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ug

【不可思议的Word2Vec】6. Keras版的Word2Vec

前言

看过我之前写的TF版的Word2Vec后,Keras群里的Yin神问我有没有Keras版的。事实上在做TF版之前,我就写过Keras版的,不过没有保留,所以重写了一遍,更高效率,代码也更好看了。纯Keras代码实现Word2Vec,原理跟《【不可思议的Word2Vec】5. Tensorflow版的Word2Vec》是一样的,现在放出来,我想,会有人需要的。(比如,自己往里边加一些额外输入,然后做更好的词向量模型?)

由于Keras同时支持tensorflow、theano、cntk等多个后端,这就等价于实现了多个框架的Word2Vec了。嗯,这样想就高大上了,哈哈~

代码

点击阅读全文...

3 Sep

开学啦!咱们来做完形填空~(讯飞杯)

前言

从今年开始,CCL会议将计划同步举办评测活动。笔者这段时间在一创业公司实习,公司也报名参加这个评测,最后实现上就落在我这里,今年的评测任务是阅读理解,名曰《第一届“讯飞杯”中文机器阅读理解评测》。虽说是阅读理解,但事实上任务比较简单,是属于完形填空类型的,即一段材料中挖了一个空,从上下文中选一个词来填入这个空中。最后我们的模型是单系统排名第6,验证集准确率为73.55%,测试集准确率为75.77%,大家可以在这里观摩排行榜。(“广州火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文本的模型)

事实上,这个数据集和任务格式是哈工大去年提出的,所以这次的评测也是哈工大跟科大讯飞一起联合举办的。哈工大去年的论文《Consensus Attention-based Neural Networks for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就研究过另一个同样格式但不同内容的数据集,是用通用的阅读理解模型做的(通用的阅读理解是指给出材料和问题,从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完形填空可以认为是通用阅读理解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

虽然,在这次评测任务的介绍中,评测方总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将这个问题理解为阅读理解问题。但笔者觉得,阅读理解本身就难得多,这个就一完形填空,只要把它作为纯粹的完形填空题做就是了,所以本文仅仅是采用类似语言模型的做法来做。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思路简明直观,计算量低(在笔者的GTX1060上可以跑到batch size为160),便于实验。

模型

回到模型上,我们的模型其实比较简单,完全紧扣了“从上下文中选一个词来填空”这一思想,示意图如下。

完形填空模型

完形填空模型

点击阅读全文...

22 Jul

Keras中自定义复杂的loss函数

Keras是一个搭积木式的深度学习框架,用它可以很方便且直观地搭建一些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在tensorflow出来之前,Keras就已经几乎是当时最火的深度学习框架,以theano为后端,而如今Keras已经同时支持四种后端:theano、tensorflow、cntk、mxnet(前三种官方支持,mxnet还没整合到官方中),由此可见Keras的魅力。

Keras是很方便,然而这种方便不是没有代价的,最为人诟病之一的缺点就是灵活性较低,难以搭建一些复杂的模型。的确,Keras确实不是很适合搭建复杂的模型,但并非没有可能,而是搭建太复杂的模型所用的代码量,跟直接用tensorflow写也差不了多少。但不管怎么说,Keras其友好、方便的特性(比如那可爱的训练进度条),使得我们总有使用它的场景。这样,如何更灵活地定制Keras模型,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了。这篇文章我们来关心自定义loss。

输入-输出设计

Keras的模型是函数式的,即有输入,也有输出,而loss即为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某种误差函数。Keras本身也自带了很多loss函数,如mse、交叉熵等,直接调用即可。而要自定义loss,最自然的方法就是仿照Keras自带的loss进行改写。

点击阅读全文...

16 Oct

如何划分一个跟测试集更接近的验证集?

不管是打比赛、做实验还是搞工程,我们经常会遇到训练集与测试集分布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来说我们会从训练集中划分出来一个验证集,通过这个验证集来调整一些超参数(参考《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意义》),比如控制模型的训练轮数以防止过拟合。然而,如果验证集本身跟测试集差别比较大,那么验证集上很好的模型也不代表在测试集上很好,因此如何让划分出来验证集跟测试集的分布差异更小一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

两种情况

首先,明确一下,本文所考虑的,是能给拿到测试集数据本身、但不知道测试集标签的场景。如果是那种提交模型封闭评测的场景,我们完全看不到测试集的,那就没什么办法了。为什么会出现测试集跟训练集分布不一致的现象呢?主要有两种情况。

点击阅读全文...

