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秩近似之路(四):ID
By 苏剑林 | 2024-10-30 | 5916位读者 | 引用这篇文章的主角是ID(Interpolative Decomposition),中文可以称之为“插值分解”,它同样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低秩分解,其中的一侧是该矩阵的若干列(当然如果你偏好于行,那么选择行也没什么问题),换句话说,ID试图从一个矩阵中找出若干关键列作为“骨架”(通常也称作“草图”)来逼近原始矩阵。
可能很多读者都未曾听说过ID,即便维基百科也只有几句语焉不详的介绍(链接),但事实上,ID跟SVD一样早已内置在SciPy之中(参考scipy.linalg.interpolative),这侧面印证了ID的实用价值。
基本定义
前三篇文章我们分别介绍了伪逆、SVD、CR近似,它们都可以视为寻找特定结构的低秩近似:
\begin{equation}\mathop{\text{argmin}}_{\text{rank}(\tilde{\boldsymbol{M}})\leq r}\Vert \tilde{\boldsymbol{M}} - \boldsymbol{M}\Vert_F^2\end{equation}
低秩近似之路(三):CR
By 苏剑林 | 2024-10-11 | 10299位读者 | 引用在《低秩近似之路(二):SVD》中,我们证明了SVD可以给出任意矩阵的最优低秩近似。那里的最优近似是无约束的,也就是说SVD给出的结果只管误差上的最小,不在乎矩阵的具体结构,而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出于可解释性或者非线性处理等需求,我们往往希望得到具有某些特殊结构的近似分解。
因此,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探究一些具有特定结构的低秩近似,而本文将聚焦于其中的CR近似(Column-Row Approximation),它提供了加速矩阵乘法运算的一种简单方案。
问题背景
矩阵的最优$r$秩近似的一般提法是
\begin{equation}\mathop{\text{argmin}}_{\text{rank}(\tilde{\boldsymbol{M}})\leq r}\Vert \tilde{\boldsymbol{M}} - \boldsymbol{M}\Vert_F^2\label{eq:loss-m2}\end{equation}
低秩近似之路(二):SVD
By 苏剑林 | 2024-10-01 | 13004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伪逆”,它关系到给定矩阵$\boldsymbol{M}$和$\boldsymbol{A}$(或$\boldsymbol{B}$)时优化目标$\Vert \boldsymbol{A}\boldsymbol{B} - \boldsymbol{M}\Vert_F^2$的最优解。这篇文章我们来关注$\boldsymbol{A},\boldsymbol{B}$都不给出时的最优解,即
\begin{equation}\mathop{\text{argmin}}_{\boldsymbol{A},\boldsymbol{B}}\Vert \boldsymbol{A}\boldsymbol{B} - \boldsymbol{M}\Vert_F^2\label{eq:loss-ab}\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A}\in\mathbb{R}^{n\times r}, \boldsymbol{B}\in\mathbb{R}^{r\times m}, \boldsymbol{M}\in\mathbb{R}^{n\times m},r < \min(n,m)$。说白了,这就是要寻找矩阵$\boldsymbol{M}$的“最优$r$秩近似(秩不超过$r$的最优近似)”。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请出大名鼎鼎的“SVD(奇异值分解)”了。虽然本系列把伪逆作为开篇,但它的“名声”远不如SVD,听过甚至用过SVD但没听说过伪逆的应该大有人在,包括笔者也是先了解SVD后才看到伪逆。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着矩阵的最优低秩近似来展开介绍SVD。
结论初探
对于任意矩阵$\boldsymbol{M}\in\mathbb{R}^{n\times m}$,都可以找到如下形式的奇异值分解(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begin{equation}\boldsymbol{M} = \boldsymbol{U}\boldsymbol{\Sigma} \boldsymbol{V}^{\top}\end{equation}
低秩近似之路(一):伪逆
By 苏剑林 | 2024-09-15 | 17590位读者 | 引用可能很多读者跟笔者一样,对矩阵的低秩近似有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低秩近似的概念和意义都不难理解,加之目前诸如LoRA等基于低秩近似的微调技术遍地开花,让低秩近似的概念在耳濡目染间就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低秩近似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在低秩近似相关的论文中时常能看到一些不熟悉但又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新技巧,这就导致了一种似懂非懂的陌生感。
因此,在这个系列文章中,笔者将试图系统梳理一下矩阵低秩近似相关的理论内容,以补全对低秩近似的了解。而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低秩近似系列中相对简单的一个概念——伪逆。
