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By 苏剑林 | 2021-07-22 | 75030位读者 |我们知道,线性回归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存在解析解,而它的变体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却没有解析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逻辑回归虽然也叫“回归”,但它实际上是用于分类问题的,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分类比回归更加常见。准确来说,我们说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说的是“最大似然估计下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不用最大似然估计,是否能找到一个可用的解析解呢?
本文将会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
线性回归 #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线性回归。假设训练数据为$\{(\boldsymbol{x}_i,\boldsymbol{y}_i)\}_{i=1}^N$,其中$\boldsymbol{x}\in\mathbb{R}^n,\boldsymbol{y}\in\mathbb{R}^m$,为了便于跟代码实现对齐,这里默认情况下向量都是行向量。线性回归假设$\boldsymbol{x},\boldsymbol{y}$满足线性关系$\boldsymbol{y}=\boldsymbol{x}\boldsymbol{W}+\boldsymbol{b}$,这里$\boldsymbol{W}\in\mathbb{R}^{n\times m},\boldsymbol{b}\in\mathbb{R}^m$,然后通过最小化下述均方误差来估计它们
\begin{equation}\frac{1}{N}\sum_{i=1}^N \Vert\boldsymbol{y}_i-\boldsymbol{x}_i\boldsymbol{W}-\boldsymbol{b}\Vert^2\label{eq:loss}\end{equation}
这个目标直接展开求导就行了,只是一个二次函数的最小值问题,所以有解析解。
概率视角 #
从概率分布的角度来看,均方误差意味着我们假设了$p(\boldsymbol{y}|\boldsymbol{x})$是均值为$\boldsymbol{\mu}_{y|x}=\boldsymbol{x}\boldsymbol{W}+\boldsymbol{b}$的正态分布。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更强的假设:
假设联合分布$p(\boldsymbol{x},\boldsymbol{y})$是正态分布。
在这个假设之下,我们可以直接写出对应的条件分布: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p(\boldsymbol{y}|\boldsymbol{x}) =&\, \mathcal{N}(\boldsymbol{y};\boldsymbol{\mu}_{y|x},\boldsymbol{\Sigma}_{y|x})\\
\boldsymbol{\mu}_{y|x} =&\, \boldsymbol{\mu}_y + (\boldsymbol{x}-\boldsymbol{\mu}_x)\boldsymbol{\Sigma}_{xx}^{-1}\boldsymbol{\Sigma}_{xy}\\
\boldsymbol{\Sigma}_{y|x} =&\, \boldsymbol{\Sigma}_{yy} - \boldsymbol{\Sigma}_{yx}\boldsymbol{\Sigma}_{xx}^{-1}\boldsymbol{\Sigma}_{xy}
\end{aligned}\end{equation}
这里的$\boldsymbol{\mu}_x,\boldsymbol{\mu}_y$是$\boldsymbol{x},\boldsymbol{y}$的均值向量,$\begin{pmatrix}\boldsymbol{\Sigma}_{xx} & \boldsymbol{\Sigma}_{xy} \\ \boldsymbol{\Sigma}_{yx} & \boldsymbol{\Sigma}_{yy}\end{pmatrix}$是$\boldsymbol{x},\boldsymbol{y}$的协方差矩阵。正态分布的条件分布形式可以直接在维基百科找到,其证明可以参考StackExchange或相关概率统计书籍。
现在对照$\boldsymbol{\mu}_{y|x}=\boldsymbol{x}\boldsymbol{W}+\boldsymbol{b}$,我们可以得到
\begin{equation}\boldsymbol{W} = \boldsymbol{\Sigma}_{xx}^{-1}\boldsymbol{\Sigma}_{xy}, \quad \boldsymbol{b} = \boldsymbol{\mu}_y - \boldsymbol{\mu}_x\boldsymbol{\Sigma}_{xx}^{-1}\boldsymbol{\Sigma}_{xy}\end{equation}
这其实就是线性回归的解析解。
思考分析 #
让我们捋一捋上述过程。首先,默认情况下,线性回归只是做了条件分布$p(\boldsymbol{y}|\boldsymbol{x})$的假设,通过最小二乘法我们就可以获得线性回归的解析解,这是常规的线性回归的介绍过程;然后,在上面中,我们做了一个更加强的假设“联合分布$p(\boldsymbol{x},\boldsymbol{y})$是正态分布”,但是最终依然获得了一样的解析解。
