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不掉点:基于词颗粒度的中文WoBERT
By 苏剑林 | 2020-09-18 | 110264位读者 |当前,大部分中文预训练模型都是以字为基本单位的,也就是说中文语句会被拆分为一个个字。中文也有一些多颗粒度的语言模型,比如创新工场的ZEN和字节跳动的AMBERT,但这类模型的基本单位还是字,只不过想办法融合了词信息。目前以词为单位的中文预训练模型很少,据笔者所了解到就只有腾讯UER开源了一个以词为颗粒度的BERT模型,但实测效果并不好。
那么,纯粹以词为单位的中文预训练模型效果究竟如何呢?有没有它的存在价值呢?最近,我们预训练并开源了以词为单位的中文BERT模型,称之为WoBERT(Word-based BERT,我的BERT!),实验显示基于词的WoBERT在不少任务上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速度明显的提升,同时效果基本不降甚至也有提升。在此对我们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字还是词? #
究竟是“字”好还是“词”好?这是中文NLP一个很让人抓狂的问题,也有一些工作去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比较新的是香侬科技在ACL 2019上发表的《Is Word Segmentation Necessary for Deep Learning of Chinese Representations?》,里边得到了字几乎总是优于词的结论。前面也说了,现在中文预训练模型确实也基本上都是以字为单位的。所以,看上去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字更好?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就拿香侬科技的这篇论文来说,它的实验结果是没有错,但却是没有代表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比较的是大家的Embedding层都是随机初始化的情况下的效果,这样一来,对于同样的任务,以词为单位的模型Embedding层参数更多,自然就更容易过拟合,效果容易变差,这不用做实验都能猜个大概。问题是,我们用基于词的模型的时候,通常并不是随机初始化的,往往都是用预训练好的词向量的(下游任务看情况选择是否微调词向量),这才是分词的NLP模型的典型场景,但论文里边却没有比较这个场景,所以论文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事实上,“过拟合”现象具有两面性,我们要防止过拟合,但过拟合也正好说明了模型拥有比较强的拟合能力,而如果我们想办法抑制过拟合,那么就能够在同样复杂度下得到更强的模型,或者在同样效果下得到更低复杂度的模型。而缓解过拟合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更充分的预训练,所以不引入预训练的比较对以词为单位的模型来说是不公平的,而我们的WoBERT正是证实了以词为单位的预训练模型的可取性。
词的好处 #
一般认为,以字为单位的好处是:
1、参数更少,不容易过拟合;
2、不依赖于分词算法,避免边界切分错误;
3、没那么严重的稀疏性,基本上不会出现未登录词。
至于以词为单位的理由是
1、序列变短,处理速度更快;
2、在文本生成任务上,能缓解Exposure Bias问题;
3、词义的不确定性更低,降低建模复杂度。
对于词的好处,大家可能会有些疑惑。比如第2点,词能缓解Exposure Bias,这是因为理论上来说,序列越短Exposure Bias问题就越不明显(词的模型单步预测出一个$n$字词,相当于字的模型预测了$n$步,这$n$步都递归依赖,所以字的模型Exposure Bias问题更严重)。至于第3点,虽然有多义词的存在,但是多数词的含义还是比较确定的,至少比字义更加明确,这样一来可能只需要一个Embedding层就能把词义建模好,而不是像字模型那样,要通用多层模型才能把字组合成词。
看起来不相伯仲,但事实上以字为单位的好处,并非就是以词为单位的缺点了,只要多一些技巧,以词为单位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这几个问题。比如:
1、以词为单位的参数多了,但是可以通过预训练来缓解过拟合,所以这个问题不会很严重;
2、依赖分词算法是个问题,如果我们只保留最常见的一部分词,那么不管哪个分词工具分出来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差异性不大;
3、至于边界切分错误,这个难以避免,但是需要准确的边界的,只是序列标注类任务而已,文本分类、文本生成其实都不需要准确的边界,因此不能就此否定词模型;
4、如果我们把大部分字也加入到词表中,也不会出现未登录词。
所以,其实用词的好处是相当多的,除了需要非常精确边界的序列标注类型的任务外,多数NLP任务以词为单位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就去做了以词为单位的BERT模型了。
Tokenizer #
往BERT里边加入中文词,首先得让Tokenizer能分出词来。只需要把词加入到字典vocab.txt里边就行了吗?并不是。BERT自带的Tokenizer会强行把中文字符用空格隔开,因此就算你把词加入到字典中,也不会分出中文词来。此外,BERT做英文word piece的分词的时候,使用的是最大匹配法,这对中文分词来说精度也不够。
为了分出词来,我们修改了一下BERT的Tokenizer,加入了一个“前分词(pre_tokenize)”操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出中文词来,具体操作如下:
1、把中文词加入到vocab.txt;
2、输入一个句子$s$,用pre_tokenize先分一次词,得到$[w_1,w_2,\dots,w_l]$;
