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Sep

低秩近似之路(一):伪逆

可能很多读者跟笔者一样,对矩阵的低秩近似有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低秩近似的概念和意义都不难理解,加之目前诸如LoRA等基于低秩近似的微调技术遍地开花,让低秩近似的概念在耳濡目染间就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低秩近似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在低秩近似相关的论文中时常能看到一些不熟悉但又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新技巧,这就导致了一种似懂非懂的陌生感。

因此,在这个系列文章中,笔者将试图系统梳理一下矩阵低秩近似相关的理论内容,以补全对低秩近似的了解。而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低秩近似系列中相对简单的一个概念——伪逆。

优化视角

伪逆(Pseudo Inverse),也称“广义逆(Generalized Inverse)”,顾名思义就是“广义的逆矩阵”,它实际上是“逆矩阵”的概念对于不可逆矩阵的推广。

点击阅读全文...

14 Nov

当Batch Size增大时,学习率该如何随之变化?

随着算力的飞速进步,有越多越多的场景希望能够实现“算力换时间”,即通过堆砌算力来缩短模型训练时间。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投入$n$倍的算力,那么达到同样效果的时间则缩短为$1/n$,此时总的算力成本是一致的。这个“希望”看上去很合理和自然,但实际上并不平凡,即便我们不考虑通信之类的瓶颈,当算力超过一定规模或者模型小于一定规模时,增加算力往往只能增大Batch Size。然而,增大Batch Size一定可以缩短训练时间并保持效果不变吗?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当Batch Size增大时,各种超参数尤其是学习率该如何调整,才能保持原本的训练效果并最大化训练效率?我们也可以称之为Batch Size与学习率之间的Scaling Law。

方差视角

直觉上,当Batch Size增大时,每个Batch的梯度将会更准,所以步子就可以迈大一点,也就是增大学习率,以求更快达到终点,缩短训练时间,这一点大体上都能想到。问题就是,增大多少才是最合适的呢?

点击阅读全文...

18 Nov

Adam的epsilon如何影响学习率的Scaling Law?

上一篇文章《当Batch Size增大时,学习率该如何随之变化?》我们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学习率与Batch Size之间的缩放规律,其中对于Adam优化器我们采用了SignSGD近似,这是分析Adam优化器常用的手段。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用SignSGD来近似Adam究竟有多科学呢?

我们知道,Adam优化器的更新量分母会带有一个$\epsilon$,初衷是预防除零错误,所以其值通常很接近于零,以至于我们做理论分析的时候通常选择忽略掉它。然而,当前LLM的训练尤其是低精度训练,我们往往会选择偏大的$\epsilon$,这导致在训练的中、后期$\epsilon$往往已经超过梯度平方大小,所以$\epsilon$的存在事实上已经不可忽略。

因此,这篇文章我们试图探索$\epsilon$如何影响Adam的学习率与Batch Size的Scaling Law,为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的计算方案。

点击阅读全文...

22 Nov

继续回到我们的扩散系列。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五):基于恒等式的蒸馏(上)》中,我们介绍了SiD(Score identity Distillation),这是一种不需要真实数据、也不需要从教师模型采样的扩散模型蒸馏方案,其形式类似GAN,但有着比GAN更好的训练稳定性。

SiD的核心是通过恒等变换来为学生模型构建更好的损失函数,这一点是开创性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SiD对损失函数的恒等变换是不完全的,如果完全变换会如何?如何从理论上解释SiD引入的$\lambda$的必要性?上个月放出的《Flow Generator Matching》(简称FGM)成功从更本质的梯度角度解释了$\lambda=0.5$的选择,而受到FGM启发,笔者则进一步发现了$\lambda = 1$的一种解释。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SiD的上述理论进展。

点击阅读全文...

18 Dec

书接上文,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七):将步长作为条件输入》中,我们介绍了加速采样的Shortcut模型,其对比的模型之一就是“一致性模型(Consistency Models)”。事实上,早在《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十七):构建ODE的一般步骤(下)》介绍ReFlow时,就有读者提到了一致性模型,但笔者总感觉它更像是实践上的Trick,理论方面略显单薄,所以兴趣寥寥。

不过,既然我们开始关注扩散模型加速采样方面的进展,那么一致性模型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工作。因此,趁着这个机会,笔者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对一致性模型的理解。

熟悉配方

还是熟悉的配方,我们的出发点依旧是ReFlow,因为它大概是ODE式扩散最简单的理解方式。设$\boldsymbol{x}_0\sim p_0(\boldsymbol{x}_0)$是目标分布的真实样本,$\boldsymbol{x}_1\sim p_1(\boldsymbol{x}_1)$是先验分布的随机噪声,$\boldsymbol{x}_t = (1-t)\boldsymbol{x}_0 + t\boldsymbol{x}_1$是加噪样本,那么ReFlow的训练目标是:

点击阅读全文...

14 Feb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十九):用DDPM来离散编码

笔者前两天在arXiv刷到了一篇新论文《Compressed Image Generation with Denoising Diffusion Codebook Models》,实在为作者的天马行空所叹服,忍不住来跟大家分享一番。

如本文标题所述,作者提出了一个叫DDCM(Denoising Diffusion Codebook Models)的脑洞,它把DDPM的噪声采样限制在一个有限的集合上,然后就可以实现一些很奇妙的效果,比如像VQVAE一样将样本编码为离散的ID序列并重构回来。注意这些操作都是在预训练好的DDPM上进行的,无需额外的训练。

有限集合

由于DDCM只需要用到一个预训练好的DDPM模型来执行采样,所以这里我们就不重复介绍DDPM的模型细节了,对DDPM还不大了解的读者可以回顾我们《生成扩散模型漫谈》系列的(一)(二)(三)篇。

点击阅读全文...

20 Sep

一道从小学到高中都可能考到的题目

这是一道很多时候都会考到的题目:
比较$n^{n+1}$与$(n+1)^n$的大小(其中n非负)。

在小学我们会使用直接计算;
在初中我们会从一些例子找规律;
在高中我们就会直接去证明了。

点击阅读全文...

7 Oct

背景资料:从数字看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6日公布,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摘得桂冠。以下是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些数字:

1、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但并非年年颁奖,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都没有颁奖。之所以这6年没颁奖,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或因为没有人符合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条件。

2、到今年为止,一名科学家独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有47次,而两名科学家和三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次数相同,都是28次。按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不会有3人以上同时获得一个奖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