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自编码器(五):VAE + BN = 更好的VAE
By 苏剑林 | 2020-05-06 | 210461位读者 |本文我们继续之前的变分自编码器系列,分析一下如何防止NLP中的VAE模型出现“KL散度消失(KL Vanishing)”现象。本文受到参考文献是ACL 2020的论文《A Batch Normalized Inference Network Keeps the KL Vanishing Away》的启发,并自行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最后得到的方案还是颇为简洁的——只需往编码输出加入BN(Batch Normalization),然后加个简单的scale——但确实很有效,因此值得正在研究相关问题的读者一试。同时,相关结论也适用于一般的VAE模型(包括CV的),如果按照笔者的看法,它甚至可以作为VAE模型的“标配”。
最后,要提醒读者这算是一篇VAE的进阶论文,所以请读者对VAE有一定了解后再来阅读本文。
VAE简单回顾 #
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VAE模型,并且讨论一下VAE在NLP中所遇到的困难。关于VAE的更详细介绍,请读者参考笔者的旧作《变分自编码器(一):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变分自编码器(二):从贝叶斯观点出发》等。
VAE的训练流程 #
VAE的训练流程大概可以图示为
写成公式就是
$$\begin{equation}\mathcal{L} = \mathbb{E}_{x\sim \tilde{p}(x)} \Big[\mathbb{E}_{z\sim p(z|x)}\big[-\log q(x|z)\big]+KL\big(p(z|x)\big\Vert q(z)\big)\Big]
\end{equation}$$
其中第一项就是重构项,$\mathbb{E}_{z\sim p(z|x)}$是通过重参数来实现;第二项则称为KL散度项,这是它跟普通自编码器的显式差别,如果没有这一项,那么基本上退化为常规的AE。更详细的符号含义可以参考《变分自编码器(二):从贝叶斯观点出发》。
NLP中的VAE #
在NLP中,句子被编码为离散的整数ID,所以$q(x|z)$是一个离散型分布,可以用万能的“条件语言模型”来实现,因此理论上$q(x|z)$可以精确地拟合生成分布,问题就出在$q(x|z)$太强了,训练时重参数操作会来噪声,噪声一大,$z$的利用就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它干脆不要$z$了,退化为无条件语言模型(依然很强),$KL(p(z|x)\Vert q(z))$则随之下降到0,这就出现了KL散度消失现象。
这种情况下的VAE模型并没有什么价值:KL散度为0说明编码器输出的是常数向量,而解码器则是一个普通的语言模型。而我们使用VAE通常来说是看中了它无监督构建编码向量的能力,所以要应用VAE的话还是得解决KL散度消失问题。事实上从2016开始,有不少工作在做这个问题,相应地也提出了很多方案,比如退火策略、更换先验分布等,读者Google一下“KL Vanishing”就可以找到很多文献了,这里不一一溯源。
BN的巧与妙 #
本文的方案则是直接针对KL散度项入手,简单有效而且没什么超参数。其思想很简单:
KL散度消失不就是KL散度项变成0吗?我调整一下编码器输出,让KL散度有一个大于零的下界,这样它不就肯定不会消失了吗?
这个简单的思想的直接结果就是:在$\mu$后面加入BN层,如图
推导过程简述 #
为什么会跟BN联系起来呢?我们来看KL散度项的形式:
\begin{equation}\mathbb{E}_{x\sim\tilde{p}(x)}\left[KL\big(p(z|x)\big\Vert q(z)\big)\right] = \frac{1}{b} \sum_{i=1}^b \sum_{j=1}^d \frac{1}{2}\Big(\mu_{i,j}^2 + \sigma_{i,j}^2 - \log \sigma_{i,j}^2 - 1\Big)\end{equation}
上式是采样了$b$个样本进行计算的结果,而编码向量的维度则是$d$维。由于我们总是有$e^x \geq x + 1$,所以$\sigma_{i,j}^2 - \log \sigma_{i,j}^2 - 1 \geq 0$,因此
\begin{equation}\mathbb{E}_{x\sim\tilde{p}(x)}\left[KL\big(p(z|x)\big\Vert q(z)\big)\right] \geq \frac{1}{b} \sum_{i=1}^b \sum_{j=1}^d \frac{1}{2}\mu_{i,j}^2 = \frac{1}{2}\sum_{j=1}^d \left(\frac{1}{b} \sum_{i=1}^b \mu_{i,j}^2\right)\label{eq:kl}\end{equation}
留意到括号里边的量,其实它就是$\mu$在batch内的二阶矩,如果我们往$\mu$加入BN层,那么大体上可以保证$\mu$的均值为$\beta$,方差为$\gamma^2$($\beta,\gamma$是BN里边的可训练参数),这时候
\begin{equation}\mathbb{E}_{x\sim\tilde{p}(x)}\left[KL\big(p(z|x)\big\Vert q(z)\big)\right] \geq \frac{d}{2}\left(\beta^2 + \gamma^2\right)\label{eq:kl-lb}\end{equation}
