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000层的Transformer究竟有什么困难?
By 苏剑林 | 2022-03-09 | 84600位读者 | 引用众所周知,现在的Transformer越做越大,但这个“大”通常是“宽”而不是“深”,像GPT-3虽然参数有上千亿,但也只是一个96层的Transformer模型,与我们能想象的深度相差甚远。是什么限制了Transformer往“深”发展呢?可能有的读者认为是算力,但“宽而浅”的模型所需的算力不会比“窄而深”的模型少多少,所以算力并非主要限制,归根结底还是Transformer固有的训练困难。一般的观点是,深模型的训练困难源于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然而实践显示,哪怕通过各种手段改良了梯度,深模型依然不容易训练。
近来的一些工作(如Admin)指出,深模型训练的根本困难在于“增量爆炸”,即模型越深对输出的扰动就越大。上周的论文《DeepNet: Scaling Transformers to 1,000 Layers》则沿着这个思路进行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了模型的归一化和初始化方案,最终成功训练出了1000层的Transformer模型。整个分析过程颇有参考价值,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
增量爆炸
原论文的完整分析比较长,而且有些假设或者描述细酌之下是不够合理的。所以在本文的分享中,笔者会尽量修正这些问题,试图以一个更合理的方式来得到类似结果。
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By 苏剑林 | 2022-04-07 | 83915位读者 | 引用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当前NLP主流的预训练模式都是在一个固定长度(比如512)上进行,然后直接将预训练好的模型用于不同长度的任务中。大家似乎也没有对这种模式有过怀疑,仿佛模型可以自动泛化到不同长度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能力。
当然,笔者此前同样也没有过类似的质疑,直到前几天笔者做了Base版的GAU实验后才发现GAU的长度泛化能力并不如想象中好。经过进一步分析后,笔者才明白原来这种长度泛化的能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模型回顾
在《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门控注意力单元GAU”,它是一种融合了GLU和Attention的新设计。
除了效果,GAU在设计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显示了单头注意力未必就逊色于多头注意力,这奠定了它“快”、“省”的地位;二是它是显示了注意力未必需要Softmax归一化,可以换成简单的$\text{relu}^2$除以序列长度:
\begin{equation}\boldsymbol{A}=\frac{1}{n}\text{relu}^2\left(\frac{\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sqrt{s}}\right)=\frac{1}{ns}\text{relu}^2\left(\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right)\end{equatio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
By 苏剑林 | 2022-06-13 | 466877位读者 | 引用说到生成模型,VAE、GAN可谓是“如雷贯耳”,本站也有过多次分享。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选择,如flow模型、VQ-VAE等,也颇有人气,尤其是VQ-VAE及其变体VQ-GAN,近期已经逐渐发展到“图像的Tokenizer”的地位,用来直接调用NLP的各种预训练方法。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本来更小众的选择——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正在生成模型领域“异军突起”,当前最先进的两个文本生成图像——OpenAI的DALL·E 2和Google的Imagen,都是基于扩散模型来完成的。
从本文开始,我们开一个新坑,逐渐介绍一下近两年关于生成扩散模型的一些进展。据说生成扩散模型以数学复杂闻名,似乎比VAE、GAN要难理解得多,是否真的如此?扩散模型真的做不到一个“大白话”的理解?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对位置编码Transformer的一个理论缺陷与对策
By 苏剑林 | 2022-06-07 | 100501位读者 | 引用位置编码是Transformer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的Transformer位置编码》中我们就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位置编码设计。大体上,我们将Transformer的位置编码分为“绝对位置编码”和“相对位置编码”两类,其中“相对位置编码”在众多NLP/CV的实验表现相对来说更加好些。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相对位置编码几乎都是在Softmax之前的Attention矩阵上进行操作的,这种施加方式实际上都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缺陷,使得Transformer无法成为“万能拟合器”。本文就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简单探针
顾名思义,位置编码就是用来给模型补充上位置信息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有没有足够的识别位置的能力呢?笔者之前曾构思过一个简单的探针实验:
对于一个有识别位置能力的模型,应该有能力准确实现如下映射 \begin{equation}\begin{array}{lc} \text{输入:} & [0, 0, \cdots, 0, 0] \\ & \downarrow\\ \text{输出:} & [1, 2, \cdots, n-1, n] \end{array}\end{equatio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