为什么更加强的假设却获得了一样的结果呢?事实上,从损失函数$\eqref{eq:loss}$就可以看到,它关于$\boldsymbol{y}$是二次的,关于$\boldsymbol{x}$同样是二次的,这意味着它顶多用到关于$\boldsymbol{x},\boldsymbol{y}$的二阶矩信息,因此作出联合分布是正态分布的假设,并不会改变最终结果,因为正态分布已经保留了所有不超过二阶的矩信息(均值和协方差)。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想象到,任何线性模型(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单层神经网络等)主要用到的数据统计量,应该也都是不超过二阶的矩。因此,在处理线性模型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作出正态分布的假设,理论上来说,这可以获得一个等价结果,或者一个足够好的近似结果。
逻辑回归 #
利用上述思路,我们就可以给出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该结果笔者首先在《Easy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an Analytical Solution》看到,看后颇有启发,特与大家分享。
假设训练数据为$\{(\boldsymbol{x}_i,y_i)\}_{i=1}^N$,其中$\boldsymbol{x}\in\mathbb{R}^n,y\in\{0,1\}$,这意味着它是一个二分类数据集,建立概率模型
\begin{equation}p(y|\boldsymbol{x}) = \left\{\begin{aligned}\sigma\left(\boldsymbol{x}\boldsymbol{w}^{\top}+b\right),\quad (y = 1)\\ 1 - \sigma\left(\boldsymbol{x}\boldsymbol{w}^{\top}+b\right),\quad (y = 0)\end{aligned}\right.\end{equation}
这里$\sigma(t)=1/(1+e^{-t})$。$\boldsymbol{w},b$的常规估计方式是最大似然,也就是最小化下述loss:
\begin{equation}-\frac{1}{N}\sum_{i=1}^N \ln p(y_i|\boldsymbol{x}_i)\end{equation}
我们没法计算出它的解析解。然而,如果不走最大似然这条路,另外设计求解路线,是有可能得到解析解的。
别出心裁 #
首先,不难验证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我们有:
\begin{equation}\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 = \exp\left(\boldsymbol{x}\boldsymbol{w}^{\top}+b\right) \quad\Leftrightarrow\quad \ln \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 = \boldsymbol{x}\boldsymbol{w}^{\top}+b\label{eq:log}\end{equation}
这也就是说,逻辑回归相当于以$\ln \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为输出的线性回归模型。然而$\ln \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的直接估计并不容易,我们利用贝叶斯公式:
\begin{equation}p(y|\boldsymbol{x}) = \frac{p(\boldsymbol{x}|y)p(y)}{p(\boldsymbol{x})} \quad\Leftrightarrow\quad \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 = \frac{p(\boldsymbol{x}|1)p_1}{p(\boldsymbol{x}|0)p_0}\label{eq:bys}\end{equation}
这里的$p_1,p_0$分别是正负两个类别的概率,这个容易估计。$p(\boldsymbol{x}|1),p(\boldsymbol{x}|0)$自然就是正负样本所满足的分布了,现在我们对它们作正态分布假设:
假设$p(\boldsymbol{x}|1),p(\boldsymbol{x}|0)$是具有同样协方差矩阵的正态分布。
这里“同样协方差矩阵”读者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讨论。在这个假设之下,记
\begin{equation}p(\boldsymbol{x}|1) = \mathcal{N}(\boldsymbol{x};\boldsymbol{\mu}_1,\boldsymbol{\Sigma}),\quad p(\boldsymbol{x}|0) = \mathcal{N}(\boldsymbol{x};\boldsymbol{\mu}_0,\boldsymbol{\Sigma})\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mu}_1,\boldsymbol{\mu}_0$分别就是正负样本的均值向量,$\boldsymbol{\Sigma}$可以用全体样本的协方差矩阵来估计。回顾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表达式:
