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Oct

bert4keras在手,baseline我有:CLUE基准代码

CLUE(Chinese GLUE)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评价基准,目前也已经得到了较多团队的认可。CLUE官方Github提供了tensorflow和pytorch的baseline,但并不易读,而且也不方便调试。事实上,不管是tensorflow还是pytorch,不管是CLUE还是GLUE,笔者认为能找到的baseline代码,都很难称得上人性化,试图去理解它们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所以,笔者决定基于bert4keras实现一套CLUE的baseline。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基本上复现了官方宣称的基准成绩,并且有些任务还更优。最重要的是,所有代码尽量保持了清晰易读的特点,真·“Deep Learning for Humans”。

代码简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代码中各个任务baseline的构建思路。在阅读文章和代码之前,请读者自行先观察一下每个任务的数据格式,这里不对任务数据进行详细介绍。

点击阅读全文...

22 Oct

CAN:借助先验分布提升分类性能的简单后处理技巧

顾名思义,本文将会介绍一种用于分类问题的后处理技巧——CAN(Classification with Alternating Normalization),出自论文《When in Doubt: Improving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with Alternating Normalization》。经过笔者的实测,CAN确实多数情况下能提升多分类问题的效果,而且几乎没有增加预测成本,因为它仅仅是对预测结果的简单重新归一化操作。

有趣的是,其实CAN的思想是非常朴素的,朴素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用过同样的思想。然而,CAN的论文却没有很好地说清楚这个思想,只是纯粹形式化地介绍和实验这个方法。本文的分享中,将会尽量将算法思想介绍清楚。

思想例子

假设有一个二分类问题,模型对于输入$a$给出的预测结果是$p^{(a)} = [0.05, 0.95]$,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出预测类别为$1$;接下来,对于输入$b$,模型给出的预测结果是$p^{(b)}=[0.5,0.5]$,这时候处于最不确定的状态,我们也不知道输出哪个类别好。

点击阅读全文...

4 Dec

这篇文章谈一下笔者被昨天出来的一篇“神论文”气到了的经历。

这篇“神论文”是《How not to Lie with a Benchmark: Rearranging NLP Leaderboards》,论文的大致内容是说目前很多排行榜算平均都用算术平均,而它认为几何平均与调和平均更加合理。最关键是它还对GLUE、SuperGLUE等榜单上的模型用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重新算了一下排名,结果发现那些超过人类的模型在新的平均方案下都没超过人类了。

看上去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打算写一篇博客介绍一下它。结果博客快写完了,然后在对数据的时候,发现里边表格的数据全是乱来的!!!真实的结果完全不支撑它的结论!!!所以,这篇博客就从“表扬大会”变成了“批评大会”...

点击阅读全文...

6 Jan

CoSENT(一):比Sentence-BERT更有效的句向量方案

学习句向量的方案大致上可以分为无监督和有监督两大类,其中有监督句向量比较主流的方案是Facebook提出的“InferSent”,而后的“Sentence-BERT”进一步在BERT上肯定了它的有效性。然而,不管是InferSent还是Sentence-BERT,它们在理论上依然相当令人迷惑,因为它们虽然有效,但存在训练和预测不一致的问题,而如果直接优化预测目标cos值,效果往往特别差。

最近,笔者再次思考了这个问题,经过近一周的分析和实验,大致上确定了InferSent有效以及直接优化cos值无效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优化cos值的新方案CoSENTCosine Sentence)。实验显示,CoSENT在收敛速度和最终效果上普遍都比InferSent和Sentence-BERT要好。

朴素思路

本文的场景是利用文本匹配的标注数据来构建句向量模型,其中所利用到的标注数据是常见的句子对样本,即每条样本是“(句子1, 句子2, 标签)”的格式,它们又大致上可以分类“是非类型”、“NLI类型”、“打分类型”三种,参考《用开源的人工标注数据来增强RoFormer-Sim》中的“分门别类”一节。

失效的Cos

简单起见,我们可以先只考虑“是非类型”的数据,即“(句子1, 句子2, 是否相似)”的样本。假设两个句子经过编码模型后分别得到向量$u,v$,由于检索阶段计算的是余弦相似度$\cos(u,v)=\frac{\langle u,v\rangle}{\Vert u\Vert \Vert v\Vert}$,所以比较自然的想法是设计基于$\cos(u,v)$的损失函数,比如
\begin{align}t\cdot (1 - \cos(u, v)) + (1 - t) \cdot (1 + \cos(u,v))\label{eq:cos-1}\\
t\cdot (1 - \cos(u, v))^2 + (1 - t) \cdot \cos^2(u,v)\label{eq:cos-2}
\end{align}

点击阅读全文...

