一个“推土”的例子来通俗地表达它的含义。
基于GRU和AM-Softmax的句子相似度模型
By 苏剑林 | 2018-07-29 | 335505位读者 | 引用搞计算机视觉的朋友会知道,AM-Softmax是人脸识别中的成果。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借鉴人脸识别的做法来做句子相似度模型,顺便介绍在Keras下各种margin loss的写法。
背景
细想之下会发现,句子相似度与人脸识别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已有的做法
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深度学习做句子相似度模型,就只有两种做法:一是输入一对句子,然后输出一个0/1标签代表相似程度,也就是视为一个二分类问题,比如《Learning Text Similarity with Siamese Recurrent Networks》中的模型是这样的
包括今年拍拍贷的“魔镜杯”,也是这种格式。另外一种做法是输入一个三元组“(句子A,跟A相似的句子,跟A不相似的句子)”,然后用triplet loss的做法解决,比如文章《Applying Deep Learning To Answer Selection: A Study And An Open Task》中的做法。
这两种做法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loss和训练方法有所差别。但是,这两种方法却都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负样本采样严重不足,导致效果提升非常慢。
更别致的词向量模型(五):有趣的结果
By 苏剑林 | 2017-11-19 | 88901位读者 | 引用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词向量模型$(15)$会有什么好的性质,或者说,如此煞费苦心去构造一个新的词向量模型,会得到什么回报呢?
模长的含义
似乎所有的词向量模型中,都很少会关心词向量的模长。有趣的是,我们上述词向量模型得到的词向量,其模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词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这个事实。
在一个窗口内的上下文,中心词重复出现概率其实是不大的,是一个比较随机的事件,因此可以粗略地认为
\[P(w,w) \sim P(w)\tag{24}\]
所以根据我们的模型,就有
\[e^{\langle\boldsymbol{v}_{w},\boldsymbol{v}_{w}\rangle} =\frac{P(w,w)}{P(w)P(w)}\sim \frac{1}{P(w)}\tag{25}\]
所以
\[\Vert\boldsymbol{v}_{w}\Vert^2 \sim -\log P(w)\tag{26}\]
可见,词语越高频(越有可能就是停用词、虚词等),对应的词向量模长就越小,这就表明了这种词向量的模长确实可以代表词的重要性。事实上,$-\log P(w)$这个量类似IDF,有个专门的名称叫ICF,请参考论文《TF-ICF: A New Term Weighting Scheme for Clustering Dynamic Data Streams》。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