By 苏剑林 | 2023-01-31 | 50709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我们讨论了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外推性是一个训练和预测的不一致问题,而解决这个不一致的主要思路是将注意力局部化,很多外推性好的改进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注意力的变体。诚然,目前语言模型的诸多指标看来局部注意力的思路确实能解决长度外推问题,但这种“强行截断”的做法也许会不符合某些读者的审美,因为人工雕琢痕迹太强,缺乏了自然感,同时也让人质疑它们在非语言模型任务上的有效性。
本文我们从模型对位置编码的鲁棒性角度来重新审视长度外推性这个问题,此思路可以在基本不对注意力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改进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效果,并且还适用多种位置编码,总体来说方法更为优雅自然,而且还适用于非语言模型任务。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统一扩散模型(理论篇)
By 苏剑林 | 2022-09-14 | 80784位读者 | 引用老读者也许会发现,相比之前的更新频率,这篇文章可谓是“姗姗来迟”,因为这篇文章“想得太多”了。
通过前面九篇文章,我们已经对生成扩散模型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介绍。虽然理论内容很多,但我们可以发现,前面介绍的扩散模型处理的都是连续型对象,并且都是基于正态噪声来构建前向过程。而“想得太多”的本文,则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能突破以上限制的扩散模型统一框架(Unified Diffusion Model,UDM):
1、不限对象类型(可以是连续型$\boldsymbol{x}$,也可以是离散型的$\boldsymbol{x}$);
2、不限前向过程(可以用加噪、模糊、遮掩、删减等各种变换构建前向过程);
3、不限时间类型(可以是离散型的$t$,也可以是连续型的$t$);
4、包含已有结果(可以推出前面的DDPM、DDIM、SDE、ODE等结果)。
这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了?有没有那么理想的框架?本文就来尝试一下。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一):统一扩散模型(应用篇)
By 苏剑林 | 2022-09-21 | 49399位读者 | 引用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统一扩散模型(理论篇)》中,笔者自称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Unified Diffusion Model,UDM),它允许更一般的扩散方式和数据类型。那么UDM框架究竟能否实现如期目的呢?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演示其一般性。
框架回顾
首先,UDM通过选择噪声分布$q(\boldsymbol{\varepsilon})$和变换$\boldsymbol{\mathcal{F}}$来构建前向过程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 = \boldsymbol{\mathcal{F}}_t(\boldsymbol{x}_0,\boldsymbol{\varepsilon}),\quad \boldsymbol{\varepsilon}\sim q(\boldsymbol{\varepsilon})\end{equation}
然后,通过如下的分解来实现反向过程$\boldsymbol{x}_{t-1}\sim 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的采样
\begin{equation}\hat{\boldsymbol{x}}_0\sim p(\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quad \& \quad \boldsymbol{x}_{t-1}\sim p(\boldsymbol{x}_{t-1}|\boldsymbol{x}_t, \boldsymbol{x}_0=\hat{\boldsymbol{x}}_0)\end{equation}
其中$p(\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就是用$\boldsymbol{x}_t$预估$\boldsymbol{x}_0$的概率,一般用简单分布$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来近似建模,训练目标基本上就是$-\log 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或其简单变体。当$\boldsymbol{x}_0$是连续型数据时,$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一般就取条件正态分布;当$\boldsymbol{x}_0$是离散型数据时,$q(\boldsymbol{x}_0|\boldsymbol{x}_t)$可以选择自回归模型或者非自回归模型。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五):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中)
By 苏剑林 | 2022-12-22 | 34257位读者 | 引用上周笔者写了《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四):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上)》(当时还没有“上”这个后缀),本以为已经窥见了构建ODE扩散模型的一般规律,结果不久后评论区大神 @gaohuazuo 就给出了一个构建格林函数更高效、更直观的方案,让笔者自愧不如。再联想起之前大神之前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同样也给出了一个关于扩散ODE的精彩描述(间接启发了上一篇博客的结果),大神的洞察力不得不让人叹服。
经过讨论和思考,笔者发现大神的思路本质上就是一阶偏微分方程的特征线法,通过构造特定的向量场保证初值条件,然后通过求解微分方程保证终值条件,同时保证了初值和终值条件,真的非常巧妙!最后,笔者将自己的收获总结成此文,作为上一篇的后续。
前情回顾
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的结果。假设随机变量$\boldsymbol{x}_0\in\mathbb{R}^d$连续地变换成$\boldsymbol{x}_T$,其变化规律服从ODE
\begin{equation}\frac{d\boldsymbol{x}_t}{dt}=\boldsymbol{f}_t(\boldsymbol{x}_t)\label{eq-ode}\end{equation}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