所以只要控制好$\beta,\gamma$(主要是固定$\gamma$为某个常数),就可以让KL散度项有个正的下界,因此就不会出现KL散度消失现象了。这样一来,KL散度消失现象跟BN就被巧妙地联系起来了,通过BN来“杜绝”了KL散度消失的可能性。
为什么不是LN? #
善于推导的读者可能会想到,按照上述思路,如果只是为了让KL散度项有个正的下界,其实LN(Layer Normalization)也可以,也就是在式$\eqref{eq:kl}$中按$j$那一维归一化。
那为什么用BN而不是LN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BN的巧妙之处。直观来理解,KL散度消失是因为$z\sim p(z|x)$的噪声比较大,解码器无法很好地辨别出$z$中的非噪声成分,所以干脆弃之不用;而当给$\mu(x)$加上BN后,相当于适当地拉开了不同样本的$z$的距离,使得哪怕$z$带了噪声,区分起来也容易一些,所以这时候解码器乐意用$z$的信息,因此能缓解这个问题;相比之下,LN是在样本内进的行归一化,没有拉开样本间差距的作用,所以LN的效果不会有BN那么好。
进一步的结果 #
事实上,原论文的推导到上面基本上就结束了,剩下的都是实验部分,包括通过实验来确定$\gamma$的值。然而,笔者认为目前为止的结论还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没有提供关于加入BN的更深刻理解,倒更像是一个工程的技巧,又比如只是$\mu(x)$加上了BN,$\sigma(x)$没有加上,未免有些不对称之感。
经过笔者的推导,发现上面的结论可以进一步完善。
联系到先验分布 #
对于VAE来说,它希望训练好后的模型的隐变量分布为先验分布$q(z)=\mathcal{N}(z;0,1)$,而后验分布则是$p(z|x)=\mathcal{N}(z; \mu(x),\sigma^2(x))$,所以VAE希望下式成立:
\begin{equation}q(z) = \int \tilde{p}(x)p(z|x)dx=\int \tilde{p}(x)\mathcal{N}(z; \mu(x),\sigma^2(x))dx\end{equation}
两边乘以$z$,并对$z$积分,得到
\begin{equation}0 = \int \tilde{p}(x)\mu(x)dx=\mathbb{E}_{x\sim \tilde{p}(x)}[\mu(x)]\end{equation}
两边乘以$z^2$,并对$z$积分,得到
\begin{equation}1 = \int \tilde{p}(x)\left[\mu^2(x) + \sigma^2(x)\right]dx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mu^2(x)\right]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sigma^2(x)\right]\end{equation}
如果往$\mu(x),\sigma(x)$都加入BN,那么我们就有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0 = \mathbb{E}_{x\sim \tilde{p}(x)}[\mu(x)] = \beta_{\mu}\\
&1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mu^2(x)\right] + \mathbb{E}_{x\sim \tilde{p}(x)}\left[\sigma^2(x)\right] = \beta_{\mu}^2 + \gamma_{\mu}^2 + \beta_{\sigma}^2 + \gamma_{\sigma}^2
\end{aligned}\end{equation}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beta_{\mu}$一定是0,而如果我们也固定$\beta_{\sigma}=0$,那么我们就有约束关系:
\begin{equation}1 = \gamma_{\mu}^2 + \gamma_{\sigma}^2\label{eq:gamma2}\end{equation}
参考的实现方案 #
经过这样的推导,我们发现可以往$\mu(x),\sigma(x)$都加入BN,并且可以固定$\beta_{\mu}=\beta_{\sigma}=0$,但此时需要满足约束$\eqref{eq:gamma2}$。要注意的是,这部分讨论还仅仅是对VAE的一般分析,并没有涉及到KL散度消失问题,哪怕这些条件都满足了,也无法保证KL项不趋于0。结合式$\eqref{eq:kl-lb}$我们可以知道,保证KL散度不消失的关键是确保$\gamma_{\mu} > 0$,所以,笔者提出的最终策略是: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beta_{\mu}=\beta_{\sigma}=0\\
&\gamma_{\mu} = \sqrt{\tau + (1-\tau)\cdot\text{sigmoid}(\theta)}\\
&\gamma_{\sigma} = \sqrt{(1-\tau)\cdot\text{sigmoid}(-\theta)}
\end{aligned}\end{equation}
其中$\tau\in(0,1)$是一个常数,笔者在自己的实验中取了$\tau=0.5$,而$\theta$是可训练参数,上式利用了恒等式$\text{sigmoid}(-\theta) = 1-\text{sigmoid}(\theta)$。
关键代码参考(Keras):
class Scaler(Layer):
"""特殊的scale层
"""
def __init__(self, tau=0.5, **kwargs):
super(Scaler, self).__init__(**kwargs)
self.tau = tau
