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an

GPLinker:基于GlobalPointer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

在将近三年前的百度“2019语言与智能技术竞赛”(下称LIC2019)中,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关系抽取模型(参考《基于DGCNN和概率图的轻量级信息抽取模型》),后被进一步发表和命名为“CasRel”,算是当时关系抽取的SOTA。然而,CasRel提出时笔者其实也是首次接触该领域,所以现在看来CasRel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笔者后面也有想过要进一步完善它,但也没想到特别好的设计。

后来,笔者提出了GlobalPointer以及近日的Efficient GlobalPointer,感觉有足够的“材料”来构建新的关系抽取模型了。于是笔者从概率图思想出发,参考了CasRel之后的一些SOTA设计,最终得到了一版类似TPLinker的模型。

基础思路

关系抽取乍看之下是三元组$(s,p,o)$(即subject, predicate, object)的抽取,但落到具体实现上,它实际是“五元组”$(s_h,s_t,p,o_h,o_t)$的抽取,其中$s_h,s_t$分别是$s$的首、尾位置,而$o_h,o_t$则分别是$o$的首、尾位置。

点击阅读全文...

14 Feb

多任务学习漫谈(三):分主次之序

多任务学习是一个很宽泛的命题,不同场景下多任务学习的目标不尽相同。在《多任务学习漫谈(一):以损失之名》《多任务学习漫谈(二):行梯度之事》中,我们将多任务学习的目标理解为“做好每一个任务”,具体表现是“尽量平等地处理每一个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平行型多任务学习”。然而,并不是所有多任务学习的目标都是如此,在很多场景下,我们主要还是想学好某一个主任务,其余任务都只是辅助,希望通过增加其他任务的学习来提升主任务的效果罢了,此类场景我们可以称为“主次型多任务学习”。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还是沿用平行型多任务学习的“做好每一个任务”的学习方案,那么就可能会明显降低主任务的效果了。所以本文继续沿着“行梯度之事”的想法,探索主次型多任务学习的训练方案。

目标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假设读者已经阅读并且基本理解《多任务学习漫谈(二):行梯度之事》里边的思想和方法,那么在梯度视角下,让某个损失函数保持下降的必要条件是更新量与其梯度夹角至少大于90度,这是贯穿全文的设计思想。

点击阅读全文...

7 Apr

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当前NLP主流的预训练模式都是在一个固定长度(比如512)上进行,然后直接将预训练好的模型用于不同长度的任务中。大家似乎也没有对这种模式有过怀疑,仿佛模型可以自动泛化到不同长度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能力。

当然,笔者此前同样也没有过类似的质疑,直到前几天笔者做了Base版的GAU实验后才发现GAU的长度泛化能力并不如想象中好。经过进一步分析后,笔者才明白原来这种长度泛化的能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模型回顾

《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门控注意力单元GAU”,它是一种融合了GLU和Attention的新设计。

除了效果,GAU在设计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显示了单头注意力未必就逊色于多头注意力,这奠定了它“快”、“省”的地位;二是它是显示了注意力未必需要Softmax归一化,可以换成简单的$\text{relu}^2$除以序列长度:
\begin{equation}\boldsymbol{A}=\frac{1}{n}\text{relu}^2\left(\frac{\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sqrt{s}}\right)=\frac{1}{ns}\text{relu}^2\left(\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right)\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2 Aug

对于生成扩散模型来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生成过程的方差应该怎么选择,因为不同的方差会明显影响生成效果。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DDPM = 自回归式VAE》我们提到,DDPM分别假设数据服从两种特殊分布推出了两个可用的结果;《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四):DDIM = 高观点DDPM》中的DDIM则调整了生成过程,将方差变为超参数,甚至允许零方差生成,但方差为0的DDIM的生成效果普遍差于方差非0的DDPM;而《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五):一般框架之SDE篇》显示前、反向SDE的方差应该是一致的,但这原则上在$\Delta t\to 0$时才成立;《Improved 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则提出将它视为可训练参数来学习,但会增加训练难度。

所以,生成过程的方差究竟该怎么设置呢?今年的两篇论文《Analytic-DPM: an Analytic Estimate of the Optimal Reverse Variance in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Estimating the Optimal Covariance with Imperfect Mean in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算是给这个问题提供了比较完美的答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它们的结果。

点击阅读全文...