12 Jan

一般来说,文本匹配有交互式(Interaction-based)和特征式(Representation-based)两种实现方案,其中交互式是指将两个文本拼接在一起当成单文本进行分类,而特征式则是指两个句子分别由编码器编码为句向量后再做简单的融合处理(算cos值或者接一个浅层网络)。通常的结论是,交互式由于使得两个文本能够进行充分的比较,所以它准确性通常较好,但明显的缺点是在检索场景的效率较差;而特征式则可以提前计算并缓存好句向量,所以它有着较高的效率,但由于句子间的交互程度较浅,所以通常效果不如交互式。

上一篇文章笔者介绍了CoSENT,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特征式方案,并且相比以往的特征式方案效果有所提高。于是笔者的好胜心就上来了:CoSENT能比得过交互式吗?特征式相比交互式的差距有多远呢?本文就来做个比较。

自动阈值

在文章《CoSENT(一):比Sentence-BERT更有效的句向量方案》中,我们评测CoSENT所用的指标是Spearman系数,它是一个只依赖于预测结果相对顺序的指标,不依赖于阈值,比较适合检索场景的评测。但如果评测指标是accuracy或者F1这些分类指标,则必须确定一个阈值,将预测结果大于这个数的预测结果视为正、小于则为负,然后才能计算指标。在二分类的场景,我们用二分法就可以有效地确定这个阈值。

点击阅读全文...

29 Mar

为什么Pre Norm的效果不如Post Norm?

Pre Norm与Post Norm之间的对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本博客就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文章《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模型优化漫谈:BERT的初始标准差为什么是0.02?》等。目前比较明确的结论是:同一设置之下,Pre Norm结构往往更容易训练,但最终效果通常不如Post Norm。Pre Norm更容易训练好理解,因为它的恒等路径更突出,但为什么它效果反而没那么好呢?

笔者之前也一直没有好的答案,直到前些时间在知乎上看到 @唐翔昊 的一个回复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问题竟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理解!本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

31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

上一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我们讨论了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外推性是一个训练和预测的不一致问题,而解决这个不一致的主要思路是将注意力局部化,很多外推性好的改进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注意力的变体。诚然,目前语言模型的诸多指标看来局部注意力的思路确实能解决长度外推问题,但这种“强行截断”的做法也许会不符合某些读者的审美,因为人工雕琢痕迹太强,缺乏了自然感,同时也让人质疑它们在非语言模型任务上的有效性。

本文我们从模型对位置编码的鲁棒性角度来重新审视长度外推性这个问题,此思路可以在基本不对注意力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改进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效果,并且还适用多种位置编码,总体来说方法更为优雅自然,而且还适用于非语言模型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

30 Aug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九):条件控制生成结果

前面的几篇文章都是比较偏理论的结果,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一个比较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条件控制生成。

作为生成模型,扩散模型跟VAE、GAN、flow等模型的发展史很相似,都是先出来了无条件生成,然后有条件生成就紧接而来。无条件生成往往是为了探索效果上限,而有条件生成则更多是应用层面的内容,因为它可以实现根据我们的意愿来控制输出结果。从DDPM至今,已经出来了很多条件扩散模型的工作,甚至可以说真正带火了扩散模型的就是条件扩散模型,比如脍炙人口的文生图模型DALL·E 2Imagen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条件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做个简单的学习和总结。

技术分析

从方法上来看,条件控制生成的方式分两种:事后修改(Classifier-Guidance)和事前训练(Classifier-Free)。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