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出来的文本】⋅(四)通过增、删、改来用词造句
By 苏剑林 | 2021-02-25 | 51434位读者 | 引用“用词造句”是小学阶段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词语的一个经典任务,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句子扩写或者句子补全任务,它其实要求我们具有不定向地进行文本生成的能力。然而,当前主流的语言模型都是单方向生成的(多数是正向的,即从左往右,少数是反向的,即从右往左),但用词造句任务中所给的若干个词未必一定出现在句首或者句末,这导致无法直接用语言模型来完成造句任务。
本文我们将介绍论文《CGMH: Constrained Sentence Generation by Metropolis-Hastings Sampling》,它使用MCMC采样使得单向语言模型也可以做到不定向生成,通过增、删、改操作模拟了人的写作润色过程,从而能无监督地完成用词造句等多种文本生成任务。
问题设置
无监督地进行文本采样,那么直接可以由语言模型来完成,而我们同样要做的,是往这个采样过程中加入一些信号$\boldsymbol{c}$,使得它能生成我们期望的一些文本。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搜出来的文本】⋅(一)从文本生成到搜索采样》的“明确目标”一节中,我们就介绍了本系列的指导思想:把我们要寻找的目标量化地写下来,然后最大化它或者从中采样。
T5 PEGASUS:开源一个中文生成式预训练模型
By 苏剑林 | 2021-03-03 | 205712位读者 | 引用去年在文章《那个屠榜的T5模型,现在可以在中文上玩玩了》中我们介绍了Google的多国语言版T5模型(mT5),并给出了用mT5进行中文文本生成任务的例子。诚然,mT5做中文生成任务也是一个可用的方案,但缺乏完全由中文语料训练出来模型总感觉有点别扭,于是决心要搞一个出来。
经过反复斟酌测试,我们决定以mT5为基础架构和初始权重,先结合中文的特点完善Tokenizer,然后模仿PEGASUS来构建预训练任务,从而训练一版新的T5模型,这就是本文所开源的T5 PEGASUS。
让人惊叹的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应用篇
By 苏剑林 | 2021-09-24 | 37999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JL引理)的理论推导,这一篇我们来关注它的应用。
作为一个内容上本身就跟降维相关的结论,JL引理最基本的自然就是作为一个降维方法来用。但除了这个直接应用外,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算法,比如局部敏感哈希(LSH)、随机SVD等,本质上也依赖于JL引理。此外,对于机器学习模型来说,JL引理通常还能为我们的维度选择提供一些理论解释。
降维的工具
JL引理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随机投影”降维思路:
给定$N$个向量$v_1,v_2,\cdots,v_N\in\mathbb{R}^m$,如果想要将它降到$n$维,那么只需要从$\mathcal{N}(0,1/n)$中采样一个$n\times m$矩阵$A$,然后$Av_1,Av_2,\cdots,Av_N$就是降维后的结果。
WGAN的成功,可能跟Wasserstein距离没啥关系
By 苏剑林 | 2021-03-15 | 58055位读者 | 引用WGAN,即Wasserstein GAN,算是GAN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突破结果,它将GAN中两个概率分布的度量从f散度改为了Wasserstein距离,从而使得WGAN的训练过程更加稳定,而且生成质量通常也更好。Wasserstein距离跟最优传输相关,属于Integral Probability Metric(IPM)的一种,这类概率度量通常有着更优良的理论性质,因此WGAN的出现也吸引了很多人从最优传输和IPMs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GAN模型。
然而,最近Arxiv上的论文《Wasserstein GANs Work Because They Fail (to Approximate the Wasserstein Distance)》则指出,尽管WGAN是从Wasserstein GAN推导出来的,但是现在成功的WGAN并没有很好地近似Wasserstein距离,相反如果我们对Wasserstein距离做更好的近似,效果反而会变差。事实上,笔者一直以来也有这个疑惑,即Wasserstein距离本身并没有体现出它能提升GAN效果的必然性,该论文的结论则肯定了该疑惑,所以GAN能成功的原因依然很迷~
P-tuning:自动构建模版,释放语言模型潜能
By 苏剑林 | 2021-04-03 | 159164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文章《必须要GPT3吗?不,BERT的MLM模型也能小样本学习》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名为Pattern-Exploiting Training(PET)的方法,它通过人工构建的模版与BERT的MLM模型结合,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零样本、小样本乃至半监督学习效果,而且该思路比较优雅漂亮,因为它将预训练任务和下游任务统一起来了。然而,人工构建这样的模版有时候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不同的模版效果差别也很大,如果能够通过少量样本来自动构建模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最近Arxiv上的论文《GPT Understands, Too》提出了名为P-tuning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模版的自动构建。不仅如此,借助P-tuning,GPT在SuperGLUE上的成绩首次超过了同等级别的BERT模型,这颠覆了一直以来“GPT不擅长NLU”的结论,也是该论文命名的缘由。
无监督语义相似度哪家强?我们做了个比较全面的评测
By 苏剑林 | 2021-04-11 | 155578位读者 | 引用一月份的时候,笔者写了《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指出无监督语义相似度的SOTA模型BERT-flow其实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线性变换(白化操作,BERT-whitening)达到。随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结果,写成了论文《Whitening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for Better Semantics and Faster Retrieval》。这篇博客将对这篇论文的内容做一个基本的梳理,并在5个中文语义相似度任务上进行了补充评测,包含了600多个实验结果。
方法概要
BERT-whitening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在得到每个句子的句向量$\{x_i\}_{i=1}^N$后,对这些矩阵进行一个白化(也就是PCA),使得每个维度的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单位阵,然后保留$k$个主成分,流程如下图:
中文任务还是SOTA吗?我们给SimCSE补充了一些实验
By 苏剑林 | 2021-04-26 | 249025位读者 | 引用今年年初,笔者受到BERT-flow的启发,构思了成为“BERT-whitening”的方法,并一度成为了语义相似度的新SOTA(参考《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论文为《Whitening Sentence Representations for Better Semantics and Faster Retrieval》)。然而“好景不长”,在BERT-whitening提交到Arxiv的不久之后,Arxiv上出现了至少有两篇结果明显优于BERT-whitening的新论文。
第一篇是《Generating Datasets with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这篇借助模板从GPT2_XL中无监督地构造了数据对来训练相似度模型,个人认为虽然有一定的启发而且效果还可以,但是复现的成本和变数都太大。另一篇则是本文的主角《SimCSE: Simple Contrastive Learning of Sentence Embeddings》,它提出的SimCSE在英文数据上显著超过了BERT-flow和BERT-whitening,并且方法特别简单~
那么,SimCSE在中文上同样有效吗?能大幅提高中文语义相似度的效果吗?本文就来做些补充实验。
GlobalPointer:用统一的方式处理嵌套和非嵌套NER
By 苏剑林 | 2021-05-01 | 335980位读者 | 引用(注:本文的相关内容已整理成论文《Global Pointer: Novel Efficient Span-based Approach for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如需引用可以直接引用英文论文,谢谢。)
本文将介绍一个称为GlobalPointer的设计,它利用全局归一化的思路来进行命名实体识别(NER),可以无差别地识别嵌套实体和非嵌套实体,在非嵌套(Flat NER)的情形下它能取得媲美CRF的效果,而在嵌套(Nested NER)情形它也有不错的效果。还有,在理论上,GlobalPointer的设计思想就比CRF更合理;而在实践上,它训练的时候不需要像CRF那样递归计算分母,预测的时候也不需要动态规划,是完全并行的,理想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mathcal{O}(1)$!
简单来说,就是更漂亮、更快速、更强大!真有那么好的设计吗?不妨继续看看。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