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Aug

线性Transformer应该不是你要等的那个模型

在本博客中,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线性Attention的相关内容。介绍线性Attention的逻辑大体上都是:标准Attention具有$\mathcal{O}(n^2)$的平方复杂度,是其主要的“硬伤”之一,于是我们$\mathcal{O}(n)$复杂度的改进模型,也就是线性Attention。有些读者看到线性Attention的介绍后,就一直很期待我们发布基于线性Attention的预训练模型,以缓解他们被BERT的算力消耗所折腾的“死去活来”之苦。

然而,本文要说的是:抱有这种念头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on的转换应该远远达不到你的预期,而BERT那么慢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标准Attention的平方复杂度。

BERT之反思

按照直观理解,平方复杂度换成线性复杂度不应该要“突飞猛进”才对嘛?怎么反而“远远达不到预期”?出现这个疑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仔细评估一下常规的Transformer模型(如BERT)的整体计算量。

点击阅读全文...

17 Aug

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

前几天在训练一个新的Transformer模型的时候,发现怎么训都不收敛了。经过一番debug,发现是在做Self Attention的时候$\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之后忘记除以$\sqrt{d}$了,于是重新温习了一下为什么除以$\sqrt{d}$如此重要的原因。当然,Google的T5确实是没有除以$\sqrt{d}$的,但它依然能够正常收敛,那是因为它在初始化策略上做了些调整,所以这个事情还跟初始化有关。

藉着这个机会,本文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模型的初始化、参数化和标准化等内容,相关讨论将主要以Transformer为心中展开。

采样分布

初始化自然是随机采样的的,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常用的采样分布。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指定均值和方差的随机分布中进行采样来初始化。其中常用的随机分布有三个:正态分布(Normal)、均匀分布(Uniform)和截尾正态分布(Truncated Normal)。

点击阅读全文...

25 Feb

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

高效Transformer,泛指所有概率Transformer效率的工作,笔者算是关注得比较早了,最早的博客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为节约而生:从标准Attention到稀疏Attention》,当时做这块的工作很少。后来,这类工作逐渐多了,笔者也跟进了一些,比如线性AttentionPerformerNyströmformer,甚至自己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之前的“Transformer升级之路”。再后来,相关工作越来越多,但大多都很无趣,所以笔者就没怎么关注了。

本文模型脉络图

本文模型脉络图

大抵是“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最近终于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工作——来自Google的《Transformer Quality in Linear Time》,经过细读之后,笔者认为论文里边真算得上是“惊喜满满”了~

点击阅读全文...

28 Apr

在bert4keras中使用混合精度和XLA加速训练

之前笔者一直都是聚焦于模型的构思和实现,鲜有关注模型的训练加速,像混合精度和XLA这些技术,虽然也有听过,但没真正去实践过。这两天折腾了一番,成功在bert4keras中使用了混合精度和XLA来加速训练,在此做个简单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本文的多数经验结论并不只限于bert4keras中使用,之所以在标题中强调bert4keras,只不过bert4keras中的模型实现相对较为规整,因此启动这些加速技巧所要做的修改相对更少。

实验环境

本文的实验显卡为3090,使用的docker镜像为nvcr.io/nvidia/tensorflow:21.09-tf1-py3,其中自带的tensorflow版本为1.15.5。另外,实验所用的bert4keras版本为0.11.3。其他环境也可以参考着弄,要注意有折腾精神,不要指望着无脑调用。

顺便提一下,3090、A100等卡只能用cuda11,而tensorflow官网的1.15版本是不支持cuda11的,如果还想用tensorflow 1.x,那么只能用nvidia亲自维护的nvidia-tensorflow,或者用其构建的docker镜像。用nvidia而不是google维护的tensorflow,除了能让你在最新的显卡用上1.x版本外,还有nvidia专门做的一些额外优化,具体文档可以参考这里

点击阅读全文...

