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Nov

用热传导方程来指导自监督学习

用理论物理来卷机器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上个月介绍的《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三):从万有引力到扩散模型》就是经典一例。最近一篇新出的论文《Self-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on Heat Equation》,顾名思义,用热传导方程来做(图像领域的)自监督学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种物理方程如何在机器学习中发挥作用?同样的思路能否迁移到NLP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论文。

基本方程

如下图,左边是物理中热传导方程的解,右端则是CAM积分梯度等显著性方法得到的归因热力图,可以看到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于是作者认为热传导方程可以作为好的视觉特征的一个重要先验。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热方程的热力图(左)和视觉模型的热力图(右)

点击阅读全文...

15 Dec

书接上文,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三):从万有引力到扩散模型》中,我们介绍了一个由万有引力启发的、几何意义非常清晰的ODE式生成扩散模型。有的读者看了之后就疑问:似乎“万有引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形式的力是否可以由同样的物理绘景构建扩散模型?另一方面,该模型在物理上确实很直观,但还欠缺从数学上证明最后确实能学习到数据分布。

本文就尝试从数学角度比较精确地回答“什么样的力场适合构建ODE式生成扩散模型”这个问题。

基础结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中我们推导过的一个关于常微分方程对应的分布变化的结论。

考虑$\boldsymbol{x}_t\in\mathbb{R}^d, t\in[0,T]$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
\begin{equation}\frac{d\boldsymbol{x}_t}{dt}=\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label{eq:ode}\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4 Jan

智能家居之热水器零冷水技术原理浅析

如果家庭使用单一的热水器集中供热水,那么当我们想要用热水时,往往需要先放一段时间的冷水,而如果放冷水时间比较长的话,就会比较影响体验。所谓零冷水,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提前把热水管中的冷水排放掉,以达到(几乎)瞬间出热水的效果。事实上,零冷水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但可能由于观念没跟上、理解上有误等原因,零冷水技术还没有在家庭中得到普及,不过随着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零冷水确实在慢慢流行起来了。

本文来简单分析一下零冷水技术的实现原理,包括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和自省DIY的参考思路。

理想的零冷水方案

理想的零冷水方案

写在前面

在文章开始,需要纠正很多人的一个错误观念:零冷水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如果你是省钱最大的心态,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可以不用看了,零冷水技术对你毫无价值。

点击阅读全文...

12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

对于Transformer模型来说,其长度的外推性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良好性质,它是指我们在短序列上训练的模型,能否不用微调地用到长序列上并依然保持不错的效果。之所以追求长度外推性,一方面是理论的完备性,觉得这是一个理想模型应当具备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训练的实用性,允许我们以较低成本(在较短序列上)训练出一个长序列可用的模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加强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关键思路,并由此给出一个“超强基线”方案,然后我们带着这个“超强基线”来分析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

思维误区

第一篇明确研究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工作应该是ALIBI,出自2021年中期,距今也不算太久。为什么这么晚(相比Transformer首次发表的2017年)才有人专门做这个课题呢?估计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想当然地认为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是位置编码的问题,找到更好的位置编码就行了。

点击阅读全文...

14 Feb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六):W距离 ≤ 得分匹配

Wasserstein距离(下面简称“W距离”),是基于最优传输思想来度量两个概率分布差异程度的距离函数,笔者之前在《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等博文中也做过介绍。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第一次听说W距离,是因为2017年出世的WGAN,它开创了从最优传输视角来理解GAN的新分支,也提高了最优传输理论在机器学习中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GAN都是生成模型领域的“主力军”,直到最近这两年扩散模型异军突起,GAN的风头才有所下降,但其本身仍不失为一个强大的生成模型。

从形式上来看,扩散模型和GAN差异很明显,所以其研究一直都相对独立。不过,去年底的一篇论文《Score-based Generative Modeling Secretly Minimizes the Wasserstein Distance》打破了这个隔阂:它证明了扩散模型的得分匹配损失可以写成W距离的上界形式。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最小化扩散模型的损失函数,实则跟WGAN一样,都是在最小化两个分布的W距离。

点击阅读全文...

16 Jun

梯度流:探索通向最小值之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被称为“梯度流(Gradient Flow)”的概念。简单来说,梯度流是将我们在用梯度下降法中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随(虚拟的)时间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便被称作“梯度流”。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将梯度流的概念扩展到概率空间,从而形成“Wasserstein梯度流”,为我们理解连续性方程、Fokker-Planck方程等内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梯度下降

假设我们想搜索光滑函数$f(\boldsymbol{x})$的最小值,常见的方案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即按照如下格式进行迭代: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1} = \boldsymbol{x}_t -\alpha \nabla_{\boldsymbol{x}_t}f(\boldsymbol{x}_t)\label{eq:gd-d}\end{equation}
如果$f(\boldsymbol{x})$关于$\boldsymbol{x}$是凸的,那么梯度下降通常能够找到最小值点;相反,则通常只能收敛到一个“驻点”——即梯度为0的点,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能收敛到一个极小值(局部最小值)点。这里没有对极小值和最小值做严格区分,因为在深度学习中,即便是收敛到一个极小值点也是很难得的了。

点击阅读全文...

31 Jul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1、将β进制位置进行到底

在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10、RoPE是一种β进制编码》中,我们给出了RoPE的$\beta$进制诠释,并基于进制转化的思路推导了能够在不微调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Context长度的NTK-aware Scaled RoPE。不得不说,通过类比$\beta$进制的方式来理解位置编码,确实是一个非常美妙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以至于笔者每次深入思考和回味之时,似乎总能从中得到新的领悟和收获。

本文将重新回顾RoPE的$\beta$进制诠释,并尝试将已有的NTK-aware Scaled RoPE一般化,以期望找到一种更优的策略来不微调地扩展LLM的Context长度。

进制类比

我们知道,RoPE的参数化沿用了Sinusoidal位置编码的形式。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整数$n$的Sinusoidal位置编码,与它的$\beta$进制编码,有很多相通之处。

点击阅读全文...

7 Aug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2、无限外推的ReRoPE?

自从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11、将β进制位置进行到底》中引入混合进制的思路进一步推广了NTK-aware Scaled RoPE后,笔者感觉类似思路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上限,想要更大幅度的提升就必须另辟蹊径了。这时候笔者想起了此前构思过的一个思路,该思路由于复杂度较高所以被搁置下了,既然现在已经遇到了瓶颈,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便将它重拾起来。

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该方法增加了一些推理复杂度,但它的实验效果却惊人地好——甚至隐约有无限的长度外推能力!因此,笔者迫不及待地撰写了本文来分享该方法。由于形式上跟ReLU激活函数的相似性,所以笔者将该方法命名为“ReRoPE (Rectified 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s)”。

重温

我们知道,RoPE形式上是一种绝对位置编码,但实际上给Attention带来的是相对位置信息,即如下的Toeplitz矩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