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潮州给韩师的同学讲文本挖掘之余,涉猎到了Boosting学习算法,并且做了一番头脑风暴,最后把Boosting学习算法的一些本质特征思考清楚了,而且得到一些意外的结果,比如说AdaBoost算法的一些理论证明也可以用来解释神经网络模型这么强大。

AdaBoost算法 #

Boosting学习,属于组合模型的范畴,当然,与其说它是一个算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有监督的分类问题为例,它说的是可以把弱的分类器(只要准确率严格大于随机分类器)通过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很优秀的分类器(理论上准确率可以100%)。AdaBoost算法是Boosting算法的一个例子,由Schapire在1996年提出,它构造了一种Boosting学习的明确的方案,并且从理论上给出了关于错误率的证明。

以二分类问题为例子,假设我们有一批样本$\{x_i,y_i\},i=1,2,\dots,n$,其中$x_i$是样本数据,有可能是多维度的输入,$y_i\in\{1,-1\}$为样本标签,这里用1和-1来描述样本标签而不是之前惯用的1和0,只是为了后面证明上的方便,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接着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弱分类器$G(x)$,比如逻辑回归、SVM、决策树等,对分类器的唯一要求是它的准确率要严格大于随机(在二分类问题中就是要严格大于0.5),所谓严格大于,就是存在一个大于0的常数$\epsilon$,每次的准确率都不低于$\frac{1}{2}+\epsilon$

AdaBoost算法的思想是:每次用弱分类器$G(x)$训练前都为样本设置不同的权重$w_{k,1},w_{k,2},\dots,w_{k,n}$(提高之前预测错误的样本的权重),这样每次都得到不同参数的模型$G_1(x),G_2(x),\dots,G_m(x)$(当然,这里既可以是不同参数的同一个模型,又可以是多个不同模型的组合),然后通过如下的方式组合起来:
$$y=\bar{G}(x)=\text{sign}[f(x)]=\text{sign}\left[\sum_{k=1}^m \alpha_k G_k(x)\right]$$
这里$f(x)=\sum_{k=1}^m \alpha_k G_k(x)$,最后可以证明,$\bar{G}(x)$这个分类器是一个优秀的分析器。因为AdaBoost算法不是本文的重点,为了避免主次颠倒,我把具体的数学细节放到了文末。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抛开数学细节不说,我们来思考一下,AdaBoost算法究竟做了什么?或者更广泛地问,所谓组合模型,其本质是什么?

我们要做一个分类模型,通常的过程是这样的:

1、找到一批标签数据,比如文本情感分类模型中的情感评论;
2、构建特征;
3、选择适当的模型,如逻辑回归、SVM、神经网络等;
4、输入模型进行训练;
5、检验结果,优化改进。

初学者往往把精力放在第3步上面,迷恋高精度的非线性模型。事实上,精度很高的模型,往往是包含了比较强的构建特征的过程。而如果特征构建好了,即便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比如逻辑回归)都有比较高的精度。也就是说,建模的最重要一步,应该是第二步——特征的构建。

当然,构建好的特征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构建好的特征需要对数据有着充分的认识,有时候还需要有比较专业的背景知识。如何将已有的特征组合起来,构成更好的特征,都没有统一的方法。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往往就是苦恼于特征的构建,并且期待着预测结果的惊喜。这也就是所谓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看特征是特征,看结果是结果)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然而,为什么不异想天开一点呢?还是假设我们有一个二元分类任务,比如文本情感分类,我们用已有的数据来训练一个模型,比如逻辑回归,得到了该模型的参数,并且输出了一些预测结果,结果的准确率高于50%。这个预测结果,难道仅仅就是结果吗?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是通过原来的数据的线性组合,然后加上了一个逻辑函数做非线性变换得来的,说白了,是原来的特征通过某种运算得到的。仅仅看这句话,为什么不将它看成是一种构建特征的方式呢?

