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实体链接比赛后记:行为建模和实体链接
By 苏剑林 | 2019-09-03 | 93811位读者 | 引用前几个月曾参加了百度的实体链接比赛,这是CCKS2019的评测任务之一,官方称之为“实体链指”,比赛于前几个星期完全结束。笔者最终的F1是0.78左右(冠军是0.80),排在第14名,成绩并不突出(唯一的特色是模型很轻量级,GTX1060都可以轻松跑起来),所以本文只是纯粹的记录过程,大牛们请一笑置之~
赛题介绍
所谓实体链接,主要指的是在已有一个知识库的情况下,预测输入query的某个实体对应知识库id。也就是说,知识库里边记录了很多实体,对于同一个名字的实体可能会有多个解释,每个解释用一个唯一id编号,我们要做的就是预测query中的实体究竟对应哪一个解释(id)。这是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的必要步骤。
开源一版DGCNN阅读理解问答模型(Keras版)
By 苏剑林 | 2019-08-20 | 79016位读者 | 引用去年写过《基于CNN的阅读理解式问答模型:DGCNN》,介绍了一个纯卷积的简单的问答模型。当时是用Tensorflow实现的,而且没有开源,这几天抽空用Keras复现了一下,决定开源。
模型综述
关于DGCNN的基本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的模型并不是之前模型的重复实现,而是有所改动,这里只介绍一下被改动的地方。
1、这里放出的模型,线下验证集的分数大概是0.72(之前大约是0.75);
2、本次模型以字为单位,使用笔者之前探索出来的“字词混合Embedding”(之前是以词为单位);
3、本次模型完全去掉了人工特征(之前用了8个人工特征);
4、本次模型去掉了位置Embedding(之前将位置Embedding拼接到输入上);
5、模型架构和训练细节有所微调。
seq2seq之双向解码
By 苏剑林 | 2019-08-09 | 49727位读者 | 引用在文章《玩转Keras之seq2seq自动生成标题》中我们已经基本探讨过seq2seq,并且给出了参考的Keras实现。
本文则将这个seq2seq再往前推一步,引入双向的解码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成文本的质量(尤其是生成较长文本时)。本文所介绍的双向解码机制参考自《Synchronous Bidirectional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最后笔者也是用Keras实现的。
背景介绍
研究过seq2seq的读者都知道,常见的seq2seq的解码过程是从左往右逐字(词)生成的,即根据encoder的结果先生成第一个字;然后根据encoder的结果以及已经生成的第一个字,来去生成第二个字;再根据encoder的结果和前两个字,来生成第三个词;依此类推。总的来说,就是在建模如下概率分解
\begin{equation}p(Y|X)=p(y_1|X)p(y_2|X,y_1)p(y_3|X,y_1,y_2)\cdots\label{eq:p}\end{equation}
为节约而生:从标准Attention到稀疏Attention
By 苏剑林 | 2019-07-27 | 148912位读者 | 引用如今NLP领域,Attention大行其道,当然也不止NLP,在CV领域Attention也占有一席之地(Non Local、SAGAN等)。在18年初《〈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浅读(简介+代码)》一文中,我们就已经讨论过Attention机制,Attention的核心在于$\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三个向量序列的交互和融合,其中$\boldsymbol{Q},\boldsymbol{K}$的交互给出了两两向量之间的某种相关度(权重),而最后的输出序列则是把$\boldsymbol{V}$按照权重求和得到的。
显然,众多NLP&CV的成果已经充分肯定了Attention的有效性。本文我们将会介绍Attention的一些变体,这些变体的共同特点是——“为节约而生”——既节约时间,也节约显存。
背景简述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讨论的我们称之为“乘性Attention”,目前用得比较广泛的也就是这种Attention:
\begin{equation}Attention(\boldsymbol{Q},\boldsymbol{K},\boldsymbol{V}) = softmax\left(\frac{\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sqrt{d_k}}\right)\boldsymbol{V}\end{equation}
基于DGCNN和概率图的轻量级信息抽取模型
By 苏剑林 | 2019-06-03 | 452476位读者 | 引用背景:前几个月,百度举办了“2019语言与智能技术竞赛”,其中有三个赛道,而我对其中的“信息抽取”赛道颇感兴趣,于是报名参加。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比赛终于结束,并且最终结果已经公布。笔者从最初的对信息抽取的一无所知,经过这次比赛的学习和研究,最终探索出在监督学习下做信息抽取的一些经验,遂在此与大家分享。
