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Apr

梯度视角下的LoRA:简介、分析、猜测及推广

随着ChatGPT及其平替的火热,各种参数高效(Parameter-Efficient)的微调方法也“水涨船高”,其中最流行的方案之一就是本文的主角LoRA了,它出自论文《LoRA: Low-Rank 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LoRA方法上比较简单直接,而且也有不少现成实现,不管是理解还是使用都很容易上手,所以本身也没太多值得细写的地方了。

然而,直接实现LoRA需要修改网络结构,这略微麻烦了些,同时LoRA给笔者的感觉是很像之前的优化器AdaFactor,所以笔者的问题是:能否从优化器角度来分析和实现LoRA呢?本文就围绕此主题展开讨论。

方法简介

以往的一些结果(比如《Exploring Universal Intrinsic Task Subspace via Prompt Tuning》)显示,尽管预训练模型的参数量很大,但每个下游任务对应的本征维度(Intrinsic Dimension)并不大,换句话说,理论上我们可以微调非常小的参数量,就能在下游任务取得不错的效果。

LoRA借鉴了上述结果,提出对于预训练的参数矩阵$W_0\in\mathbb{R}^{m\times n}$,我们不去直接微调$W_0$,而是对增量做低秩分解假设:
\begin{equation}W = W_0 + U V,\qquad U\in\mathbb{R}^{m\times r},V\in\mathbb{R}^{r\times n}\end{equation}
其中$U,V$之一用全零初始化,$W_0$固定不变,优化器只优化$U,V$。由于本征维度很小的结论,所以$r$我们可以取得很小,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取$1$。所以说,LoRA是一种参数高效的微调方法,至少被优化的参数量大大降低了。

点击阅读全文...

11 Feb

测试函数法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

在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六):一般框架之ODE篇》中,我们推导了SDE的Fokker-Planck方程;而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二):“硬刚”扩散ODE》中,我们单独推导了ODE的连续性方程。它们都是描述随机变量沿着SDE/ODE演化的分布变化方程,连续性方程是Fokker-Planck方程的特例。在推导Fokker-Planck方程时,我们将泰勒展开硬套到了狄拉克函数上,虽然结果是对的,但未免有点不伦不类;在推导连续性方程时,我们结合了雅可比行列式和泰勒展开,方法本身比较常规,但没法用来推广到Fokker-Planck方程。

这篇文章我们介绍“测试函数法”,它是推导连续性方程和Fokker-Planck方程的标准方法之一,其分析过程比较正规,并且适用场景也比较广。

点击阅读全文...

14 Feb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六):W距离 ≤ 得分匹配

Wasserstein距离(下面简称“W距离”),是基于最优传输思想来度量两个概率分布差异程度的距离函数,笔者之前在《从Wasserstein距离、对偶理论到WGAN》等博文中也做过介绍。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第一次听说W距离,是因为2017年出世的WGAN,它开创了从最优传输视角来理解GAN的新分支,也提高了最优传输理论在机器学习中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GAN都是生成模型领域的“主力军”,直到最近这两年扩散模型异军突起,GAN的风头才有所下降,但其本身仍不失为一个强大的生成模型。

从形式上来看,扩散模型和GAN差异很明显,所以其研究一直都相对独立。不过,去年底的一篇论文《Score-based Generative Modeling Secretly Minimizes the Wasserstein Distance》打破了这个隔阂:它证明了扩散模型的得分匹配损失可以写成W距离的上界形式。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最小化扩散模型的损失函数,实则跟WGAN一样,都是在最小化两个分布的W距离。

点击阅读全文...

16 Jun

梯度流:探索通往最小值之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个被称为“梯度流(Gradient Flow)”的概念。简单来说,梯度流是将我们在用梯度下降法中寻找最小值的过程中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随(虚拟的)时间变化的轨迹,这条轨迹便被称作“梯度流”。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将梯度流的概念扩展到概率空间,从而形成“Wasserstein梯度流”,为我们理解连续性方程、Fokker-Planck方程等内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梯度下降

假设我们想搜索光滑函数$f(\boldsymbol{x})$的最小值,常见的方案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即按照如下格式进行迭代:
\begin{equation}\boldsymbol{x}_{t+1} = \boldsymbol{x}_t -\alpha \nabla_{\boldsymbol{x}_t}f(\boldsymbol{x}_t)\label{eq:gd-d}\end{equation}
如果$f(\boldsymbol{x})$关于$\boldsymbol{x}$是凸的,那么梯度下降通常能够找到最小值点;相反,则通常只能收敛到一个“驻点”——即梯度为0的点,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能收敛到一个极小值(局部最小值)点。这里没有对极小值和最小值做严格区分,因为在深度学习中,即便是收敛到一个极小值点也是很难得的了。

点击阅读全文...

