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s项的神奇作用:RoPE + Bias = 更好的长度外推性
By 苏剑林 | 2023-04-03 | 40116位读者 |【注:后来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发现此篇文章的长度外推结果可复现性比较不稳定(可能跟模型结构、超参数等紧密相关),请自行斟酌使用。】
万万没想到,Bias项能跟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联系在一起!
长度外推性是我们希望Transformer具有的一个理想性质,笔者曾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系统地介绍过这一问题。至于Bias项(偏置项),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当模型足够大时,Bias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所以很多模型选择去掉Bias项,其中代表是Google的T5和PaLM,我们后面做的RoFormerV2和GAU-α也沿用了这个做法。
那么,这两个看上去“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究竟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Bias项真的可以增强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隐藏彩蛋 #
首先,为什么会想到考察Bias项和长度外推性的联系呢?这是因为笔者前几天在重温GAU的论文《Transformer Quality in Linear Time》时,发现了之前没有在意的一个“隐藏彩蛋”——加性相对位置编码,其伪代码为
这里我们主要看$n\geq 512$的部分,如果写成公式,大致是
\begin{equation}\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quad\to\quad \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b}\label{eq:rel-bias}\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mathcal{R}}_m,\boldsymbol{\mathcal{R}}_n$是RoPE的旋转矩阵,$\boldsymbol{a},\boldsymbol{b}$是两个可学习参数。
这个加性相对位置编码其实之前也留意到了,但当时的评价只是“不理解为什么同时用几种位置编码”,而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长度外推性问题,所以对这个形式就比较敏感了。可以证明,当$\boldsymbol{a}=\boldsymbol{b}=[\sqrt{\lambda},0,\sqrt{\lambda},0,\cdots,\sqrt{\lambda},0]^{\top}$时,结果正好是《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介绍的能改善长度外推性的Sandwich ,其原理就是$\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b}$呈现出关于$|m-n|$递减的趋势,加到注意力矩阵上后,能够起到局部化注意力的作用,而根据《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注意力局部化是语言模型外推性的关键。
所以笔者不禁猜测,难道原论文中的这个加性相对位置编码,就是用来增强长度外推性的?GAU的作者竟然如此有先见之明,早在Sandwich之前就提出了类似的想法来解决长度外推性问题?
换成偏置 #
不过,对于笔者来说,这种往Attention矩阵上额外加上一项来增强长度外推性的方案都显得不够优雅,所以不管原作者意图如何以及实际效果如何,笔者都不倾向这样做。有什么类似的但几乎“无感”的方案呢?笔者考虑到,如果$\boldsymbol{a}$、$\boldsymbol{b}$分别是$\boldsymbol{q}_m,\boldsymbol{k}_n$的Bias项,或许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即考虑
\begin{equation}\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quad\to\quad (\boldsymbol{q}_m + \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b})\end{equation}
很明显,单纯增加一个Bias项,不管从形式上还是计算量上看都几乎是“无感”的,如果这样就能增强长度外推性,无疑是一个很漂亮的方案。是否可行呢?我们先来看展开后的结果:
\begin{equation}\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b} + \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b} \label{eq:bias}\end{equation}
其中第一项和第四项正好对应公式$\eqref{eq:rel-bias}$,它们都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想看看第二项和第三项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它们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应,那么直接加上Bias项的做法,至少是“有希望”能够取得跟式$\eqref{eq:rel-bias}$或者Sandwich相似的外推效果。
笔者是这样想的:作为Attention的Query和Key,$\boldsymbol{q}_m$、$\boldsymbol{k}_n$应该是比较“各向同性”的,即它们的方向比较均匀,接近球面上均匀采样,而$\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mathcal{R}}_{n-m}$只是一个正交变换,它不改变$\boldsymbol{q}_m$、$\boldsymbol{k}_n$的各向同性性质,那么$\boldsymbol{a}^{\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k}_n $、$\boldsymbol{q}_m^{\top}\boldsymbol{\mathcal{R}}_m^{\top}\boldsymbol{\mathcal{R}}_n\boldsymbol{b}$这两项,就相当于从各向同性分布采样出来的向量,跟一个固定向量的内积,根据我们在《n维空间下两个随机向量的夹角分布》中的讨论,这样的两个向量夹角应该是很接近90度的,换言之这个内积的期望应该是0,所以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效应理论上没有剩余两项那么强。
当然,这仅仅是猜测,实际它会训练成怎样,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所以事不宜迟,笔者立刻进行了实验。
实验结果 #
这次笔者选了语言模型任务进行实验,模型架构还是之前的GAU-α,训练长度和batch_size都是512,优化器是Tiger,两个模型的唯一差别就是Q、K的Bias是否开启(其他Bias仍被去掉)。
外推效果上的对比:
$$\begin{array}{c}
\text{不同测试长度下的LM准确率} \\
{\begin{array}{c|cccc}
\hline
& 512 & 1024 & 2048 & 4096 \\
\hline
\text{w/o Bias} & 52.37\% & 33.15\% & 22.85\% & 17.87\% \\
