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思路浅谈(一):无损输入
By 苏剑林 | 2024-02-21 | 147689位读者 | 引用这篇文章分享一下笔者关于多模态模型架构的一些闭门造车的想法,或者说一些猜测。
最近Google的Gemini 1.5和OpenAI的Sora再次点燃了不少人对多模态的热情,只言片语的技术报告也引起了大家对其背后模型架构的热烈猜测。不过,本文并非是为了凑这个热闹才发出来的,事实上其中的一些思考由来已久,最近才勉强捋顺了一下,遂想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一波,刚好碰上了两者的发布。
事先声明,“闭门造车”一词并非自谦,笔者的大模型实践本就“乏善可陈”,而多模态实践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文确实只是根据以往文本生成和图像生成的一些经验所做的“主观臆测”。
问题背景
首先简化一下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多模态,主要指图文混合的双模态,即输入和输出都可以是图文。可能有不少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多模态模型难道不也是烧钱堆显卡,Transformer“一把梭”,最终“大力出奇迹”吗?
缓存与效果的极限拉扯:从MHA、MQA、GQA到MLA
By 苏剑林 | 2024-05-13 | 72437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幻方发布的DeepSeek-V2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首先,最让人哗然的是1块钱100万token的价格,普遍比现有的各种竞品API便宜了两个数量级,以至于有人调侃“这个价格哪怕它输出乱码,我也会认为这个乱码是一种艺术”;其次,从模型的技术报告看,如此便宜的价格背后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它新提出的MLA(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这是对GQA的改进,据说能比GQA更省更好,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从MHA、MQA、GQA到MLA的演变历程,并着重介绍一下MLA的设计思路。
MHA
MHA(Multi-Head Attention),也就是多头注意力,是开山之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所提出的一种Attention形式,可以说它是当前主流LLM的基础工作。在数学上,多头注意力MHA等价于多个独立的单头注意力的拼接,假设输入的(行)向量序列为$\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cdots,\boldsymbol{x}_l$,其中$\boldsymbol{x}_i\in\mathbb{R}^d$,那么MHA可以形式地记为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7、多模态位置编码的简单思考
By 苏剑林 | 2024-03-29 | 60435位读者 | 引用在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2、博采众长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笔者提出了旋转位置编码(RoPE)——通过绝对位置的形式实现相对位置编码的方案。一开始RoPE是针对一维序列如文本、音频等设计的(RoPE-1D),后来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4、二维位置的旋转式位置编码》中我们将它推广到了二维序列(RoPE-2D),这适用于图像的ViT。然而,不管是RoPE-1D还是RoPE-2D,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单一模态,即纯文本或者纯图像输入场景,那么对于多模态如图文混合输入场景,RoPE该做如何调整呢?
笔者搜了一下,发现鲜有工作讨论这个问题,主流的做法似乎都是直接展平所有输入,然后当作一维输入来应用RoPE-1D,因此连RoPE-2D都很少见。且不说这种做法会不会成为图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时的效果瓶颈,它终究是显得不够优雅。所以,接下来我们试图探寻两者的一个自然结合。
旋转位置
RoPE名称中的“旋转”一词,来源于旋转矩阵$\boldsymbol{\mathcal{R}}_n=\begin{pmatrix}\cos n\theta & -\sin n\theta\\ \sin n\theta & \cos n\theta\end{pmatrix}$,它满足
\begin{equation}\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mathcal{R}}_{n-m}\end{equation}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三):信噪比与大图生成(下)
By 苏剑林 | 2024-04-17 | 32192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二):信噪比与大图生成(上)》中,我们介绍了通过对齐低分辨率的信噪比来改进noise schedule,从而改善直接在像素空间训练的高分辨率图像生成(大图生成)的扩散模型效果。而这篇文章的主角同样是信噪比和大图生成,但做到了更加让人惊叹的事情——直接将训练好低分辨率图像的扩散模型用于高分辨率图像生成,不用额外的训练,并且效果和推理成本都媲美直接训练的大图模型!