def build(self, input_shape):
super(Scaler, self).build(input_shape)
self.scale = self.add_weight(
name='scale', shape=(input_shape[-1],), initializer='zeros'
)
def call(self, inputs, mode='positive'):
if mode == 'positive':
scale = self.tau + (1 - self.tau) * K.sigmoid(self.scale)
else:
scale = (1 - self.tau) * K.sigmoid(-self.scale)
return inputs * K.sqrt(scale)
def get_config(self):
config = {'tau': self.tau}
base_config = super(Scaler, self).get_config()
return dict(list(base_config.items()) + list(config.items()))
def sampling(inputs):
"""重参数采样
"""
z_mean, z_std = inputs
noise = K.random_normal(shape=K.shape(z_mean))
return z_mean + z_std * noise
e_outputs # 假设e_outputs是编码器的输出向量
scaler = Scaler()
z_mean = Dense(hidden_dims)(e_outputs)
z_mean = BatchNormalization(scale=False, center=False, epsilon=1e-8)(z_mean)
z_mean = scaler(z_mean, mode='positive')
z_std = Dense(hidden_dims)(e_outputs)
z_std = BatchNormalization(scale=False, center=False, epsilon=1e-8)(z_std)
z_std = scaler(z_std, mode='negative')
z = Lambda(sampling, name='Sampling')([z_mean, z_std])
文章内容小结 #
本文简单分析了VAE在NLP中的KL散度消失现象,并介绍了通过BN层来防止KL散度消失、稳定训练流程的方法。这是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案,不单单是原论文,笔者私下也做了简单的实验,结果确实也表明了它的有效性,值得各位读者试用。因为其推导具有一般性,所以甚至任意场景(比如CV)中的VAE模型都可以尝试一下。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7381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May. 06, 2020). 《 变分自编码器(五):VAE + BN = 更好的VAE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7381
@online{kexuefm-7381,
title={ 变分自编码器(五):VAE + BN = 更好的VAE},
author={苏剑林},
year={2020},
month={May},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7381}},
}
June 16th, 2020
苏神,你真的太厉害啦!分享你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只是现在才发现你的杰作,好像把每一篇的补回来。文章要是能有一个类似目录的列表就好了,方便把您写的同一专题关联起来看,一次看个够!谢谢
这个 https://kexue.fm/content.html ?
经典,感谢感谢!
June 18th, 2020
苏老师,这篇文章《Challenging Common Assumptions in th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Disentangled Representations》,也是讲解耦,只是看了几次,真是看不懂,您有没有可能给我们分享解读一下啊,谢谢
这篇文章不是只有实验结果吗?还要怎么解读??
August 26th, 2020
苏神,我们最近在做VAE相关的工作。看了您的文章很是受益。我们根据$(9),(10)$式复现你提出的BN-VAE策略。结果发现在实际结果中,$sigmoid(\theta)$基本为0. 换句话说,基本上可以认为$\gamma_{\mu}=\tau$ ,$\gamma_{\sigma} = 1-\tau$。参数$\theta$的意义并不是很明显。仿佛VAE在训练的过程中倾向于把$\gamma_{\sigma}$拉大。不知道苏神在训练时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有,对于VAE本身的优化目标来看,倾向于把${\sigma}$学成1。 这里设置$\beta_{\sigma} = 0$.岂不是有点矛盾?
我特意去观察了一下我正在训练的VAE,发现$\theta$的值在$-1.32$左右,对应的$\text{sigmoid}(\theta)$大概就是$0.21$左右,并没有趋于0。目前还有在缓慢地、周期性的变化。
剩下的:
“VAE在训练的过程中倾向于把$\gamma_{\sigma}$拉大”,这个不存在的,就算如你说的$\text{sigmoid}(\theta)$基本为0,那么$\gamma_{\sigma}$不也是为0了么?为什么说它拉大?
