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任务还是SOTA吗?我们给SimCSE补充了一些实验
By 苏剑林 | 2021-04-26 | 233228位读者 | 引用今年年初,笔者受到BERT-flow的启发,构思了成为“BERT-whitening”的方法,并一度成为了语义相似度的新SOTA(参考《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论文为《Whitening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for Better Semantics and Faster Retrieval》)。然而“好景不长”,在BERT-whitening提交到Arxiv的不久之后,Arxiv上出现了至少有两篇结果明显优于BERT-whitening的新论文。
第一篇是《Generating Datasets with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这篇借助模板从GPT2_XL中无监督地构造了数据对来训练相似度模型,个人认为虽然有一定的启发而且效果还可以,但是复现的成本和变数都太大。另一篇则是本文的主角《SimCSE: Simple Contrastive Learning of Sentence Embeddings》,它提出的SimCSE在英文数据上显著超过了BERT-flow和BERT-whitening,并且方法特别简单~
那么,SimCSE在中文上同样有效吗?能大幅提高中文语义相似度的效果吗?本文就来做些补充实验。
也来盘点一些最近的非Transformer工作
By 苏剑林 | 2021-05-24 | 61241位读者 | 引用大家最近应该多多少少都被各种MLP相关的工作“席卷眼球”了。以Google为主的多个研究机构“奇招频出”,试图从多个维度“打击”Transformer模型,其中势头最猛的就是号称是纯MLP的一系列模型了,让人似乎有种“MLP is all you need”时代到来的感觉。
这一顿顿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背后,究竟是大道至简下的“返璞归真”,还是江郎才尽后的“冷饭重炒”?让我们也来跟着这股热潮,一起盘点一些最近的相关工作。
五月人倍忙
怪事天天有,五月特别多。这个月以来,各大机构似乎相约好了一样,各种非Transformer的工作纷纷亮相,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单就笔者在Arxiv上刷到的相关论文,就已经多达七篇(一个月还没过完,七篇方向极其一致的论文),涵盖了NLP和CV等多个任务,真的让人应接不暇:
基于Amos优化器思想推导出来的一些“炼丹策略”
By 苏剑林 | 2022-11-22 | 32066位读者 | 引用如果将训练模型比喻为“炼丹”,那么“炼丹炉”显然就是优化器了。据传AdamW优化器是当前训练神经网络最快的方案,这一点笔者也没有一一对比过,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不过目前做预训练时多数都用AdamW或其变种LAMB倒是真的。然而,正如有了炼丹炉也未必能炼出好丹,即便我们确定了选择AdamW优化器,依然有很多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比如:
1、学习率如何适应不同初始化和参数化?
2、权重衰减率该怎么调?
3、学习率应该用什么变化策略?
4、能不能降低优化器的显存占用?
尽管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直接套用前人已经调好的参数和策略,但缺乏比较系统的调参指引,始终会让我们在“炼丹”之时感觉没有底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基于Google最近提出的Amos优化器的思路,给出一些参考结果。
关于NBCE方法的一些补充说明和分析
By 苏剑林 | 2023-05-31 | 26106位读者 | 引用上周在《NBCE:使用朴素贝叶斯扩展LLM的Context处理长度》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来扩展LLM的Context长度的方案NBCE(Naive Bayes-based Context Extension)。由于它有着即插即用、模型无关、不用微调等优点,也获得了一些读者的认可,总的来说目前大家反馈的测试效果还算可以。
当然,部分读者在使用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就结合读者的疑问和笔者的后续思考,对NBCE方法做一些补充说明和分析。
方法回顾
假设$T$为要生成的token序列,$S_1,S_2,\cdots,S_n$是给定的若干个Context,我们需要根据$S_1,S_2,\cdots,S_n$生成$T$,那么就需要估计$p(T|S_1, S_2,\cdots,S_n)$。根据朴素贝叶斯思想,我们得到
\begin{equation}\log p(T|S_1, S_2,\cdots,S_n) = \color{red}{(\beta + 1)\overline{\log p(T|S)}} - \color{green}{\beta\log p(T)} + \color{skyblue}{\text{常数}}\label{eq:nbce-2}\end{equation}
重温SSM(二):HiPPO的一些遗留问题