31 Jul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1、将β进制位置进行到底

在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10、RoPE是一种β进制编码》中,我们给出了RoPE的$\beta$进制诠释,并基于进制转化的思路推导了能够在不微调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Context长度的NTK-aware Scaled RoPE。不得不说,通过类比$\beta$进制的方式来理解位置编码,确实是一个非常美妙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以至于笔者每次深入思考和回味之时,似乎总能从中得到新的领悟和收获。

本文将重新回顾RoPE的$\beta$进制诠释,并尝试将已有的NTK-aware Scaled RoPE一般化,以期望找到一种更优的策略来不微调地扩展LLM的Context长度。

进制类比

我们知道,RoPE的参数化沿用了Sinusoidal位置编码的形式。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整数$n$的Sinusoidal位置编码,与它的$\beta$进制编码,有很多相通之处。

点击阅读全文...

7 Aug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2、无限外推的ReRoPE?

自从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11、将β进制位置进行到底》中引入混合进制的思路进一步推广了NTK-aware Scaled RoPE后,笔者感觉类似思路的效果已经达到了上限,想要更大幅度的提升就必须另辟蹊径了。这时候笔者想起了此前构思过的一个思路,该思路由于复杂度较高所以被搁置下了,既然现在已经遇到了瓶颈,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便将它重拾起来。

万万没想到的是,尽管该方法增加了一些推理复杂度,但它的实验效果却惊人地好——甚至隐约有无限的长度外推能力!因此,笔者迫不及待地撰写了本文来分享该方法。由于形式上跟ReLU激活函数的相似性,所以笔者将该方法命名为“ReRoPE (Rectified Rotary Position Embeddings)”。

重温

我们知道,RoPE形式上是一种绝对位置编码,但实际上给Attention带来的是相对位置信息,即如下的Toeplitz矩阵

点击阅读全文...

20 Mar

《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FAQ

上周笔者写了《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总结了一下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实验结论和猜测。果然是热点问题流量大,paperweekly的转发没多久阅读量就破万了,知乎上点赞数也不少。在几个平台上,陆陆续续收到了读者的一些意见或者疑问,总结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成了本篇FAQ,希望能进一步帮助大家解决疑惑。

回顾

《为什么现在的LLM都是Decoder-only的架构?》中,笔者对GPT和UniLM两种架构做了对比实验,然后结合以往的研究经历,猜测了如下结论:

1、输入部分的注意力改为双向不会带来收益,Encoder-Decoder架构的优势很可能只是源于参数翻倍;

2、双向注意力没有带来收益,可能是因为双向注意力的低秩问题导致效果下降。

所以,基于这两点推测,我们得到结论:

在同等参数量、同等推理成本下,Decoder-only架构是最优选择。

点击阅读全文...

26 Sep

脑洞大开:非线性RNN居然也可以并行计算?

近年来,线性RNN由于其可并行训练以及常数推理成本等特性,吸引了一定研究人员的关注(例如笔者之前写的《Google新作试图“复活”RNN:RNN能否再次辉煌?》),这让RNN在Transformer遍地开花的潮流中仍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看来这“一席之地”只属于线性RNN,因为非线性RNN无法高效地并行训练,所以在架构之争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过,一篇名为《Parallelizing Non-Linear Sequential Models over the Sequence Length》的论文有不同的看法,它提出了一种迭代算法,宣传可以实现非线性RNN的并行训练!真有如此神奇?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求不动点

原论文对其方法做了非常一般的介绍,而且其侧重点是PDE和ODE,这里我们直接从RNN入手。考虑常见的简单非线性RNN:
\begin{equation}x_t = \tanh(Ax_{t-1} + u_t)\label{eq:rnn}\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