优化视角
伪逆(Pseudo Inverse),也称“广义逆(Generalized Inverse)”,顾名思义就是“广义的逆矩阵”,它实际上是“逆矩阵”的概念对于不可逆矩阵的推广。
Monarch矩阵:计算高效的稀疏型矩阵分解
By 苏剑林 | 2024-07-24 | 21511位读者 | 引用在矩阵压缩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分别是低秩化和稀疏化。低秩化通过寻找矩阵的低秩近似来减少矩阵尺寸,而稀疏化则是通过减少矩阵中的非零元素来降低矩阵的复杂性。如果说SVD是奔着矩阵的低秩近似去的,那么相应地寻找矩阵稀疏近似的算法又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论文《Monarch: Expressive Structured Matrices for Efficient and Accurate Training》,它为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Monarch矩阵”,这是一簇能够分解为若干置换矩阵与稀疏矩阵乘积的矩阵,同时具备计算高效且表达能力强的特点,论文还讨论了如何求一般矩阵的Monarch近似,以及利用Monarch矩阵参数化LLM来提高LLM速度等内容。
值得指出的是,该论文的作者也正是著名的Flash Attention的作者Tri Dao,其工作几乎都在致力于改进LLM的性能,这篇Monarch也是他主页上特意展示的几篇论文之一,单从这一点看就非常值得学习一番。
重温SSM(三):HiPPO的高效计算(S4)
By 苏剑林 | 2024-06-20 | 24619位读者 | 引用前面我们用两篇文章《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和《重温SSM(二):HiPPO的一些遗留问题》介绍了HiPPO的思想和推导——通过正交函数基对持续更新的函数进行实时逼近,其拟合系数的动力学正好可以表示为一个线性ODE系统,并且对于特定的基底以及逼近方式,我们可以将线性系统的关键矩阵精确地算出来。此外,我们还讨论了HiPPO的离散化和相关性质等问题,这些内容奠定了后续的SSM工作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HiPPO的后续应用篇《Efficiently Modeling Long Sequences with Structured State Spaces》(简称S4),它利用HiPPO的推导结果作为序列建模的基本工具,并从新的视角探讨了高效的计算和训练方式,最后在不少长序列建模任务上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可谓SSM乃至RNN复兴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框架
S4使用的序列建模框架,是如下的线性ODE系统: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x'(t) =&\, A x(t) + B u(t) \\
y(t) =&\, C^* x(t) + D u(t)
\end{aligned}\end{equatio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6、旋转位置编码的完备性分析
By 苏剑林 | 2022-12-28 | 37919位读者 | 引用在去年的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笔者提出了旋转位置编码(RoPE),当时的出发点只是觉得用绝对位置来实现相对位置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并没料到其实际效果还相当不错,并为大家所接受,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后来,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笔者讨论了二维形式的RoPE,并研究了用矩阵指数表示的RoPE的一般解。
既然有了一般解,那么自然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常用的RoPE,只是一个以二维旋转矩阵为基本单元的分块对角矩阵,如果换成一般解,理论上效果会不会更好呢?本文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指数通解
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将RoPE抽象地定义为任意满足下式的方阵
\begin{equation}\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mathcal{R}}_{n-m}\label{eq:re}\end{equation}
利用CUR分解加速交互式相似度模型的检索
By 苏剑林 | 2022-11-02 | 27569位读者 | 引用文本相似度有“交互式”和“特征式”两种做法,想必很多读者对此已经不陌生,之前笔者也写过一篇文章《CoSENT(二):特征式匹配与交互式匹配有多大差距?》来对比两者的效果。总的来说,交互式相似度效果通常会好些,但直接用它来做大规模检索是不现实的,而特征式相似度则有着更快的检索速度,以及稍逊一筹的效果。
因此,如何在保证交互式相似度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它的检索速度,是学术界一直都有在研究的课题。近日,论文《Efficient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for Cross-Encoder Models using Matrix Factorization》提出了一份新的答卷:CUR分解。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