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Sep

BytePiece:更纯粹、更高压缩率的Tokenizer

目前在LLM中最流行的Tokenizer(分词器)应该是Google的SentencePiece了,因为它符合Tokenizer的一些理想特性,比如语言无关、数据驱动等,并且由于它是C++写的,所以Tokenize(分词)的速度很快,非常适合追求效率的场景。然而,它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训练速度慢(BPE算法)、占用内存大等,同时也正因为它是C++写的,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它就是黑箱,也不方便研究和二次开发。

事实上,Tokenizer的训练就相当于以往的“新词发现”,而笔者之前也写过中文分词最小熵系列文章,对新词发现也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很早之前就有自己写一版Tokenizer的想法。这几天总算腾出了时间初步完成了这件事情,东施效颦SentencePiece,命名为“BytePiece”。

点击阅读全文...

29 Nov

我在Performer中发现了Transformer-VQ的踪迹

前些天我们在《VQ一下Key,Transformer的复杂度就变成线性了》介绍了“Transformer-VQ”,这是通过将Key序列做VQ(Vector Quantize)变换来实现Attention复杂度线性化的方案。诚然,Transformer-VQ提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no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过渡,给人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但熟悉VQ的读者应该能感觉到,当编码表大小或者模型参数量进一步增加时,VQ很可能会成为效果提升的瓶颈,因为它通过STE(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估计的梯度大概率是次优的(FSQ的实验结果也算是提供了一些佐证)。此外,Transformer-VQ为了使训练效率也线性化所做的梯度截断,也可能成为将来的效果瓶颈之一。

为此,笔者花了一些时间思考可以替代掉VQ的线性化思路。从Transformer-VQ的$\exp\left(QC^{\top}\right)$形式中,笔者联想到了Performer,继而“顺藤摸瓜”地发现原来Performer可以视为Soft版的Transformer-VQ。进一步地,笔者尝试类比Performer的推导方法来重新导出Transformer-VQ,为其后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结果。

点击阅读全文...

16 Sep

随机分词浅探:从Viterbi Decoding到Viterbi Sampling

上一篇文章《大词表语言模型在续写任务上的一个问题及对策》发布后,很快就有读者指出可以在训练阶段引入带有随机性的分词结果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论文和实现。经过进一步查阅学习,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名为Subword Regularization的技巧,最早应用在NMT(机器翻译)中,目前SentencePiece也有相应的实现。看起来这个技巧确实能缓解前述问题,甚至有助于增强语言模型的容错能力,所以就有了将它加进去BytePiece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将确定性分词改为随机性分词呢?BytePiece是基于Unigram模型的,它通过Viterbi算法找最大概率的分词方案,既然有概率,是否就可以自然地导出随机采样?本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

点击阅读全文...

9 Nov

VQ一下Key,Transformer的复杂度就变成线性了

Efficient Transformer,泛指一切致力于降低Transformer的二次复杂度的工作,开始特指针对Attention的改进,后来更一般的思路,如傅里叶变换、线性RNN等,也被归入这个范畴。不得不说,为了降低Transformer的二次复杂度,各路大牛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神奇的思路“百花齐放”,笔者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理论知识。然而,尽管Efficient Transformer在理论上是精彩的,但实际上该领域一直都是不愠不火的状态,并没有实际表现十分出色的模型,在LLM火爆的今天,甚至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也淡出了笔者的兴趣范围。

不过,最近有一篇论文《Transformer-VQ: Linear-Time Transformers via Vector Quantization》,却让笔者为之拍案叫绝。作者非常高明地洞察到,只需要对标准Attention的Key做一下VQ(Vector Quantize),复杂度就会自动降低为线性!这种线性化思路保留了标准Attention的形式,是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on的一个完美过渡,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标准Attention的能力。

高效难题

说起来,本站也算是比较早关注Efficient Transformer相关工作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解读Sparse Transformer的一篇博客《为节约而生:从标准Attention到稀疏Attention》。此后,陆续写的关于Efficient Transformer的其他博文还有

点击阅读全文...