\text{w/ Bias} & 52.75\% & 50.99\% & 45.25\% & 39.55\% \\
\hline
\end{array}}
\end{array}$$
可以看到,Bias项确实不怎么影响训练效果(512长度),但却在长度外推性上面明显拉开了差距,看似毫无存在感的Bias项居然有此神奇作用!当然,要是重跑几次实验,外推性的结果可能会有明显的波动,毕竟长度外推性属于“赠送功能”,并不是我们主动触发的。
为了验证剩下生效机制是否如我们猜测,笔者可视化了式$\eqref{eq:bias}$的四项在某个样本某一层的变化规律:
可以看到,第4项确确实实呈现衰减趋势,并且其大小占据了主导地位,将这四项叠加起来,与没有加Bias的模型对比如下:
没有Bias的模型(蓝色),Attention在训练长度(512)范围内确实也呈现出衰减趋势,但长度增加之后就上升了,没有明显的局部性,这就是它外推性不够好的原因;相反,跟前面的猜测一致,带有Bias项的模型(橙色)的注意力矩阵呈现更明显的衰减趋势,换言之它的局部化效应更加强,从而有更好的外推性能。需要指出的是,加上Bias的模型并不是每一层的Attention都有这么明显的衰减趋势,总体来说前面的层衰减趋势更明显些,后面的层衰减趋势更弱些,说明越靠近输入的层越关注局部信息,这跟《The Devil in Linear Transformer》的结论一致。
延伸思考 #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之前做长度外推性的工作不是都验证了RoPE的外推性不大好了吗?难道它们都没加Bias?为此,笔者特意去考证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开山之作”ALIBI和最近的XPOS都是没有加Bias项的,而KERPLE和Sandwich则是加了Bias项的。之前笔者在读论文的时候,就一直感觉KERPLE和Sandwich中的RoPE外推效果似乎比ALIBI和XPOS中的好,现在可以肯定这应该不是错觉了,既然KERPLE和Sandwich都加了Bias,那么根据本文的结论,RoPE是可能呈现出更好的长度外推性的。
可能有读者想起,之前不是说Attention的Key的Bias可以去掉吗?难道这里也可以去掉?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知乎的提问《为什么有的 Vision Transformer 中的 key 不需要 bias ?》,事实上,“可以去掉Key的Bias”这个结论,是针对没有RoPE的Attention的,由于Softmax的存在,加上的bias可以约掉:
\begin{equation}\frac{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b})}}{\sum\limits_n 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 + \boldsymbol{b})}} = \frac{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b}}}{\sum\limits_n 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 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b}}}= \frac{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sum\limits_n e^{\boldsymbol{q}\cdot\boldsymbol{k}_n}}\end{equation}
然而,这个“可以约掉”依赖于$\boldsymbol{b}$跟$n$无关,但从式$\eqref{eq:bias}$我们就知道,经过RoPE后,$\boldsymbol{b}$也算是$m,n$的函数了,实际上是无法约掉的,因此对于加了RoPE的模型,Bias项去掉前后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费力探索长度外推性呢?直接在更长的样本下微调模型不行吗?事实上,即便是对于抱有这样想法的读者,长度外推性也是有好处的。抛开算力不说,更好的长度外推性意味着在微调的时候与预训练差距更小,于是微调更不容易发生灾难性遗忘,这对于当前的LLM更为重要了。当然,还可以发散一下,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短文本学习的模型,能够切换到长文本场景而无损效果甚至效果更优。
文章小结 #
本文分享了笔者发现的一个“万万没想到”的有趣结论:Bias项能增强RoPE模型的长度外推性!看上去毫无存在感的Bias项,居然能跟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得不感叹细节的重要性——细枝末节有时候也能发挥关键作用。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9577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Apr. 03, 2023). 《Bias项的神奇作用:RoPE + Bias = 更好的长度外推性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9577
@online{kexuefm-9577,
title={Bias项的神奇作用:RoPE + Bias = 更好的长度外推性},
author={苏剑林},
year={2023},
month={Apr},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9577}},
}
April 3rd, 2023
非常有意思的结论!不愧是苏神!
之前的实验中用dropout也可以有类似的效果 如果现在来看 把它从bias的角度就非常有趣了
April 4th, 2023
太强了
April 4th, 2023
感觉bias也有两种:
1. 输入特征在线性映射成Q和K的时候,linear层的bias为True,这个时候bias的维度是m*d
2. linear层的bias为False,Q和K分别reshape成多头的Qm和Km之后再加bias,这个时候bias的维度是d,多头共享bias
不知道苏神文中是指哪一种,以及这两种的外推性表现是否有区别?
还有几种:
3. 对所有位置,只用一个标量作为bias
4. 每个位置上的特征用一个标量,不同位置不同标量
总结来说就是bias形状的问题。
不知道你这里的$m$指的是head的数目,还是token的数目(序列长度)?
本文所实验的bias,就是Q、K的Linear层的bias设为True,但是对于Transformer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位置的token共用同一个bias,而不是每个位置不同的bias,事实上一般也没有每个位置用不同bias的做法。
另外,还可以考虑的做法是:1、Q和K共用同一个向量bias;2、Q和K共用同一个标量bias。这些还在实验当中,有新结果了会继续分享,敬请期待。
另外,本文实验的GAU结构,只有一个head
April 11th, 2023
印象中刷到过几篇论文,他们在attention的Softmax里给注意力分数加上了一个可学习的量 softmax(QK + B),但时间太久了找不到原文了,忘了他们是什么motivation
这些研究不少,T5的位置编码也差不多是这一个形式。只不过本文讨论的是$Q,K$的bias,并非$A$的bias。
May 8th, 2023
这真是万万没想到了~
May 11th, 2023
提供一个相关论文 TRAIN SHORT, TEST LONG: ATTENTION WITH LINEAR
BIASES ENABLES INPUT LENGTH EXTRAPOLATION (https://arxiv.org/pdf/2108.12409.pdf)
这个不大相关。
July 18th, 2023
@longlongman|comment-21580
这个不就是alibi的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