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Dec

这篇文章谈一下笔者被昨天出来的一篇“神论文”气到了的经历。

这篇“神论文”是《How not to Lie with a Benchmark: Rearranging NLP Leaderboards》,论文的大致内容是说目前很多排行榜算平均都用算术平均,而它认为几何平均与调和平均更加合理。最关键是它还对GLUE、SuperGLUE等榜单上的模型用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重新算了一下排名,结果发现那些超过人类的模型在新的平均方案下都没超过人类了。

看上去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打算写一篇博客介绍一下它。结果博客快写完了,然后在对数据的时候,发现里边表格的数据全是乱来的!!!真实的结果完全不支撑它的结论!!!所以,这篇博客就从“表扬大会”变成了“批评大会”...

点击阅读全文...

9 Dec

变分自编码器(八):估计样本概率密度

在本系列的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了VAE,一般来说,用VAE是为了得到一个生成模型,或者是做更好的编码模型,这都是VAE的常规用途。但除了这些常规应用外,还有一些“小众需求”,比如用来估计$x$的概率密度,这在做压缩的时候通常会用到。

本文就从估计概率密度的角度来了解和推导一下VAE模型。

两个问题

所谓估计概率密度,就是在已知样本$x_1,x_2,\cdots,x_N\sim \tilde{p}(x)$的情况下,用一个待定的概率密度簇$q_{\theta}(x)$去拟合这批样本,拟合的目标一般是最小化负对数似然:
\begin{equation}\mathbb{E}_{x\sim \tilde{p}(x)}[-\log q_{\theta}(x)] = -\frac{1}{N}\sum_{i=1}^N \log q_{\theta}(x_i)\label{eq:mle}\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1 Dec

输入梯度惩罚与参数梯度惩罚的一个不等式

在本博客中,已经多次讨论过梯度惩罚相关内容了。从形式上来看,梯度惩罚项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输入的梯度惩罚$\Vert\nabla_{\boldsymbol{x}} f(\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Vert^2$,在《对抗训练浅谈:意义、方法和思考(附Keras实现)》《泛化性乱弹:从随机噪声、梯度惩罚到虚拟对抗训练》等文章中我们讨论过,另一种则是关于参数的梯度惩罚$\Vert\nabla_{\boldsymbol{\theta}} f(\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Vert^2$,在《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五):为什么学习率不宜过小?》《我们真的需要把训练集的损失降低到零吗?》等文章我们讨论过。

在相关文章中,两种梯度惩罚都声称有着提高模型泛化性能的能力,那么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呢?笔者从Google最近的一篇论文《The Geometric Occam's Razor Implicit in Deep Learning》学习到了两者的一个不等式,算是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感觉以后可能用得上,在此做个笔记。

最终结果

假设有一个$l$层的MLP模型,记为
\begin{equation}\boldsymbol{h}^{(t+1)} = g^{(t)}(\boldsymbol{W}^{(t)}\boldsymbol{h}^{(t)}+\boldsymbol{b}^{(t)})\end{equation}
其中$g^{(t)}$是当前层的激活函数,$t\in\{1,2,\cdots,l\}$,并记$\boldsymbol{h}^{(1)}$为$\boldsymbol{x}$,即模型的原始输入,为了方便后面的推导,我们记$\boldsymbol{z}^{(t+1)}=\boldsymbol{W}^{(t)}\boldsymbol{h}^{(t)}+\boldsymbol{b}^{(t)}$;参数全体为$\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W}^{(1)},\boldsymbol{b}^{(1)},\boldsymbol{W}^{(2)},\boldsymbol{b}^{(2)},\cdots,\boldsymbol{W}^{(l)},\boldsymbol{b}^{(l)}\}$。设$f$是$\boldsymbol{h}^{(l+1)}$的任意标量函数,那么成立不等式
\begin{equation}\Vert\nabla_{\boldsymbol{x}} f\Vert^2\left(\frac{1 + \Vert \boldsymbol{h}^{(1)}\Vert^2}{\Vert\boldsymbol{W}^{(1)}\Vert^2 \Vert\nabla_{\boldsymbol{x}}\boldsymbol{h}^{(1)}\Vert^2}+\cdots+\frac{1 + \Vert \boldsymbol{h}^{(l)}\Vert^2}{\Vert\boldsymbol{W}^{(l)}\Vert^2 \Vert\nabla_{\boldsymbol{x}}\boldsymbol{h}^{(l)}\Vert^2}\right)\leq \Vert\nabla_{\boldsymbol{\theta}} f\Vert^2\label{eq:f}\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7 Dec

Seq2Seq+前缀树:检索任务新范式(以KgCLUE为例)

两年前,在《万能的seq2seq:基于seq2seq的阅读理解问答》《“非自回归”也不差:基于MLM的阅读理解问答》中,我们在尝试过分别利用“Seq2Seq+前缀树”和“MLM+前缀树”的方式做抽取式阅读理解任务,并获得了不错的结果。而在去年的ICLR2021上,Facebook的论文《Autoregressive Entity Retrieval》同样利用“Seq2Seq+前缀树”的组合,在实体链接和文档检索上做到了效果与效率的“双赢”。

事实上,“Seq2Seq+前缀树”的组合理论上可以用到任意检索型任务中,堪称是检索任务的“新范式”。本文将再次回顾“Seq2Seq+前缀树”的思路,并用它来实现最近推出的KgCLUE知识图谱问答榜单的一个baseline。

本文baseline模型示意图

本文baseline模型示意图

点击阅读全文...

