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Jun

我们可以无损放大一个Transformer模型吗(一)

看了标题,可能读者会有疑惑,大家不都想着将大模型缩小吗?怎么你想着将小模型放大了?其实背景是这样的:通常来说更大的模型加更多的数据确实能起得更好的效果,然而算力有限的情况下,从零预训练一个大的模型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还要调试几次参数,那么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

这时候“穷人思维”就冒出来了(土豪可以无视):能否先训练一个同样层数的小模型,然后放大后继续训练?这样一来,预训练后的小模型权重经过放大后,就是大模型一个起点很高的初始化权重,那么大模型阶段的训练步数就可以减少了,从而缩短整体的训练时间。

那么,小模型可以无损地放大为一个大模型吗?本文就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

含义

有的读者可能想到:这肯定可以呀,大模型的拟合能力肯定大于小模型呀。的确,从拟合能力角度来看,这件事肯定是可以办到的,但这还不是本文关心的“无损放大”的全部。

点击阅读全文...

24 May

也来盘点一些最近的非Transformer工作

大家最近应该多多少少都被各种MLP相关的工作“席卷眼球”了。以Google为主的多个研究机构“奇招频出”,试图从多个维度“打击”Transformer模型,其中势头最猛的就是号称是纯MLP的一系列模型了,让人似乎有种“MLP is all you need”时代到来的感觉。

这一顿顿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背后,究竟是大道至简下的“返璞归真”,还是江郎才尽后的“冷饭重炒”?让我们也来跟着这股热潮,一起盘点一些最近的相关工作。

五月人倍忙

怪事天天有,五月特别多。这个月以来,各大机构似乎相约好了一样,各种非Transformer的工作纷纷亮相,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单就笔者在Arxiv上刷到的相关论文,就已经多达七篇(一个月还没过完,七篇方向极其一致的论文),涵盖了NLP和CV等多个任务,真的让人应接不暇:

点击阅读全文...

15 Mar

WGAN的成功,可能跟Wasserstein距离没啥关系

WGAN,即Wasserstein GAN,算是GAN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突破结果,它将GAN中两个概率分布的度量从f散度改为了Wasserstein距离,从而使得WGAN的训练过程更加稳定,而且生成质量通常也更好。Wasserstein距离跟最优传输相关,属于Integral Probability Metric(IPM)的一种,这类概率度量通常有着更优良的理论性质,因此WGAN的出现也吸引了很多人从最优传输和IPMs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GAN模型。

然而,最近Arxiv上的论文《Wasserstein GANs Work Because They Fail (to Approximate the Wasserstein Distance)》则指出,尽管WGAN是从Wasserstein GAN推导出来的,但是现在成功的WGAN并没有很好地近似Wasserstein距离,相反如果我们对Wasserstein距离做更好的近似,效果反而会变差。事实上,笔者一直以来也有这个疑惑,即Wasserstein距离本身并没有体现出它能提升GAN效果的必然性,该论文的结论则肯定了该疑惑,所以GAN能成功的原因依然很迷~

点击阅读全文...

21 Dec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七):SGD ≈ SVM?

众所周知,在深度学习之前,机器学习是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的天下,曾经的它可谓红遍机器学习的大江南北,迷倒万千研究人员,直至今日,“手撕SVM”仍然是大厂流行的面试题之一。然而,时过境迁,当深度学习流行起来之后,第一个革的就是SVM的命,现在只有在某些特别追求效率的场景以及大厂的面试题里边,才能看到SVM的踪迹了。

峰回路转的是,最近Arxiv上的一篇论文《Every Model Learned by Gradient Descent Is Approximately a Kernel Machine》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宣言:

任何由梯度下降算法学出来的模型,都是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SVM!

这结论真不可谓不“霸气”,因为它已经不只是针对深度学习了,而是只要你用梯度下降优化的,都不过是一个SVM(的近似)。笔者看了一下原论文的分析,感觉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合理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很多模型的理解,遂跟大家分享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

14 Dec

Mitchell近似:乘法变为加法,误差不超过1/9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篇1962年的论文《Computer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Using Binary Logarithms》,作者是John N. Mitchell,他在里边提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算法:在二进制下,可以完全通过加法来近似完成两个数的相乘,最大误差不超过1/9。整个算法相当巧妙,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有着非常简洁的编程实现,让人拍案叫绝。然而,笔者发现网上居然找不到介绍这个算法的网页,所以在此介绍一番。

你以为这只是过时的玩意?那你就错了,前不久才有人利用它发了一篇NeurIPS 2020呢!所以,确定不来了解一下吗?

点击阅读全文...

11 Dec

SimCLR以来,CV中关于无监督特征学习的工作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工作大多数都是基于对比学习的,即通过适当的方式构造正负样本进行分类学习的。然而,在众多类似的工作中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研究,比如Google的BYOL和最近的SimSiam,它们提出了单靠正样本就可以完成特征学习的方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但是没有负样本的支撑,模型怎么不会退化(坍缩)为一个没有意义的常数模型呢?这便是这两篇论文最值得让人思考和回味的问题了。

其中SimSiam给出了让很多人都点赞的答案,但笔者觉得SimSiam也只是把问题换了种说法,并没有真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像SimSiam、GAN等模型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了基于梯度的优化器(而非其他更强或者更弱的优化器),所以不结合优化动力学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在这里,笔者尝试结合动力学来分析SimSiam不会退化的原因。

SimSiam

在看SimSiam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BYOL,来自论文《Bootstrap your own latent: A new approach to self-supervis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很简单,就是维护两个编码器Student和Teacher,其中Teacher是Student的滑动平均,Student则又反过来向Teacher学习,有种“左脚踩右脚”就可以飞起来的感觉。示意图如下:

BYOL示意图

BYOL示意图

点击阅读全文...

4 Dec

层次分解位置编码,让BERT可以处理超长文本

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主流的BERT模型最多能处理512个token的文本。导致这一瓶颈的根本原因是BERT使用了从随机初始化训练出来的绝对位置编码,一般的最大位置设为了512,因此顶多只能处理512个token,多出来的部分就没有位置编码可用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ttention的$\mathcal{O}(n^2)$复杂度,导致长序列时显存用量大大增加,一般显卡也finetune不了。

位置编码的层次分解示意图

位置编码的层次分解示意图

本文主要面向前一个原因,即假设有足够多的显存前提下,如何简单修改当前最大长度为512的BERT模型,使得它可以直接处理更长的文本,主要思路是层次分解已经训练好的绝对位置编码,使得它可以延拓到更长的位置。

点击阅读全文...

1 Dec

Performer:用随机投影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Attention机制的$\mathcal{O}(n^2)$复杂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改变这一复杂度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走稀疏化的思路,比如我们以往介绍过的Sparse Attention以及Google前几个月搞出来的Big Bird,等等;二是走线性化的思路,这部分工作我们之前总结在《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中,读者可以翻看一下。本文则介绍一项新的改进工作Performer,出自Google的文章《Rethinking Attention with Performers》,它的目标相当霸气:通过随机投影,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各个Transformer模型的“效果-速度-显存”图,纵轴是效果,横轴是速度,圆圈的大小代表所需要的显存。理论上来说,越靠近右上方的模型越好,圆圈越小的模型越好

各个Transformer模型的“效果-速度-显存”图,纵轴是效果,横轴是速度,圆圈的大小代表所需要的显存。理论上来说,越靠近右上方的模型越好,圆圈越小的模型越好

说直接点,就是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用重新训练模型,输出结果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复杂度降到了$\mathcal{O}(n)$!看起来真的是“天上掉馅饼”般的改进了,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