31 Oct

简单得令人尴尬的FSQ:“四舍五入”超越了VQ-VAE

正如“XXX is all you need”一样,有不少论文都以“简单得令人尴尬”命名(An Embarrassingly Simple XXX),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论文大多数都是噱头多于实力。不过,笔者最近阅读到的一篇论文,真的让人不由得发出“简单得令人尴尬”的感叹~

论文的标题是《Finite Scalar Quantization: VQ-VAE Made Simple》,顾名思义,这是一篇旨在用FSQ(Finite Scalar Quantization)简化VQ-VAE的工作。随着生成模型、多模态LLM的逐渐流行,VQ-VAE及其后续工作也作为“图像的Tokenizer”而“水涨船高”。然而,VQ-VAE的训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而FSQ这篇论文则声称通过更简单的“四舍五入”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有着效果更好、收敛更快、训练更稳的优点。

FSQ真有这么神奇?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VQ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VQ”。VQ全称是“Vector Quantize”,可以翻译为“向量量子化”或者“向量量化”,是指将无限、连续的编码向量映射为有限、离散的整数数字的一种技术。如果我们将VQ应用在自编码器的中间层,那么可以在压缩输入大小的同时,让编码结果成为一个离散的整数序列。

点击阅读全文...

1 Jan

新年快乐!记录一下 Cool Papers 的开发体验

上周在《写了个刷论文的辅助网站:Cool Papers》中,笔者分享了一个自己开发的刷论文网站Cool Papers,并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然而,“使用的人越多,暴露的问题就越多”,当用户量上来后,才感觉到之前写的代码是多么不严谨,于是过去一整周都在不停地修Bug之中,直到今天下午还发现了一个Bug在修。这篇文章简单总结一下笔者在开发和修Bug过程中的感想。

Cool Papers:https://papers.cool

技术

事实上,“papers.cool”这个域名已经注册了四年多,从这可以看出笔者其实很早以前就计划着做类似Cool Papers的网站,也做过一些雏形,但之所以这个网站在四年后才正式诞生,根本原因就只有一个:技术不行。

点击阅读全文...

26 Ja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6、“复盘”长度外推技术

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从第7篇《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开始,“Transformer升级之路”这个系列就跟长度外推“杠”上了,接连9篇文章(不算本文)都是围绕长度外推展开的。如今,距离第7篇文章刚好是一年多一点,在这一年间,开源社区关于长度外推的研究有了显著进展,笔者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其实这个问题远不像一开始想象那么简单,以往很多基于局部注意力的工作也不总是有效,这暗示着很多旧的分析工作并没触及问题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去“复盘”一下主流的长度外推结果,并试图从中发现免训练长度外推的关键之处。

问题定义

顾名思义,免训练长度外推,就是不需要用长序列数据进行额外的训练,只用短序列语料对模型进行训练,就可以得到一个能够处理和预测长序列的模型,即“Train Short, Test Long”。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能否用于长序列呢?最基本的指标就是模型的长序列Loss或者PPL不会爆炸,更加符合实践的评测则是输入足够长的Context,让模型去预测答案,然后跟真实答案做对比,算BLEU、ROUGE等,LongBench就是就属于这类榜单。

点击阅读全文...

7 Mar

用傅里叶级数拟合一维概率密度函数

《“闭门造车”之多模态思路浅谈(一):无损输入》中我们曾提到,图像生成的本质困难是没有一个连续型概率密度的万能拟合器。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高斯混合模型(GMM)理论上就是可以拟合任意概率密度,就连GAN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混合了无限个高斯模型的GMM。然而,GMM尽管理论上的能力是足够的,但它的最大似然估计会很困难,尤其是通常不适用基于梯度的优化器,这限制了它的使用场景。

近日,Google的一篇新论文《Fourier Basis Density Model》针对一维情形,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用傅里叶级数来拟合。论文的分析过程颇为有趣,构造形式也很是巧妙,值得学习一番。

问题简述

可能有读者质疑:只研究一维情形有什么价值?确实,如果只考虑图像生成场景,那可能真的价值有限,但一维概率密度估计本身有它的应用价值,如数据的有损压缩,所以它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再者,即便我们需要研究多维的概率密度,也可以通过自回归的方式转化为多个一维的条件概率密度来估计。最后,这个分析和构造过程本身就很值得回味,所以哪怕是仅仅作为一道数学分析题来练习也是相当有益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