21 Dec

从熵不变性看Attention的Scale操作

当前Transformer架构用的最多的注意力机制,全称为“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其中“Scaled”是因为在$Q,K$转置相乘之后还要除以一个$\sqrt{d}$再做Softmax(下面均不失一般性地假设$Q,K,V\in\mathbb{R}^{n\times d}$):
\begin{equation}Attention(Q,K,V) = softmax\left(\frac{QK^{\top}}{\sqrt{d}}\right)V\label{eq:std}\end{equation}

《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中,我们已经初步解释了除以$\sqrt{d}$的缘由。而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熵不变性”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缩放操作,并且得到一个新的缩放因子。在MLM的实验显示,新的缩放因子具有更好的长度外推性能

熵不变性

我们将一般的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改写成
\begin{equation}\boldsymbol{o}_i = \sum_{j=1}^n a_{i,j}\boldsymbol{v}_j,\quad a_{i,j}=\frac{e^{\lambda \boldsymbol{q}_i\cdot \boldsymbol{k}_j}}{\sum\limits_{j=1}^n e^{\lambda \boldsymbol{q}_i\cdot \boldsymbol{k}_j}}\end{equation}
其中$\lambda$是缩放因子,它跟$\boldsymbol{q}_i,\boldsymbol{k}_j$无关,但原则上可以跟长度$n$、维度$d$等参数有关,目前主流的就是$\lambda=1/\sqrt{d}$。

点击阅读全文...

24 Dec

概率分布的熵归一化(Entropy Normalization)

在上一篇文章《从熵不变性看Attention的Scale操作》中,我们从熵不变性的角度推导了一个新的Attention Scale,并且实验显示具有熵不变性的新Scale确实能使得Attention的外推性能更好。这时候笔者就有一个很自然的疑问:

有没有类似L2 Normalization之类的操作,可以直接对概率分布进行变换,使得保持原始分布主要特性的同时,让它的熵为指定值?

笔者带着疑问搜索了一番,发现没有类似的研究,于是自己尝试推导了一下,算是得到了一个基本满意的结果,暂称为“熵归一化(Entropy Normalization)”,记录在此,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幂次变换

首先,假设$n$元分布$(p_1,p_2,\cdots,p_n)$,它的熵定义为
\begin{equation}\mathcal{H} = -\sum_i p_i \log p_i = \mathbb{E}[-\log p_i]\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29 Dec

SquarePlus:可能是运算最简单的ReLU光滑近似

ReLU函数,也就是$\max(x,0)$,是最常见的激活函数之一,然而它在$x=0$处的不可导通常也被视为一个“槽点”。为此,有诸多的光滑近似被提出,比如SoftPlus、GeLU、Swish等,不过这些光滑近似无一例外地至少都使用了指数运算$e^x$(SoftPlus还用到了对数),从“精打细算”的角度来看,计算量还是不小的(虽然当前在GPU加速之下,我们很少去感知这点计算量了)。最近有一篇论文《Squareplus: A Softplus-Like Algebraic Rectifier》提了一个更简单的近似,称为SquarePlus,我们也来讨论讨论。

需要事先指出的是,笔者是不建议大家花太多时间在激活函数的选择和设计上的,所以虽然分享了这篇论文,但主要是提供一个参考结果,并充当一道练习题来给大家“练练手”。

定义

SquarePlus的形式很简单,只用到了加、乘、除和开方:
\begin{equation}\text{SquarePlus}(x)=\frac{x+\sqrt{x^2+b}}{2}\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2 Jan

一般来说,文本匹配有交互式(Interaction-based)和特征式(Representation-based)两种实现方案,其中交互式是指将两个文本拼接在一起当成单文本进行分类,而特征式则是指两个句子分别由编码器编码为句向量后再做简单的融合处理(算cos值或者接一个浅层网络)。通常的结论是,交互式由于使得两个文本能够进行充分的比较,所以它准确性通常较好,但明显的缺点是在检索场景的效率较差;而特征式则可以提前计算并缓存好句向量,所以它有着较高的效率,但由于句子间的交互程度较浅,所以通常效果不如交互式。

上一篇文章笔者介绍了CoSENT,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特征式方案,并且相比以往的特征式方案效果有所提高。于是笔者的好胜心就上来了:CoSENT能比得过交互式吗?特征式相比交互式的差距有多远呢?本文就来做个比较。

自动阈值

在文章《CoSENT(一):比Sentence-BERT更有效的句向量方案》中,我们评测CoSENT所用的指标是Spearman系数,它是一个只依赖于预测结果相对顺序的指标,不依赖于阈值,比较适合检索场景的评测。但如果评测指标是accuracy或者F1这些分类指标,则必须确定一个阈值,将预测结果大于这个数的预测结果视为正、小于则为负,然后才能计算指标。在二分类的场景,我们用二分法就可以有效地确定这个阈值。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