10 Sep

RNN模型中输入的重要性的评估

Saliency Maps for RNN

RNN是很多序列任务的不二法门,比如文本分类任务的常用方法就是“词向量+LSTM+全连接分类器”。如下图

RNN分类器

RNN分类器

假如这样的一个模型可以良好地工作,那么现在考虑一个任务是:如何衡量输入$w_1,\dots,w_n$对最终的分类结果的影响的重要程度(Saliency)呢?例如假设这是一个情感分类任务,那么怎么找出是哪些词对最终的分类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呢?本文给出了一个较为直接的思路。

思路的原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将RNN最后一步的状态向量(也就是绿色阴影所代表的向量)传递给后面的分类器进行分类的,因此最后一步的状态向量$\boldsymbol{h}_n$就是一个目标向量。而RNN是一个递推的过程,

点击阅读全文...

14 Oct

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意义

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中,经常会说到训练集(train)、验证集(validation)和测试集(test),这三个集合的区分可能会让人糊涂,特别是,有些读者搞不清楚验证集和测试集有什么区别。

划分

如果我们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标注数据集,想要完成一个有监督模型的测试,那么通常使用均匀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这三个集合不能有交集,常见的比例是8:1:1,当然比例是人为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个集合都是同分布的。

点击阅读全文...

26 Oct

浅谈神经网络中激活函数的设计

激活函数是神经网络中非线性的来源,因为如果去掉这些函数,那么整个网络就只剩下线性运算,线性运算的复合还是线性运算的,最终的效果只相当于单层的线性模型。

那么,常见的激活函数有哪些呢?或者说,激活函数的选择有哪些指导原则呢?是不是任意的非线性函数都可以做激活函数呢?

这里探究的激活函数是中间层的激活函数,而不是输出的激活函数。最后的输出一般会有特定的激活函数,不能随意改变,比如二分类一般用sigmoid函数激活,多分类一般用softmax激活,等等;相比之下,中间层的激活函数选择余地更大一些。

浮点误差都行!

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非线性函数,都有做激活函数的可能性,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最近OpenAI成功地利用了浮点误差来做激活函数,其中的细节,请阅读OpenAI的博客:
https://blog.openai.com/nonlinear-computation-in-linear-networks/

或者阅读机器之心的介绍:
https://mp.weixin.qq.com/s/PBRzS4Ol_Zst35XKrEpxdw

点击阅读全文...

19 Nov

更别致的词向量模型(二):对语言进行建模

从条件概率到互信息

目前,词向量模型的原理基本都是词的上下文的分布可以揭示这个词的语义,就好比“看看你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词向量模型的核心就是对上下文的关系进行建模。除了glove之外,几乎所有词向量模型都是在对条件概率$P(w|context)$进行建模,比如Word2Vec的skip gram模型就是对条件概率$P(w_2|w_1)$进行建模。但这个量其实是有些缺点的,首先它是不对称的,即$P(w_2|w_1)$不一定等于$P(w_1|w_2)$,这样我们在建模的时候,就要把上下文向量和目标向量区分开,它们不能在同一向量空间中;其次,它是有界的、归一化的量,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使用softmax等方法将它压缩归一,这造成了优化上的困难。

事实上,在NLP的世界里,有一个更加对称的量比单纯的$P(w_2|w_1)$更为重要,那就是
\[\frac{P(w_1,w_2)}{P(w_1)P(w_2)}=\frac{P(w_2|w_1)}{P(w_2)}\tag{1}\]
这个量的大概意思是“两个词真实碰面的概率是它们随机相遇的概率的多少倍”,如果它远远大于1,那么表明它们倾向于共同出现而不是随机组合的,当然如果它远远小于1,那就意味着它们俩是刻意回避对方的。这个量在NLP界是举足轻重的,我们暂且称它为“相关度“,当然,它的对数值更加出名,大名为点互信息(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PMI):
\[\text{PMI}(w_1,w_2)=\log \frac{P(w_1,w_2)}{P(w_1)P(w_2)}\tag{2}\]

有了上面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如果能直接对相关度进行建模,会比直接对条件概率$P(w_2|w_1)$建模更加合理,所以本文就围绕这个角度进行展开。在此之前,我们先进一步展示一下互信息本身的美妙性质。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