这个工作出自最近的论文《Upsample Guidance: Scale Up Diffusion Models without Training》,它巧妙地将低分辨率模型上采样作为引导信号,并结合了CNN对纹理细节的平移不变性,成功实现了免训练高分辨率图像生成。
思想探讨
我们知道,扩散模型的训练目标是去噪(Denoise,也是DDPM的第一个D)。按我们的直觉,去噪这个任务应该是分辨率无关的,换句话说,理想情况下低分辨率图像训练的去噪模型应该也能用于高分辨率图像去噪,从而低分辨率的扩散模型应该也能直接用于高分辨率图像生成。
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
By 苏剑林 | 2024-05-24 | 44809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笔者看了几篇介绍SSM(State Space Model)的文章,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未认真了解过SSM,于是打算认真去学习一下SSM的相关内容,顺便开了这个新坑,记录一下学习所得。
SSM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这里我们特指深度学习中的SSM,一般认为其开篇之作是2021年的S4,不算太老,而SSM最新最火的变体大概是去年的Mamba。当然,当我们谈到SSM时,也可能泛指一切线性RNN模型,这样RWKV、RetNet还有此前我们在《Google新作试图“复活”RNN:RNN能否再次辉煌?》介绍过的LRU都可以归入此类。不少SSM变体致力于成为Transformer的竞争者,尽管笔者并不认为有完全替代的可能性,但SSM本身优雅的数学性质也值得学习一番。
尽管我们说SSM起源于S4,但在S4之前,SSM有一篇非常强大的奠基之作《HiPPO: Recurrent Memory with Optimal Polynomial Projections》(简称HiPPO),所以本文从HiPPO开始说起。
重温SSM(二):HiPPO的一些遗留问题
By 苏剑林 | 2024-06-05 | 21828位读者 | 引用书接上文,在上一篇文章《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中,我们详细讨论了HiPPO逼近框架其HiPPO矩阵的推导,其原理是通过正交函数基来动态地逼近一个实时更新的函数,其投影系数的动力学正好是一个线性系统,而如果以正交多项式为基,那么线性系统的核心矩阵我们可以解析地求解出来,该矩阵就称为HiPPO矩阵。
当然,上一篇文章侧重于HiPPO矩阵的推导,并没有对它的性质做进一步分析,此外诸如“如何离散化以应用于实际数据”、“除了多项式基外其他基是否也可以解析求解”等问题也没有详细讨论到。接下来我们将补充探讨相关问题。
离散格式
假设读者已经阅读并理解上一篇文章的内容,那么这里我们就不再进行过多的铺垫。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推导出了两类线性ODE系统,分别是:
\begin{align}
&\text{HiPPO-LegT:}\quad x'(t) = Ax(t) + Bu(t) \label{eq:legt-ode}\\[5pt]
&\text{HiPPO-LegS:}\quad x'(t) = \frac{A}{t}x(t) + \frac{B}{t}u(t) \label{eq:legs-ode}\end{align}
其中$A,B$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矩阵,HiPPO矩阵主要指矩阵$A$。在这一节中,我们讨论这两个ODE的离散化。
通向概率分布之路:盘点Softmax及其替代品
By 苏剑林 | 2024-06-14 | 27780位读者 | 引用不论是在基础的分类任务中,还是如今无处不在的注意力机制中,概率分布的构建都是一个关键步骤。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n$维的任意向量,转换为一个$n$元的离散型概率分布。众所周知,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Softmax,它是指数归一化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直观,同时也伴有很多优良性质,从而成为大部分场景下的“标配”。
尽管如此,Softmax在某些场景下也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比如不够稀疏、无法绝对等于零等,因此很多替代品也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单总结一下Softmax的相关性质,并盘点和对比一下它的部分替代方案。
Softmax回顾
首先引入一些通用记号:$\boldsymbol{x} = (x_1,x_2,\cdots,x_n)\in\mathbb{R}^n$是需要转为概率分布的$n$维向量,它的分量可正可负,也没有限定的上下界。$\Delta^{n-1}$定义为全体$n$元离散概率分布的集合,即
\begin{equation}\Delta^{n-1} = \left\{\boldsymbol{p}=(p_1,p_2,\cdots,p_n)\left|\, p_1,p_2,\cdots,p_n\geq 0,\sum_{i=1}^n p_i = 1\right.\right\}\end{equation}
之所以标注$n-1$而不是$n$,是因为约束$\sum\limits_{i=1}^n p_i = 1$定义了$n$维空间中的一个$n-1$维子平面,再加上$p_i\geq 0$的约束,$(p_1,p_2,\cdots,p_n)$的集合就只是该平面的一个子集,即实际维度只有$n-1$。
重温SSM(三):HiPPO的高效计算(S4)
By 苏剑林 | 2024-06-20 | 27596位读者 | 引用前面我们用两篇文章《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和《重温SSM(二):HiPPO的一些遗留问题》介绍了HiPPO的思想和推导——通过正交函数基对持续更新的函数进行实时逼近,其拟合系数的动力学正好可以表示为一个线性ODE系统,并且对于特定的基底以及逼近方式,我们可以将线性系统的关键矩阵精确地算出来。此外,我们还讨论了HiPPO的离散化和相关性质等问题,这些内容奠定了后续的SSM工作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HiPPO的后续应用篇《Efficiently Modeling Long Sequences with Structured State Spaces》(简称S4),它利用HiPPO的推导结果作为序列建模的基本工具,并从新的视角探讨了高效的计算和训练方式,最后在不少长序列建模任务上验证了它的有效性,可谓SSM乃至RNN复兴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框架
S4使用的序列建模框架,是如下的线性ODE系统: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x'(t) =&\, A x(t) + B u(t) \\
y(t) =&\, C^* x(t) + D u(t)
\end{aligned}\end{equation}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