“对于VAE本身的优化目标来看,倾向于把$\sigma$学成1”,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之前介绍VAE的时候已经强调过,VAE的两项loss不能割裂开看,KL散度项确实倾向于把$\sigma$学成1,但是很明显重构项倾向于把$\sigma$学成0,两者加起来的时候,谁知道呢?(根据实验结果,其实还是更倾向于0)
最后,就算“倾向于把$\sigma$学成1”,它跟$\beta_{\sigma} = 0$也不矛盾,因为$\mathbb{E}_{x\sim \tilde{p}(x)}\left[\sigma(x)^2\right] = \beta_{\sigma}^2 + \gamma_{\sigma}^2$,就算它等于1,这跟$\beta_{\sigma} = 0$也不矛盾。
苏神,我今天又做了些尝试。我发现当我使用MLP作为VAE的encoder与decoder时,你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Sigmoid(\theta)$是正常的。但当我结合BNVAE论文的代码,使用LSTM在文本数据集上,或者PixelCNN在图片数据集上做实验。$Sigmoid(\theta)$就会出现趋向于$0$。不知道苏神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
我的实验就是文本VAE,模型是transformer,几十G的通用语料。
怎么说呢,有可能是在你的任务下,$\gamma_{\mu}$的理论最优解,比你设置的$\tau$要小,所以$\text{sigmoid}(\theta)$就趋于0了。
苏老师,我想问一下BatchNorm里面使用的running_var会不会对paper提出的机制有不好的影响?
什么不好的影响?
September 28th, 2020
苏神你好!σ≥0,所以这里假定β(σ)=0是不是有点问题呢
按照标准的定义来说,$\sigma$是要大于0,但事实上$\sigma$没必要大于0。在VAE中,用到$\sigma$的地方有两处:1、重参数:从$\mathcal{N}(0,1)$中采样一个$\varepsilon$,然后执行操作$z=\mu+\sigma\varepsilon$,那么$z$就服从$\mathcal{N}(\mu,\sigma^2)$,这个过程$\sigma$的正负无所谓;2、算KL项:这部分其实只用到了$\sigma^2$而不是$\sigma$。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有正有负的$\sigma$网络的,这时候标准差实际上是$|\sigma|$,而$\sigma$的正负号含义就无所谓了。
January 5th, 2021
请问,苏神,我在我的工作里引用了您的这个方法,您有论文可以引用吗?
如果是正式paper,可以直接引用论文 https://arxiv.org/abs/2004.12585 ,之前跟作者讨论过,已经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到了他的论文中。注意要引用arxiv最新版的论文,不是发表在ACL2020上的论文。
如果是媒体传播,欢迎直接引用本链接,哈哈~
好的!谢谢哈!
January 19th, 2021
苏神,公式(3)的结论是正确得,但是上面一段话中提到 $e^x\geq x+1$ 推导出 $\sigma_{i,j}^2 - \log \sigma_{i,j}^2 - 1 \geq 0$,似乎推不过来。 $\sigma_{i,j}^2 - \log \sigma_{i,j}^2 - 1 \geq 0$ 本身是成立的。
令$e^x = \sigma$,$e^x \geq x + 1$不就等价于$\sigma\geq \log \sigma + 1$?
February 19th, 2021
您好,我在实作这篇论文时遇到一个问题,我将 cross entropy loss 平均起来算 backward 会发生 kl vanishing 的问题,但把 loss 加总起来却意外成功训练。请问是数学上的问题吗?
VAE的loss本来就是每个分量求和的。
感謝
March 9th, 2021
请教一下苏神,我请问一下,方不方便在工作用引用您的scalar层。我打算做实验来找出较优的τ。请问您有论文可以引用吗?
参考:@苏剑林|comment-15179,当然也欢迎直接引用博客。
好的谢谢苏神!
March 10th, 2021
想请教一下,公式7的积分值等于1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由公式$(5)$,左端是$q(z)$的积分,显然等于1。
可以理解q(z)的积分值是1,但是你是乘以Z^2以后,再对z进行积分,积分值不会变吗?
$q(z)$是标准正态分布,二阶矩为1(均值为0,方差为1,二阶矩等于均值的平方加上方差)
明白了,多谢
March 15th, 2021
苏神想请教一下,如果我想在训练过程中观察KL散度的变化,请教一下要怎么写keras代码会比较好?方便指点一下思路吗
最新版的keras的话,直接model.add_metric就好了。
model.add_metric好似是需要一个input和output,但kl散度好似用不上output?只需要μ,σ,就可以求出来了...不是很懂思路:(。我自己还写了PPL和NLL的metric,不过都是有input和output的。
1、add_metric可以是一个最终计算出来的指标tensor,比如add_metric(loss),add_metric(acc);
2、μ,σ也是跟input有关的。
好的谢谢苏神!我去看看怎么实现:)
还想再请教一下苏神,最近在尝试做VAE在NLP的半监督训练,发现接在z后decoder部分上的Dense层以及最后进行分类的Dense层的参数非常多。如z后的Dense层需要转换成后面decoder所需的格式(如需要输出seq_len*maxfeature)、对于文本截取出现频率最高的10000个词,那最后一层Dense就要输出10000个值...请问这个是VAE在NLP的半监督训练的特点么?
这是NLP做语言模型的共同特点。10000个不算多,BERT的MLM模型、GPT模型等最后一层随随便便就几万了。
明白了,谢谢苏神的解答,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