没错,它是结果,却也是特征!你用一种权重,训练出来一个逻辑回归模型,得到一批预测结果;换另外一个权重,训练另外一个不同参数的逻辑回归模型,得到一批新的预测结果;等等。为什么不把这批结果当做特征,再去一个逻辑回归模型模型呢?这个模型再不济,也不会比原来单个模型的精度差,对吧?于是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神奇的结论——模型既可以用来预测结果,也可以用来构建特征——结果即是特征。这时候,我们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了——特征与结果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了。

这时候我们也许会豁然开朗——原来Boosting学习的本质,不过就是把模型的结果视为特征,然后再做一次模型罢了。由于模型的结果基本都是不错的特征了,所以在最后一步能够把分类器的效果大大提升——特征好了,精度自然就来了。

到这里,真的想感叹一句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这是一种新的视角,把模型的结果看待为构建的一种特征。然而,我们以前就没有用过这种方法吗?

事实上是有的,可能不会很明显。假设有一个二分类问题(比如说预测是否吸烟),其中一个特征是性别,取值是男/女,那我们是怎么将它量化放进模型中的呢?我们可以用1表示男,用向量0表示女。这难道不可以看成,我们构造了如下的模型吗?
$$G(x)=\left\{\begin{aligned}&1,\quad x=\text{男}\\
&0,\quad x=\text{女}\end{aligned}\right.$$
显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模型(这个模型的输入就是性别,输出就是是否吸烟,1表示吸烟),来预测个体是否吸烟。这本来只是表示特征的一种方法,但现在变成了一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然后我们就把这个模型的结果输入到新的模型进行预测了。回顾这个过程,不也是把结果当成了特征来输入模型了吗?

原来,我们早早用到了这种思想,只不过不够明显罢了。这时候回来思考,发现数据挖掘的很多方面都有它的影子了,也许我们已经返璞归真,有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感觉了。Boosting学习算法(AdaBoost算法),可以说是把这个思想发扬光大了。而看了下面的神经网络部分的描述,我们就更有这种感觉了。

神经网络 #

然而,真正将这个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当数神经网络模型了。

神经网络模型也跟Boosting学习有关系?没错,神经网络可以看成是AdaBoost的一个特例的加强版,由此我们也可以从AdaBoost的理论证明中解释神经网络为什么这么强大。

此话怎讲?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说的一段话:

没错,它是结果,却也是特征!你用一种权重,训练出来一个逻辑回归模型,得到一批预测结果;换另外一个权重,训练另外一个不同参数的逻辑回归模型,得到一批新的预测结果;等等。为什么不把这批结果当做特征,再去一个逻辑回归模型模型呢?这个模型再不济,也不会比原来单个模型的精度差,对吧?

用图来表示,这是怎样的过程呢?如下图

AdaBoost学习过程

AdaBoost学习过程

咋看之下,这不就是一个三层的网络模型吗?

没错,这就是一个三层的神经网络模型!选择逻辑回归为弱分类器,用AdaBoost算法组合学习,结果就相当于一个三层神经网络模型!不过,神经网络还更高明一些。AdaBoost算法是逐步训练的,跟贪心算法是类似的,得到的很有可能只是局部最优解,而神经网络则把所有的参数都待定,用一个损失函数整体求最优,只要优化算法足够好,可以得到最优解。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经网络更胜一筹了。而且神经网络可以在此基础上嵌套更多层(也可以看作是以AdaBoost算法作为弱分类器,多次组合,得到更加优秀的分类器),使得效果更好。因此,在深度学习流行的今天,AdaBoost算法的意义被削弱了。不变的是,其核心思想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不仅如此,从“将预测结果当成特征”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到RNN(递归神经网络)的结构!我们发现,目前的AdaBoost算法在最后一步构造模型之时,只用了前面的模型的输出结果作为特征,为什么不把前面的输出结果和原始数据一起作为特征来做模型呢?如果真的这样做,就构成的RNN的原型——把上一次的输出也加入到本次的输入中。

到这里,神经网络变成了AdaBoost算法的一个特例,但同时也是它的加强版,也许可以说,神经网络将组合模型的思想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此时,可谓处处皆Boosting,当真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因为Boosting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独立的模型,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影响都很深远~