笔者在最终的测试集上排名第七,指标F1为0.8807(Precision是0.8939,Recall是0.8679),跟第一名相差0.01左右。从比赛角度这个成绩不算突出,但自认为模型有若干创新之处,比如自行设计的抽取结构、CNN+Attention(所以足够快速)、没有用Bert等预训练模型,私以为这对于信息抽取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本分析
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 IE)是从自然语言文本中抽取实体、属性、关系及事件等事实类信息的文本处理技术,是信息检索、智能问答、智能对话等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基础,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竞赛将提供业界规模最大的基于schema的中文信息抽取数据集(Schema based Knowledge Extraction, SKE),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中文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水平,推动相关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比赛官方网站介绍
ON-LSTM:用有序神经元表达层次结构
By 苏剑林 | 2019-05-28 | 211853位读者 | 引用今天介绍一个有意思的LSTM变种:ON-LSTM,其中“ON”的全称是“Ordered Neurons”,即有序神经元,换句话说这种LSTM内部的神经元是经过特定排序的,从而能够表达更丰富的信息。ON-LSTM来自文章《Ordered Neurons: Integrating Tree Structures into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顾名思义,将神经元经过特定排序是为了将层级结构(树结构)整合到LSTM中去,从而允许LSTM能自动学习到层级结构信息。这篇论文还有另一个身份:ICLR 2019的两篇最佳论文之一,这表明在神经网络中融合层级结构(而不是纯粹简单地全向链接)是很多学者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笔者留意到ON-LSTM是因为机器之心的介绍,里边提到它除了提高了语言模型的效果之外,甚至还可以无监督地学习到句子的句法结构!正是这一点特性深深吸引了我,而它最近获得ICLR 2019最佳论文的认可,更是坚定了我要弄懂它的决心。认真研读、推导了差不多一星期之后,终于有点眉目了,遂写下此文。
在正式介绍ON-LSTM之后,我忍不住要先吐槽一下这篇文章实在是写得太差了,将一个明明很生动形象的设计,讲得异常晦涩难懂,其中的核心是$\tilde{f}_t$和$\tilde{i}_t$的定义,文中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就贴了出来,也没有多少诠释,开始的读了好几次仍然像天书一样...总之,文章写法实在不敢恭维~
“让Keras更酷一些!”:中间变量、权重滑动和安全生成器
By 苏剑林 | 2019-04-28 | 110289位读者 | 引用继续“让Keras更酷一些”之旅。
今天我们会用Keras实现灵活地输出任意中间变量,还有无缝地进行权重滑动平均,最后顺便介绍一下生成器的进程安全写法。
首先是输出中间变量。在自定义层时,我们可能希望查看中间变量,这些需求有些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查看中间某个层的输出,只需要将截止到这个层的部分模型保存为一个新模型即可,但有些需求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在使用Attention层时我们可能希望查看那个Attention矩阵的值,如果用构建新模型的方法则会非常麻烦。而本文则给出一种简单的方法,彻底满足这个需求。
接着是权重滑动平均。权重滑动平均是稳定、加速模型训练甚至提升模型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多大型模型(尤其是GAN)几乎都用到了权重滑动平均。一般来说权重滑动平均是作为优化器的一部分,所以一般需要重写优化器才能实现它。本文介绍一个权重滑动平均的实现,它可以无缝插入到任意Keras模型中,不需要自定义优化器。
至于生成器的进程安全写法,则是因为Keras读取生成器的时候,用到了多进程,如果生成器本身也包含了一些多进程操作,那么可能就会导致异常,所以需要解决这个这个问题。
从DCGAN到SELF-MOD:GAN的模型架构发展一览
By 苏剑林 | 2019-04-19 | 86342位读者 | 引用事实上,O-GAN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我对GAN的理想追求,使得我可以很惬意地跳出GAN的大坑了。所以现在我会试图探索更多更广的研究方向,比如NLP中还没做过的任务,又比如图神经网络,又或者其他有趣的东西。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把之前的GAN的学习结果都记录下来。
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梳理一下GAN的架构发展情况,当然主要的是生成器的发展,判别器一直以来的变动都不大。还有,本文介绍的是GAN在图像方面的模型架构发展,跟NLP的SeqGAN没什么关系。
此外,关于GAN的基本科普,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