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N和序列标注的对联机器人
By 苏剑林 | 2019-01-14 | 43927位读者 | 引用缘起
前几天在量子位公众号上看到了《这个脑洞清奇的对联AI,大家都玩疯了》一文,觉得挺有意思,难得的是作者还整理并公开了数据集,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动手
“对对联”,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句子生成任务,可以用seq2seq完成,跟笔者之前写的《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一样,稍微修改一下输入即可。上面提到的文章所用的方法也是seq2seq,可见这算是标准做法了。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三):一个更整体的视角
By 苏剑林 | 2019-01-08 | 59831位读者 | 引用【学习清单】最近比较重要的GAN进展论文
By 苏剑林 | 2018-12-26 | 66232位读者 | 引用这篇文章简单列举一下我认为最近这段时间中比较重要的GAN进展论文,这基本也是我在学习GAN的过程中主要去研究的论文清单。
生成模型之味
GAN是一个大坑,尤其像我这样的业余玩家,一头扎进去很久也很难有什么产出,尤其是各个大公司拼算力搞出来一个个大模型,个人几乎都没法玩了。但我总觉得,真的去碰了生成模型,才觉得自己碰到了真正的机器学习。这一点,不管在图像中还是文本中都是如此。所以,我还是愿意去关注生成模型。
当然,GAN不是生成模型的唯一选择,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选择。在图像中至少有GAN、flow、pixelrnn/pixelcnn这几种选择,但要说潜力,我还是觉得GAN才是最具前景的,不单是因为效果,主要是因为它那对抗的思想。而在文本中,事实上seq2seq机制就是一个概率生成模型了,而pixelrnn这类模型,实际上就是模仿着seq2seq来做的,当然也有用GAN做文本生成的研究(不过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强化学习)。也就是说,其实在NLP中,生成模型也有很多成果,哪怕你主要是研究NLP的,也终将碰到生成模型。
好了,话不多说,还是赶紧把清单列一列,供大家参考,也作为自己的备忘。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二):自适应学习率算法
By 苏剑林 | 2018-12-20 | 48422位读者 | 引用在《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一):从SGD到动量加速》一文中,我们提出SGD优化算法跟常微分方程(ODE)的数值解法其实是对应的,由此还可以很自然地分析SGD算法的收敛性质、动量加速的原理等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去理解优化算法中的自适应学习率算法。
RMSprop
首先,我们看一个非常经典的自适应学习率优化算法:RMSprop。RMSprop虽然不是最早提出的自适应学习率的优化算法,但是它却是相当实用的一种,它是诸如Adam这样的更综合的算法的基石,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自适应学习率的优化算法是怎么做的。
算法概览
一般的梯度下降是这样的:
$$\begin{equation}\boldsymbol{\theta}_{n+1}=\boldsymbol{\theta}_{n} - \gamma \nabla_{\boldsymbol{\theta}} L(\boldsymbol{\theta}_{n})\end{equation}$$
很明显,这里的$\gamma$是一个超参数,便是学习率,它可能需要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调整。
而RMSprop则是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boldsymbol{g}_{n+1} =& \nabla_{\boldsymbol{\theta}} L(\boldsymbol{\theta}_{n})\\
\boldsymbol{G}_{n+1}=&\lambda \boldsymbol{G}_{n} + (1 - \lambda) \boldsymbol{g}_{n+1}\otimes \boldsymbol{g}_{n+1}\\
\boldsymbol{\theta}_{n+1}=&\boldsymbol{\theta}_{n} - \frac{\tilde{\gamma}}{\sqrt{\boldsymbol{G}_{n+1} + \epsilon}}\otimes \boldsymbol{g}_{n+1}
\end{aligned}\end{equation}$$
BiGAN-QP:简单清晰的编码&生成模型
By 苏剑林 | 2018-12-10 | 66589位读者 | 引用前不久笔者通过直接在对偶空间中分析的思路,提出了一个称为GAN-QP的对抗模型框架,它的特点是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既不会梯度消失,又不需要L约束,使得生成模型的搭建和训练都得到简化。
GAN-QP是一个对抗框架,所以理论上原来所有的GAN任务都可以往上面试试。前面《不用L约束又不会梯度消失的GAN,了解一下?》一文中我们只尝试了标准的随机生成任务,而这篇文章中我们尝试既有生成器、又有编码器的情况:BiGAN-QP。
BiGAN与BiGAN-QP
注意这是BiGAN,不是前段时间很火的BigGAN,BiGAN是双向GAN(Bidirectional GAN),提出于《Adversarial feature learning》一文,同期还有一篇非常相似的文章叫做《Adversarially Learned Inference》,提出了叫做ALI的模型,跟BiGAN差不多。总的来说,它们都是往普通的GAN模型中加入了编码器,使得模型既能够具有普通GAN的随机生成功能,又具有编码器的功能,可以用来提取有效的特征。把GAN-QP这种对抗模式用到BiGAN中,就得到了BiGAN-QP。
话不多说,先来上效果图(左边是原图,右边是重构):
最小熵原理(四):“物以类聚”之从图书馆到词向量
By 苏剑林 | 2018-12-02 | 95376位读者 | 引用从第一篇看下来到这里,我们知道所谓“最小熵原理”就是致力于降低学习成本,试图用最小的成本完成同样的事情。所以整个系列就是一个“偷懒攻略”。那偷懒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是“套路”,所以本系列又称为“套路宝典”。
本篇我们介绍图书馆里边的套路。
先抛出一个问题:词向量出现在什么时候?是2013年Mikolov的Word2Vec?还是是2003年Bengio大神的神经语言模型?都不是,其实词向量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那古老的图书馆中...
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里有词向量?还是千年以前?在哪本书?我去借来看看。
放书的套路
其实不是哪本书,而是放书的套路。
很明显,图书馆中书的摆放是有“套路”的:它们不是随机摆放的,而是分门别类地放置的,比如数学类放一个区,文学类放一个区,计算机类也放一个区;同一个类也有很多子类,比如数学类中,数学分析放一个子区,代数放一个子区,几何放一个子区,等等。读者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分类放置?分类放置有什么好处?跟最小熵又有什么关系?
从变分编码、信息瓶颈到正态分布:论遗忘的重要性
By 苏剑林 | 2018-11-27 | 159352位读者 | 引用这是一篇“散文”,我们来谈一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三个东西:变分自编码器、信息瓶颈、正态分布。
众所周知,变分自编码器是一个很经典的生成模型,但实际上它有着超越生成模型的含义;而对于信息瓶颈,大家也许相对陌生一些,然而事实上信息瓶颈在去年也热闹了一阵子;至于正态分布,那就不用说了,它几乎跟所有机器学习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那么,当它们三个碰撞在一块时,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说呢?它们跟“遗忘”又有什么关系呢?
变分自编码器
在本博客你可以搜索到若干几篇介绍VAE的文章。下面简单回顾一下。
理论形式回顾
简单来说,VAE的优化目标是:
\begin{equation}KL(\tilde{p}(x)p(z|x)\Vert q(z)q(x|z))=\iint \tilde{p}(x)p(z|x)\log \frac{\tilde{p}(x)p(z|x)}{q(x|z)q(z)} dzdx\end{equation}
其中$q(z)$是标准正态分布,$p(z|x),q(x|z)$是条件正态分布,分别对应编码器、解码器。具体细节可以参考《变分自编码器(二):从贝叶斯观点出发》。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