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ul

语言模型输出端共享Embedding的重新探索

预训练刚兴起时,在语言模型的输出端重用Embedding权重是很常见的操作,比如BERT、第一版的T5、早期的GPT,都使用了这个操作,这是因为当模型主干部分不大且词表很大时,Embedding层的参数量很可观,如果输出端再新增一个独立的同样大小的权重矩阵的话,会导致显存消耗的激增。不过随着模型参数规模的增大,Embedding层的占比相对变小了,加之《Rethinking embedding coupling in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等研究表明共享Embedding可能会有些负面影响,所以现在共享Embedding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少了。

本文旨在分析在共享Embedding权重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初始化和参数化。尽管共享Embedding看起来已经“过时”,但这依然不失为一道有趣的研究题目。

点击阅读全文...

28 Aug

Lion/Tiger优化器训练下的Embedding异常和对策

打从在《Tiger:一个“抠”到极致的优化器》提出了Tiger优化器之后,Tiger就一直成为了我训练模型的“标配”优化器。最近笔者已经尝试将Tiger用到了70亿参数模型的预训练之中,前期效果看上来尚可,初步说明Tiger也是能Scale Up的。不过,在查看训练好的模型权重时,笔者发现Embedding出现了一些异常值,有些Embedding的分量达到了$\pm 100$的级别。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类似现象并不会在Adam中出现,这是Tiger或者Lion这种带符号函数$\text{sign}$的优化器特有的问题,对此文末提供了两种参考解决方案。本文将记录笔者的分析过程,供大家参考。

现象

接下来,我们的分析都以Tiger优化器为例,但分析过程和结论同样适用于Lion。

点击阅读全文...

13 Sep

大词表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的一个问题及对策

对于LLM来说,通过增大Tokenizer的词表来提高压缩率,从而缩短序列长度、降低解码成本,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情。毕竟增大词表只需要增大Embedding层和输出的Dense层,这部分增加的计算量几乎不可感知,但缩短序列长度之后带来的解码速度提升却是实打实的。当然,增加词表大小也可能会对模型效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也不能无节制地增加词表大小。本文就来分析增大词表后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并提出参考的解决方案。

优劣分析

增加词表大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LLM是自回归的,它的解码会越来越慢,而“增大词表 → 提高压缩率 → 缩短序列长度”,换言之相同文本对应的tokens数变少了,也就是解码步数变少了,从而解码速度提升了;另一方面,语言模型的训练方式是Teacher Forcing,缩短序列长度能够缓解Teacher Forcing带来的Exposure Bias问题,从而可能提升模型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13 Nov

【生活杂记】炒锅的尽头是铁锅

铁锅(网络图)

铁锅(网络图)

很多会下厨的同学估计都纠结过一件事情,那就是炒锅的选择。

对于炒锅的纠结,归根结底是不粘与方便的权衡。最简单的不粘锅自然是带涂层的不粘锅,如果家里的热源只有电磁炉,并且炒菜习惯比较温和,那么涂层不粘锅往往是最佳选择了。不过,一旦有了明火的燃气灶,又或者是比较喜欢爆炒,那么涂层锅可能就不是那么适合了,毕竟温度过高涂层总有脱落的风险,此时一般就考虑无涂层不粘锅。

无涂层不粘锅也有五花八门的选择,比如朴素的铁锅、带蜂窝纹的不锈钢锅、有钛锅、纯钛锅等等,价格大体上也单调递增。不过用到最后,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回归到朴素的铁锅。

点击阅读全文...

20 Nov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5、Key归一化助力长度外推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目前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后修改,比如NTK-RoPEYaRNReRoPE等,这类方法的特点是直接修改推理模型,无需微调就能达到一定的长度外推效果,但缺点是它们都无法保持模型在训练长度内的恒等性;另一类自然是事前修改,如ALIBIKERPLEXPOS以及HWFA等,它们可以不加改动地实现一定的长度外推,但相应的改动需要在训练之前就引入,因此无法不微调地用于现成模型,并且这类方法是否能够Scale Up还没得到广泛认可。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介绍一种意外发现的长度外推方案——“KeyNorm”——对Attention的Key序列做L2 Normalization,很明显它属于事前修改一类,但对Attention机制的修改非常小,因此看上去非常有希望能够Scale Up。

最初动机

之所以说“意外发现”,是因为该改动的原始动机并不是长度外推,而是尝试替换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中的Scale方式。我们知道,Attention的标准定义是(本文主要考虑Causal场景)
\begin{equation}\boldsymbol{o}_i = \frac{\sum_{j = 1}^i\exp\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 \boldsymbol{k}_j}{\sqrt{d}}\right)\boldsymbol{v}_j}{\sum_{j = 1}^i\exp\left(\frac{\boldsymbol{q}_i\cdot \boldsymbol{k}_j}{\sqrt{d}}\right)},\quad \boldsymbol{q}_i,\boldsymbol{k}_j\in\mathbb{R}^d\label{eq:sdpa}\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16 Sep

随机分词浅探:从Viterbi Decoding到Viterbi Sampling

上一篇文章《大词表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的一个问题及对策》发布后,很快就有读者指出可以在训练阶段引入带有随机性的分词结果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论文和实现。经过进一步查阅学习,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名为Subword Regularization的技巧,最早应用在NMT(机器翻译)中,目前SentencePiece也有相应的实现。看起来这个技巧确实能缓解前述问题,甚至有助于增强语言模型的容错能力,所以就有了将它加进去BytePiece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确定性分词改为随机性分词呢?BytePiece是基于Unigram模型的,它通过Viterbi算法找最大概率的分词方案,既然有概率,是否就可以自然地导出随机采样?本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点击阅读全文...

13 Oct

EMO:基于最优传输思想设计的分类损失函数

众所周知,分类任务的标准损失是交叉熵(Cross Entropy,等价于最大似然MLE,即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它有着简单高效的特点,但在某些场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偏离评价指标、过度自信等,相应的改进工作也有很多,此前我们也介绍过一些,比如《再谈类别不平衡问题:调节权重与魔改Loss的对比联系》《如何训练你的准确率?》《缓解交叉熵过度自信的一个简明方案》等。由于LLM的训练也可以理解为逐token的分类任务,默认损失也是交叉熵,因此这些改进工作在LLM流行的今天依然有一定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一篇名为《EMO: Earth Mover Distance Optimization for Auto-Regressive Language Modeling》的工作,它基于最优传输思想提出了新的改进损失函数EMO,声称能大幅提高LLM的微调效果。其中细节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点击阅读全文...

16 Oct

随机分词再探:从Viterbi Sampling到完美采样算法

在文章《随机分词浅探:从Viterbi Decoding到Viterbi Sampling》中,笔者提出了一种名为“Viterbi Sampling”的随机分词算法,它只是在求最优解的Viterbi Decoding基础上进行小修改,保留了Viterbi算法的简单快速的特点,相比于已有的Subword Regularization明显更加高效。不过,知乎上的读者 @鶴舞 指出,当前的采样算法可能会在多次二选一“稀释”了部分方案的出现概率,直接后果是原本分数最高的切分并不是以最高概率出现。

经过仔细思考后,笔者发现相应的问题确实存在,当时为了尽快得到一种新的采样算法,在细节上的思考和处理确实比较粗糙。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完善Viterbi Sampling算法,并证明完善后的算法在效果上可以跟Subword Regularization等价的。

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评论原话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