\begin{equation}\frac{1}{\sqrt{(2\pi)^n \det(\boldsymbol{\Sigma})}}\exp\left\{-\frac{1}{2}(\boldsymbol{x}-\boldsymbol{\mu})\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x}-\boldsymbol{\mu})^{\top}\right\}\end{equation}
代入式$\eqref{eq:bys}$后展开化简,我们发现二次项刚好抵消,于是
\begin{equation}\ln\frac{p(1|\boldsymbol{x})}{p(0|\boldsymbol{x})} = \ln\frac{p(\boldsymbol{x}|1)p_1}{p(\boldsymbol{x}|0)p_0} = \boldsymbol{x}\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1 - \boldsymbol{\mu}_0)^{\top} + \frac{1}{2}\left(\boldsymbol{\mu}_0\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0^{\top} - \boldsymbol{\mu}_1\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1^{\top}\right) + \ln\frac{p_1}{p_0}\label{eq:rate}\end{equation}
对比式$\eqref{eq:log}$后我们得到: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boldsymbol{w} =&\, (\boldsymbol{\mu}_1 - \boldsymbol{\mu}_0)\boldsymbol{\Sigma}^{-1}\\
b =&\, \frac{1}{2}\left(\boldsymbol{\mu}_0\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0^{\top} - \boldsymbol{\mu}_1\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1^{\top}\right) + \ln\frac{p_1}{p_0}
\end{aligned}\label{eq:sol}\end{equation}
这就是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当然,这也不算特别新的内容,它的思路跟“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其实是很一致的。
思考分析 #
目前,对于这个解,读者最有疑虑的可能是“同样协方差矩阵”这个假设是否过强了。从技巧上来看,这个假设是为了让$\ln\frac{p(\boldsymbol{x}|1)}{p(\boldsymbol{x}|0)}$的二次项正好抵消,从而只剩下一次项而直接得到逻辑回归的解析解;那么从理论上来看,这个假设有没有什么必然性呢?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逻辑回归本身就(近似地)隐含了“同样协方差矩阵”这一假设。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首先,对于逻辑回归模型来说,式$\eqref{eq:log}$是自然成立的,而贝叶斯公式也是恒成立的,所以结论就是$\ln\frac{p(\boldsymbol{x}|1)}{p(\boldsymbol{x}|0)}$必然只有一次项和常数项。而线性回归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对线性模型的数据分布做正态假设一般是不损失什么信息的,所以我们假设$p(\boldsymbol{x}|1),p(\boldsymbol{x}|0)$为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而假设它们为正态分布后,如果要使得结果没有二次项,那么协方差矩阵必然要一致。
也就是说,当你决定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接受正态假设的那一刻起,就做出了“正负样本数据具有同样协方差矩阵”这个假设了~
多分类器 #
上述关于逻辑回归的解析解,还可以很方便地推广到“全连接+Softmax”的多分类场景中,该场景假设类别$i$的概率为
\begin{equation}p(i|\boldsymbol{x}) = \frac{\exp\left(\boldsymbol{x}\boldsymbol{w}_i^{\top}+b_i\right)}{\sum\limits_{i=1}^k \exp\left(\boldsymbol{x}\boldsymbol{w}_i^{\top}+b_i\right)}\end{equation}
基于同样的推理和假设,我们可以得到类似式$\eqref{eq:log}$的结果:
\begin{equation}\ln \frac{p(j|\boldsymbol{x})}{p(i|\boldsymbol{x})} = \boldsymbol{x}(\boldsymbol{w}_j - \boldsymbol{w}_i)^{\top}+(b_j - b_i)\end{equation}
以及类似式$\eqref{eq:rate}$的结果:
\begin{equation}\ln\frac{p(j|\boldsymbol{x})}{p(i|\boldsymbol{x})} = \boldsymbol{x}\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j - \boldsymbol{\mu}_i)^{\top} + \frac{1}{2}\left(\boldsymbol{\mu}_i\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i^{\top} - \boldsymbol{\mu}_j\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j^{\top}\right) + \ln\frac{p_j}{p_i}\end{equation}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一组解是: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boldsymbol{w}_i =&\, \boldsymbol{\mu}_i\boldsymbol{\Sigma}^{-1}\\
b_i =&\, \ln p_i - \frac{1}{2}\boldsymbol{\mu}_i\boldsymbol{\Sigma}^{-1}\boldsymbol{\mu}_i^{\top}
\end{aligned}\end{equation}
参数估计 #
理论部分的最后,我们来讨论怎么估计模型的参数。可以看到$\boldsymbol{w}_i,b_i$是$p_i$、$\boldsymbol{\mu}_i$和$\boldsymbol{\Sigma}$的函数,所以本质上是这三者的估计。
前面已经提到,$p_i$比较简单,直接用每个类的频率代替就行;$\boldsymbol{\mu}_i$也不难,就是每个类的均值向量。所以难度在于估计$\boldsymbol{\Sigma}$。根据我们前面的假设,全体数据的分布为
\begin{equation}\tilde{p}(\boldsymbol{x}) = \sum_{i=1}^k p_i \mathcal{N}(\boldsymbol{x};\boldsymbol{\mu}_i,\boldsymbol{\Sigma})\end{equation}
两端乘以$\boldsymbol{x}^{\top}\boldsymbol{x}$后积分,得到
\begin{equation}\tilde{\boldsymbol{\Sigma}}+\tilde{\boldsymbol{\mu}}^{\top} \tilde{\boldsymbol{\mu}} = \sum_{i=1}^k p_i \left(\boldsymbol{\Sigma}+\boldsymbol{\mu}_i^{\top} \boldsymbol{\mu}_i\right) = \boldsymbol{\Sigma} + \sum_{i=1}^k p_i\, \boldsymbol{\mu}_i^{\top} \boldsymbol{\mu}_i\end{equation}
其中$\tilde{\boldsymbol{\mu}},\tilde{\boldsymbol{\Sigma}}$是全体数据的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因此我们有估计
\begin{equation}\boldsymbol{\Sigma} = \tilde{\boldsymbol{\Sigma}}+\tilde{\boldsymbol{\mu}}^{\top} \tilde{\boldsymbol{\mu}} - \sum_{i=1}^k p_i\, \boldsymbol{\mu}_i^{\top} \boldsymbol{\mu}_i\end{equation}
特别地,建议在估计之前,我们先对原始数据做一个白化(参考《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使全体数据的均值为0、协方差为单位阵,然后再进行估计。此时
\begin{equation}\boldsymbol{\Sigma} = \boldsymbol{I} - \sum_{i=1}^k p_i\, \boldsymbol{\mu}_i^{\top} \boldsymbol{\mu}_i\end{equation}
理论上来说,先白化再用估计,跟直接估计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然而,对于高维数据来说,白化后在数值计算上会稳定很多,所以实际使用时,都推荐先白化后再估计的方式。
实验评估 #
那么,上面推导的解析解可用性如何呢?能不能比得上梯度下降求出来的解呢?这里做了几个文本方面的实验,都是用RoFormer-Sim-FT来抽取固定的句向量特征,然后后面接一个全连接层分类,比较用梯度下降求出来的解和上述解析解的效果差异。实验代码开源如下:
全量样本 #
评测包括四个分类任务:情感分类(SENTIMENT)、长文本分类(IFLYTEK)、短新闻分类(TNEWS)、电商主题分类(SHOPPING),大致情况如下:
\begin{array}{c|cccc}
\hline
& \text{总类别数} & \text{训练样本数} & \text{验证样本数} & \text{测试样本数} \\
\hline
\text{SENTIMENT} & 2 & 16883 & 2111 & 2111 \\
\text{IFLYTEK} & 119 & 12133 & 2599 & \text{-}\\
\text{TNEWS} & 15 & 53360 & 10000 & \text{-}\\
\text{SHOPPING} & 10 & 47079 & 15694 & \text{-}\\
\hline
\end{array}
实验的评测指标都是准确率,全量训练样本下效果如下:
\begin{array}{c|ccc}
\hline
& \text{训练准确率} & \text{验证准确率} & \text{测试准确率} \\
\hline
\text{SENTIMENT-梯度下降} & 92.26\% & 91.14\% & 91.14\% \\