3、遍历各个$w_i$,如果$w_i$在词表中则保留,否则将$w_i$用BERT自带的tokenize函数再分一次;
4、将每个$w_i$的tokenize结果有序拼接起来,作为最后的tokenize结果。
在bert4keras>=0.8.8版本中,实现上述改动只需要在构建Tokenizer的时候传入一行参数,例如:
tokenizer = Tokenizer(
dict_path,
do_lower_case=True,
pre_tokenize=lambda s: jieba.cut(s, HMM=False)
)
其中pre_tokenize
为外部传入的分词函数,如果不传入则默认为None
。简单起见,WoBERT使用了结巴分词,删除了BERT自带词表的冗余部分(比如带##的中文词),然后加入了20000个额外的中文词(结巴分词自带的词表词频最高的两万个),最终WoBERT的vocab.txt规模是33586。
模型细节 #
目前开源的WoBERT是Base版本,在哈工大开源的RoBERTa-wwm-ext基础上进行继续预训练,预训练任务为MLM。初始化阶段,将每个词用BERT自带的Tokenizer切分为字,然后用字embedding的平均作为词embedding的初始化。
到这里,WoBERT的技术要点基本上都说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开始训练了。我们用单张24G的RTX训练了100万步(大概训练了10天),序列长度为512,学习率为5e-6,batch_size为16,累积梯度16步,相当于batch_size=256训练了6万步左右。训练语料大概是30多G的通用型语料。训练代码已经在文章开头的链接中开源了。
此外,我们还提供了WoNEZHA,这是基于华为开源的NEZHA进行再预训练的,训练细节跟WoBERT基本一样。NEZHA的模型结构跟BERT相似,不同的是它使用了相对位置编码,而BERT用的是绝对位置编码,因此理论上NEZHA能处理的文本长度是无上限的。这里提供以词为单位的WoNEZHA,就是让大家多一个选择。
模型效果 #
最后,说一下WoBERT的效果。简单来说,在我们的评测里边,WoBERT相比于BERT,在不需要精确边界的NLP任务上基本都没有变差的,有些还会有一定的提升,而速度上则有明显提升,所以一句话就是“提速不掉点”。
比如中文榜单上的两个分类任务:
\begin{array}{c}
\text{文本分类效果对比}\\
{\begin{array}{c|cc}
\hline
& \text{IFLYTEK} & \text{TNEWS} \\
\hline
\text{BERT} & 60.31\% & 56.94\% \\
\text{WoBERT} & \textbf{61.15%} & \textbf{57.05%} \\
\hline
\end{array}}
\end{array}
我们内部还测了不少任务,结果都是类似的,表明这些NLU任务上WoBERT和BERT基本上都差不多的。但是速度上,WoBERT就比BERT有明显优势了,下表是两个模型在处理不同字数的文本时的速度比较:
\begin{array}{c}
\text{速度对比}\\
{\begin{array}{c|ccc}
\hline
& \text{128} & \text{256} & \text{512} \\
\hline
\text{BERT} & \text{1.0x} & \text{1.0x} & \text{1.0x} \\
\text{WoBERT} & \textbf{1.16x} & \textbf{1.22x} & \textbf{1.28x} \\
\hline
\end{array}}
\end{array}
我们还测了WoBERT+UniLM的方式Seq2Seq任务(CSL/LCSTS标题生成),结果是比以字为单位的模型有明显提升:
\begin{array}{c}
\text{CSL摘要生成实验结果}\\
{\begin{array}{c|c|cccc}
\hline
& \text{beam size} & \text{Rouge-L} & \text{Rouge-1} & \text{Rouge-2} & \text{BLEU} \\
\hline
\text{BERT} & 1 & 63.81 & 65.45 & 54.91 & 45.52 \\
\text{WoBERT} & 1 & \textbf{66.38} & \textbf{68.22} & \textbf{57.83} & \textbf{47.76} \\
\hline
\text{BERT} & 2 & 64.44 & 66.09 & 55.75 & 46.39 \\
\text{WoBERT} & 2 & \textbf{66.65} & \textbf{68.68} & \textbf{58.5} & \textbf{48.4} \\
\hline
\text{BERT} & 3 & 64.75 & 66.34 & 56.06 & 46.7 \\
\text{WoBERT} & 3 & \textbf{66.83} & \textbf{68.81} & \textbf{58.67} & \textbf{48.6} \\
\hline
\end{array}}\\
\\
\text{LCSTS摘要生成实验结果}\\
{\begin{array}{c|c|cccc}
\hline
& \text{beam size} & \text{Rouge-L} & \text{Rouge-1} & \text{Rouge-2} & \text{BLEU} \\
\hline
\text{BERT} & 1 & 27.99 & 29.57 & 18.04 & 11.72 \\
\text{WoBERT} & 1 & \textbf{31.51} & \textbf{32.9} & \textbf{21.13} & \textbf{13.74} \\
\hline
\text{BERT} & 2 & 29.2 & 30.7 & 19.17 & 12.64 \\
\text{WoBERT} & 2 & \textbf{31.91} & \textbf{33.35} & \textbf{21.55} & \textbf{14.13} \\