7 Mar

Tiger:一个“抠”到极致的优化器

这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实验《Google新搜出的优化器Lion:效率与效果兼得的“训练狮”》所介绍的Lion优化器。之所以对Lion饶有兴致,是因为它跟笔者之前的关于理想优化器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但当时笔者没有调出好的效果,而Lion则做好了。

相比标准的Lion,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它在$\beta_1=\beta_2$时的特殊例子,这里称之为“Tiger”。Tiger只用到了动量来构建更新量,根据《隐藏在动量中的梯度累积:少更新几步,效果反而更好?》的结论,此时我们不新增一组参数来“无感”地实现梯度累积!这也意味着在我们有梯度累积需求时,Tiger已经达到了显存占用的最优解,这也是“Tiger”这个名字的来源(Tight-fisted Optimizer,抠门的优化器,不舍得多花一点显存)。

此外,Tiger还加入了我们的一些超参数调节经验,以及提出了一个防止模型出现NaN(尤其是混合精度训练下)的简单策略。我们的初步实验显示,Tiger的这些改动,能够更加友好地完成模型(尤其是大模型)的训练。

点击阅读全文...

3 Apr

Bias项的神奇作用:RoPE + Bias = 更好的长度外推性

【注:后来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发现此篇文章的长度外推结果可复现性比较不稳定(可能跟模型结构、超参数等紧密相关),请自行斟酌使用。】

万万没想到,Bias项能跟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联系在一起!

长度外推性是我们希望Transformer具有的一个理想性质,笔者曾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系统地介绍过这一问题。至于Bias项(偏置项),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当模型足够大时,Bias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所以很多模型选择去掉Bias项,其中代表是Google的T5PaLM,我们后面做的RoFormerV2GAU-α也沿用了这个做法。

那么,这两个看上去“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究竟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Bias项真的可以增强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点击阅读全文...

10 Apr

从JL引理看熵不变性Attention

《从熵不变性看Attention的Scale操作》《熵不变性Softmax的一个快速推导》中笔者提出了熵不变性Softmax,简单来说就是往Softmax之前的Attention矩阵多乘上一个$\log n$,理论上有助于增强长度外推性,其中$n$是序列长度。$\log n$这个因子让笔者联系到了JL引理(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因为JL引理告诉我们编码$n$个向量只需要$\mathscr{O}(\log n)$的维度就行了,大家都是$\log n$,这两者有没有什么关联呢?

熵不变性

我们知道,熵是不确定性的度量,用在注意力机制中,我们将它作为“集中注意力的程度”。所谓熵不变性,指的是不管序列长度$n$是多少,我们都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几个token上,而不要太过分散。为此,我们提出的熵不变性Attention形式为
\begin{equation}Attention(Q,K,V) = softmax\left(\frac{\log_{512} n}{\sqrt{d}}QK^{\top}\right)V\label{eq:core}\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5 May

如何度量数据的稀疏程度?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谈到稀疏性,比如我们经常说注意力矩阵通常是很稀疏的。然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似乎从没有给出过度量稀疏程度的标准方法。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关于稀疏性的讨论,仅仅是直观层面的感觉,并没有过定量分析。那么问题来了,稀疏性的度量有标准方法了吗?

经过搜索,笔者发现确实是有一些可用的指标,比如$l_1/l_2$、熵等,但由于关注视角的不同,在稀疏性度量方面并没有标准答案。本文简单记录一下笔者的结果。

基本结果

狭义上来讲,“稀疏”就是指数据中有大量的零,所以最简单的稀疏性指标就是统计零的比例。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注意力矩阵就谈不上稀疏了,因为softmax出来的结果一定是正数。所以,有必要推广稀疏的概念。一个朴素的想法是统计绝对值不超过$\epsilon$的元素比例,但这个$\epsilon$怎么确定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