\text{SENTIMENT-解析解} & 91.79\% & 90.81\% & 91.57\% \\
\hline
\text{IFLYTEK-梯度下降} & 93.43\% & 51.14\% & \text{-} \\
\text{IFLYTEK-解析解} & 71.70\% & 56.44\% & \text{-} \\
\hline
\text{TNEWS-梯度下降} & 59.62\% & 53.35\% & \text{-} \\
\text{TNEWS-解析解} & 56.12\% & 54.20\% & \text{-} \\
\hline
\text{SHOPPING-梯度下降} & 91.63\% & 86.98\% & \text{-} \\
\text{SHOPPING-解析解} & 87.89\% & 86.38\% & \text{-} \\
\hline
\end{array}
小量样本 #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就训练集的效果而言,解析解通常是不如梯度下降的,但是它在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效果都接近甚至超越梯度下降的表现,总的来说,解析解的训练集和验证集效果差距更小,这意味着解析解可能是一个泛化能力比较好的解,它可能更适合于数据量比较小、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布不一致等场景。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我们将每个数据集的训练集都只保留1000条数据,然后继续进行实验:
\begin{array}{c|ccc}
\hline
& \text{训练准确率} & \text{验证准确率} & \text{测试准确率} \\
\hline
\text{SENTIMENT-1K-梯度下降} & 99.90\% & 66.08\% & 66.79\% \\
\text{SENTIMENT-1K-解析解} & 100.00\% & 72.67\% & 73.24\% \\
\hline
\text{IFLYTEK-1K-梯度下降} & 99.47\% & 15.43\% & \text{-} \\
\text{IFLYTEK-1K-解析解} & 99.47\% & 15.70\% & \text{-} \\
\hline
\text{TNEWS-1K-梯度下降} & 100.00\% & 22.47\% & \text{-} \\
\text{TNEWS-1K-解析解} & 100.00\% & 26.74\% & \text{-} \\
\hline
\text{SHOPPING-1K-梯度下降} & 100.00\% & 49.82\% & \text{-} \\
\text{SHOPPING-1K-解析解} & 100.00\% & 65.49\% & \text{-} \\
\hline
\end{array}
可以看到,训练数据变少的情况下,训练集的差距也变小了,但是解析解在验证集上的效果全面超过了梯度下降,这进一步显示出解析解在小样本场景下良好的泛化性能。
综合评述 #
其实上述结论也不难理解。大家都是线性模型的情况下,解析解相比于梯度下降多了一条“每个类的样本服从具有同样协方差矩阵的正态分布”的假设。当数据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对每个类的分布估计越发准确,此时该假设偏离程度越严重,从而没有自适应训练的梯度下降好;相反,当数据很少的情况下,每个类的分布本身就难以估计,此时该假设反而是一个有用的先验信息,有助于模型“由点到面”地泛化,而梯度下降反而由于缺乏先验而泛化能力不足。
换句话说,数据少的情况下,梯度下降背完几个样本就完事了,没有“触类旁通”,而解析解相当于通过额外的假设“造”了更多的样本出来让模型背,从而学到的东西更多了;数据多的情况下,梯度下降背得多,从而“熟能生巧”,而解析解还在按照自己的假设来“造”样本,这时候造出来的样本还不如真实的样本,从而效果可能有所下降。
那么,解析解有什么提升空间吗?比较直接的思路是,我们想办法对$\ln \frac{p(j|\boldsymbol{x})}{p(i|\boldsymbol{x})}$做更精细的估计,然后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来估计参数。至于怎么更好地估计$\ln \frac{p(j|\boldsymbol{x})}{p(i|\boldsymbol{x})}$,思路也不少,比如设为协方差不一致的正态分布或者干脆用核密度估计等,这就留给大家自由发挥了。
本文小结 #
本文介绍了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并且将它推广到了单层Softmax分类的场景。实验显示该解析解相比梯度下降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尤其是在小样本场景通常还有更好的效果。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8578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l. 22, 2021). 《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8578
@online{kexuefm-8578,
title={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author={苏剑林},
year={2021},
month={Jul},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8578}},
}
July 22nd, 2021
苏神,想请教一下公式2的中间部分是怎么推导出来,或者可以参考哪个链接?