\hline
\text{BERT} & 3 & 29.45 & 30.95 & 19.5 & 12.93 \\
\text{WoBERT} & 3 & \textbf{32.19} & \textbf{33.72} & \textbf{21.81} & \textbf{14.29} \\
\hline
\end{array}}
\end{array}
这说明以词为单位来做文本生成其实是更有优势的。要是生成更长的文本,这个优势还能进一步放大。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用WoBERT去做NER等序列标注任务时,可能会有明显的掉点,比如做人民日报的NER,掉了3%左右,可能让人意外的是,经过bad case分析,我们发现掉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切分错误,而是因为稀疏性(平均来说每个词的样本更少,所以训练得没那么充分)。
不管怎么说,我们把我们的工作开源出来,给大家在使用预训练模型的时候,多一个尝试的选择吧。
文章小结 #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开源了以词为单位的中文BERT模型(WoBERT),并讨论了以词为单位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实验表明,以词为单位的预训练模型在不少NLP任务(尤其是文本生成)上有它独特的价值,一方面它有速度上的优势,一方面效果上能媲美以字为单位的BERT,欢迎大家测试。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7758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Sep. 18, 2020). 《提速不掉点:基于词颗粒度的中文WoBERT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7758
@online{kexuefm-7758,
title={提速不掉点:基于词颗粒度的中文WoBERT},
author={苏剑林},
year={2020},
month={Sep},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7758}},
}
December 15th, 2020
在预训练时候,损失函数中y_mask是对非padding的token进行参与了计算,其实不应该只对mask的token进行计算就可以了吗?
这个其实影响不大,只是略慢一点点,相比预训练的总时间来说不多。如果只对mask的token进行训练,那又要gather一下,比较麻烦,懒得实现了。
July 2nd, 2021
苏神,最近在使用wobert的时候发现它地连续mask的输入也能很好地还原出一个符合逻辑的句子,是因为后面更新过wobert吗,是否在预训练时添加了UniLM任务一起训练呢??
更新过一个WoBERT Plus,后面都以RoFormer为主了,WoBERT基本不会更新了(RoFormer也有word-based和char-based的)。也没有UniLM。
也就是说预训练时用的任务只有MLM是吗??
是
September 23rd, 2021
苏神,有个疑问,对于不是高频的2w词就切分成字?好像字词编码同时用了?
November 17th, 2021
如何通过bad case分析看出是稀疏性导致序列标注的错误?
因为个人猜测这种word-based也就只可能有两个主要问题:切分错误和稀疏性。通过反复找bad case,几乎没有发现切分错误的问题,所以只能是稀疏性了。
March 9th, 2022
苏神,咨询一下,这个再训练,损失最后降到了多少?MLM的准确率大概到多少了? 我再训练的时候,准确率提升非常慢。 估计是学习率有点低。 跟你的学习率设置的一样。 但是五万的词表,我替换了四万的词表。
Word级别的准确率,起码是60+吧,具体多少不记得了。
June 30th, 2022
苏神我请教一下,我看了采用了 jieba 算法的 tokenizer 的实现过程,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jieba分词的结果如果和原始BERT分词算法分词结果起了冲突,就需要使用BERT原始的分词算法把则这些词再分一次,这样的操作意味着是把 jieba 分词的结果最终都统一在了BERT原始的分词算法中去了。这个我能理解(这是我对BERT的理解,如果有误,苏神请指正):因为 BERT 内部对于输入的文本都是变为character去处理了。所以通过苏神设计的这个 tokenizer 算法来看,是借助 jieba 引入了更多中文词汇,这是合理的。但是最后一个操作我就疑惑了,最后直接又在BERT产生的 vocabulary 中直接添加了jieba的2W个词汇,这2W个词汇难道不需要保证BERT原始算分词算法可以得到吗? 如果这里不需要,那 tokenizer 引入的jieba 算法,即使有词汇不在 bert vocabulary.txt 中出现,那也不需要再做第三步设计的操作了呀。
1、往vocab.txt加入部分词汇;
2、用jieba分词;
3、如果词在vocab.txt内,则保留,否则则继续用bert的tokenizer分。
哦! 我明白了,我顺序搞反了袄。 第一步是先把jieba 前2W多的词先添加到了BERT的 vocabulary.txt 文件中了。 是这样的吧~ 感谢老师的答复!
July 1st, 2022
之前看过苏神关于文本抽取等的文章,受益良多。 每次一旦有在老师这里发文,都会在要做的工作里添加一个提问记录。 以便我随时可以回来看看有没有得到答复。 再次感谢,衷心祝福!
September 15th, 2022
苏神,文章收益良多,不过发现了个小别字:【多一个尝试的选择-把-】
已修正,谢谢。
April 30th, 2024
苏神好,有个疑问:RoBERTa-wwm-ext本身不就是词为单位吗,直接用就是词为单位吧?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