By 苏剑林 | 2024-06-05 | 21851位读者 | 引用书接上文,在上一篇文章《重温SSM(一):线性系统和HiPPO矩阵》中,我们详细讨论了HiPPO逼近框架其HiPPO矩阵的推导,其原理是通过正交函数基来动态地逼近一个实时更新的函数,其投影系数的动力学正好是一个线性系统,而如果以正交多项式为基,那么线性系统的核心矩阵我们可以解析地求解出来,该矩阵就称为HiPPO矩阵。
当然,上一篇文章侧重于HiPPO矩阵的推导,并没有对它的性质做进一步分析,此外诸如“如何离散化以应用于实际数据”、“除了多项式基外其他基是否也可以解析求解”等问题也没有详细讨论到。接下来我们将补充探讨相关问题。
离散格式
假设读者已经阅读并理解上一篇文章的内容,那么这里我们就不再进行过多的铺垫。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推导出了两类线性ODE系统,分别是:
\begin{align}
&\text{HiPPO-LegT:}\quad x'(t) = Ax(t) + Bu(t) \label{eq:legt-ode}\\[5pt]
&\text{HiPPO-LegS:}\quad x'(t) = \frac{A}{t}x(t) + \frac{B}{t}u(t) \label{eq:legs-ode}\end{align}
其中$A,B$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矩阵,HiPPO矩阵主要指矩阵$A$。在这一节中,我们讨论这两个ODE的离散化。
当大数据进入厨房:让大数据教你做菜!
By 苏剑林 | 2016-01-18 | 43188位读者 | 引用说在前面
在空间侧边栏的笔者的自我介绍中,有一行是“厨房爱好者”,虽然笔者不怎么会做菜,但确实,厨房是我的一个爱好。当然,笔者的爱好很多,数学、物理、天文、计算机等,都喜欢,都想学,弄到多而不精。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已经提到过,数据挖掘也是我的一个爱好,而当数据挖掘跟厨房这两个爱好相遇了,会有什么有趣的结果吗?
笔者正是做了这样一个事情:从美食中国的家常菜目录下面,写了个简单的爬虫,抓取了一批菜谱数据下来,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在此对美食中国表示衷心感谢。选择美食中国的原因是它的数据比较规范。)数据分析在我目前公司的高性能服务器做,分析起来特别舒服~~
这里共收集了18209个菜谱,共包含了9700种食材(包括主料、辅料、调料,部分可能由于命名不规范等原因会重复)。当然,这个数据量相对于很多领域的大数据标准来说,实在不值一提。但是在大数据极少涉及的厨房,应该算是比较多的了。
O-GAN:简单修改,让GAN的判别器变成一个编码器!
By 苏剑林 | 2019-03-06 | 249690位读者 | 引用本文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最近的一个工作:通过简单地修改原来的GAN模型,就可以让判别器变成一个编码器,从而让GAN同时具备生成能力和编码能力,并且几乎不会增加训练成本。这个新模型被称为O-GAN(正交GAN,即Orthog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因为它是基于对判别器的正交分解操作来完成的,是对判别器自由度的最充分利用。
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的Transformer位置编码
By 苏剑林 | 2021-02-03 | 199614位读者 | 引用不同于RNN、CNN等模型,对于Transformer模型来说,位置编码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纯粹的Attention模块是无法捕捉输入顺序的,即无法区分不同位置的Token。为此我们大体有两个选择:1、想办法将位置信息融入到输入中,这构成了绝对位置编码的一般做法;2、想办法微调一下Attention结构,使得它有能力分辨不同位置的Token,这构成了相对位置编码的一般做法。
虽然说起来主要就是绝对位置编码和相对位置编码两大类,但每一类其实又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变种,为此研究人员可算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了,此外还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位置编码。本文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研究人员为了更好地表达位置信息所构建出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般的编码方案。
绝对位置编码
形式上来看,绝对位置编码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方案,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各路研究人员的奇思妙想,也有不少的变种。一般来说,绝对位置编码会加到输入中:在输入的第$k$个向量$\boldsymbol{x}_k$中加入位置向量$\boldsymbol{p}_k$变为$\boldsymbol{x}_k + \boldsymbol{p}_k$,其中$\boldsymbol{p}_k$只依赖于位置编号$k$。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