$(2)$式下面不是有参考链接了吗?
July 23rd, 2021
这里想提醒一下,(4)式计算的是$y=1$的概率,对于同一个x,$y=0$的概率应该是$1-\sigma(-(xw^{T}+b))$,因此才有(6)式成立。
$$\frac{p(1|x)}{p(0|x)}=\frac{1/(1+\text{exp}(-xw^T-b))}{1-1/(1+\text{exp}(-xw^T-b))}=\text{exp}(xw^T+b)$$
对对对,谢谢提醒,原始表述确实不严谨了,已经修正。
July 24th, 2021
推导看起来有RBM的味道
July 25th, 2021
再请教一下,代码中
kernel, bias = compute_kernel_bias(train_x)
kernel算出来的是对应的W
然后用下面的公式,不是对应内积吗?
train_x = (train_x + bias).dot(kernel)
我看原来的表达式是矩阵相乘。不知道这两者是否一致?
不理解你想说什么。矩阵相乘不就是矩阵内的向量做内积么?
August 12th, 2021
请教一下,如何在工作之余去研究这些的
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November 12th, 2021
苏神,请问这句话是怎样去理解
“从概率分布的角度来看,均方误差意味着我们假设了$p(y|x)$是均值为$\mu_{y|x}=xW+b$的正态分布。”
因为$-\log p(y|x)=\text{均方误差}=\text{二次函数}$,意味着$p(y|x)=\exp(\text{二次函数})$。
谢谢苏神,明白了~
窃以为更完整的解释是:给定x,可以由y服从均值为w’x的高斯分布,采用MLE直接得到与最小二乘一样的解析解,而后者正是基于均方误差的损失函数而得到的。历史上,勒让德最先基于均方误差得到最小二乘解析解——算术平均,之后高斯通过引入“误差服从高斯分布”,并用MLE方法,同样得到解析解——算术平均。详见正态分布的前世今生 (上) | 统计之都 (cosx.org)。
如果就这个问题都要上升到这种理解,那么换成“四次方平均误差”、“六次方平均误差”等就无从下手了。
November 15th, 2021
找到资料了,谢谢苏神~
苏神,怎么重置密码。。
你说的是本站的密码?私聊我重置一下吧,博客的后台有点问题~
March 10th, 2022
额,看了原文《Easy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an Analytical Solution》
你这个应该不是有启发,而是直接搬的
逻辑回归的部分确实可以算是直接搬的,但是本文除了逻辑回归貌似还有其他内容...
嗯是的,实验评估部分很不错。
然后小样本解释的原因也让我比较信服,很受启发。
我刚才也验证了一下,解析解和梯度下降分类效果是差不多的
这个原文我咋个打不开呢?需要翻墙?
February 2nd, 2023
对于对率回归logreg,可以用M-P伪逆直接推出w*=X+b,其中X+就是M-P伪逆,b是取INF/-INF的类别标签,实际编码中,INF/-INF分别取一个较大的正数和负数即可。
理论是可以,但效果通常没那么好
也还好,之前测过一些数据,后面再对比测一下。主要的一点是,本文关于逻辑回归的解析解,还可以很方便地推广到“全连接+Softmax”的多分类场景中。我这个解析解就做不到这一点!!
其实也可以的,目前有一种非主流做法,就是不加softmax,直接用MSE学习一个M-hot目标(目标值取较大的数$M$,非目标取0),这也只是一个线性回归问题。
谢谢苏神,很受启发!
May 27th, 2023
[...]具体推导可参考苏神写的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这篇文章。文章将会 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