13 Ju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

说到生成模型,VAEGAN可谓是“如雷贯耳”,本站也有过多次分享。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选择,如flow模型VQ-VAE等,也颇有人气,尤其是VQ-VAE及其变体VQ-GAN,近期已经逐渐发展到“图像的Tokenizer”的地位,用来直接调用NLP的各种预训练方法。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本来更小众的选择——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正在生成模型领域“异军突起”,当前最先进的两个文本生成图像——OpenAI的DALL·E 2和Google的Imagen,都是基于扩散模型来完成的。

Imagen“文本-图片”的部分例子

Imagen“文本-图片”的部分例子

从本文开始,我们开一个新坑,逐渐介绍一下近两年关于生成扩散模型的一些进展。据说生成扩散模型以数学复杂闻名,似乎比VAE、GAN要难理解得多,是否真的如此?扩散模型真的做不到一个“大白话”的理解?让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阅读全文...

18 Oct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生成扩散模型可能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能够将如此多的数学工具用到深度学习上的模型。在这个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展示了扩散模型与数学分析、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乃至偏微分方程等内容的深刻联系,可以说,即便是做数学物理方程的纯理论研究的同学,大概率也可以在扩散模型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再介绍一个同样与数学物理有深刻联系的扩散模型——由“万有引力定律”启发的ODE式扩散模型,出自论文《Poisson Flow Generative Models》(简称PFGM),它给出了一个构建ODE式扩散模型的全新视角。

万有引力

中学时期我们就学过万有引力定律,大概的描述方式是:

两个质点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平方反比。

点击阅读全文...

16 Jun

梯度流:探索通向最小值之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被称为“梯度流(Gradient Flow)”的概念。简单来说,梯度流是将我们在用梯度下降法中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随(虚拟的)时间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便被称作“梯度流”。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将梯度流的概念扩展到概率空间,从而形成“Wasserstein梯度流”,为我们理解连续性方程、Fokker-Planck方程等内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梯度下降

假设我们想搜索光滑函数$f(\boldsymbol{x})$的最小值,常见的方案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即按照如下格式进行迭代: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1} = \boldsymbol{x}_t -\alpha \nabla_{\boldsymbol{x}_t}f(\boldsymbol{x}_t)\label{eq:gd-d}\end{equation}
如果$f(\boldsymbol{x})$关于$\boldsymbol{x}$是凸的,那么梯度下降通常能够找到最小值点;相反,则通常只能收敛到一个“驻点”——即梯度为0的点,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能收敛到一个极小值(局部最小值)点。这里没有对极小值和最小值做严格区分,因为在深度学习中,即便是收敛到一个极小值点也是很难得的了。

点击阅读全文...

23 Feb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初笔者在写《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四):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上)》(当时还没有“上”这个后缀)时,以为自己已经搞清楚了构建ODE式扩散的一般步骤,结果读者 @gaohuazuo 就给出了一个新的直观有效的方案,这直接导致了后续《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四):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中)》(当时后缀是“下”)。而当笔者以为事情已经终结时,却发现ICLR2023的论文《Flow Straight and Fast: Learning to Generate and Transfer Data with Rectified Flow》又给出了一个构建ODE式扩散模型的新方案,其简洁、直观的程度简直前所未有,令人拍案叫绝。所以笔者只好默默将前一篇的后缀改为“中”,然后写了这个“下”篇来分享这一新的结果。

直观结果

我们知道,扩散模型是一个$\boldsymbol{x}_T\to \boldsymbol{x}_0$的演化过程,而ODE式扩散模型则指定演化过程按照如下ODE进行:
\begin{equation}\frac{d\boldsymbol{x}_t}{dt}=\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label{eq:ode}\end{equation}
而所谓构建ODE式扩散模型,就是要设计一个函数$\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使其对应的演化轨迹构成给定分布$p_T(\boldsymbol{x}_T)$、$p_0(\boldsymbol{x}_0)$之间的一个变换。说白了,我们希望从$p_T(\boldsymbol{x}_T)$中随机采样一个$\boldsymbol{x}_T$,然后按照上述ODE向后演化得到的$\boldsymbol{x}_0$是$\sim p_0(\boldsymbol{x}_0)$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