补充:AdaBoost算法的相关推导 #

对于AdaBoost算法,其实不难理解,但现在的难题是各个$w$和$\alpha$怎么选取?Schapire给出了一种选取方案:

1、刚开始初始化$w_{1,1}=w_{1,2}=\dots=w_{1,n}=\frac{1}{n}$,以此为权重训练得到分类器$G_1(x)$;
2、以后的每一步,按如下方式来更新$w$和$\alpha$:
$$\begin{aligned}&\alpha_k=\frac{1}{2}\log\frac{1-\varepsilon_k}{\varepsilon_k}\\
&w_{k+1,i}=\frac{1}{Z_k}w_{k,i}\exp\left(-\alpha_k y_i G_k(x_i)\right)\end{aligned}$$

其中$\varepsilon_k$是错误率,即用$G_k(x)$这个模型进行预测时,预测错误的样本数除以$n$,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是
$$\varepsilon_k = \sum_{i=1}^n w_{k,i} I\left(-y_i G_k(x_i)\right)$$
这里的$I(x)$是正计数函数
$$I(x)=\left\{\begin{aligned}&1,\quad x > 0\\
&0,\quad x\leq 0\end{aligned}\right.$$
当预测正确时,$-y_i G_k(x_i)=-1$,于是$I\left(-y_i G_k(x_i)\right)=0$,反之$I\left(-y_i G_k(x_i)\right)=1$,于是$\sum_{i=1}^n I\left(-y_i G_k(x_i)\right)$就计算了错误的个数。而$Z_k=\sum_{i=1}^n w_{k,i}\exp\left(-\alpha_k y_i G_k(x_i)\right)$是归一化因子。

最大的疑问肯定是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我也不知道Schapire是怎么想到的,也许,从错误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端倪。最终分类器$\bar{G}(x)$的错误率估计为
$$\begin{aligned}\varepsilon &= \frac{1}{n} \sum_{i=1}^{n} I\left(-y_i \bar{G}(x_i)\right) \\
&= \frac{1}{n} \sum_{i=1}^{n} I\left(-y_i f(x_i)\right) \\
& < \frac{1}{n} \sum_{i=1}^{n} \exp\left(-y_i f(x_i)\right)
\end{aligned}$$
其中用到了$I(x)\leq\max(0,1+x) < \max(0,e^x)=e^x$。这时候,可以代入$f$的表达式了:
$$\begin{aligned}&\frac{1}{n} \sum_{i=1}^{n} \exp(-y_i f(x_i))\\
=&\frac{1}{n}\sum_{i=1}^{n} \exp\left(-y_i \sum_{k=1}^m \alpha_k G_k (x)\right)\\
=&\frac{1}{n}\sum_{i=1}^{n} \prod_{k=1}^m\exp\left(-y_i \alpha_k G_k (x)\right)\\
=&\sum_{i=1}^{n} w_{1,i}\prod_{k=1}^m\exp\left(-y_i \alpha_k G_k (x)\right)\\
=&\sum_{i=1}^{n} w_{1,i}\exp\left(-y_i \alpha_1 G_1 (x)\right)\prod_{k=2}^m\exp\left(-y_i \alpha_k G_k (x)\right)\\
=&Z_1\sum_{i=1}^{n} w_{2,i}\prod_{k=2}^m\exp\left(-y_i \alpha_k G_k (x)\right)\\
=&\dots\\
=&Z_1 Z_2 \dots Z_m
\end{aligned}$$
回顾$Z_k$的表达式:
$$Z_k=\sum_{i=1}^n w_{k,i}\exp\left(-\alpha_k y_i G_k(x_i)\right)$$
要注意的是,$\exp\left(-\alpha_k y_i G_k(x_i)\right)$这一项看上去复杂, 但事实上它只有两种可能——$e^{-\alpha_k}$,表明预测正确;$e^{\alpha_k}$,表明预测错误,因此:
$$\begin{aligned}Z_k=&\sum_{i=1}^n w_{k,i}\exp\left(-\alpha_k y_i G_k(x_i)\right)\\
=&\sum_{\text{预测正确}} w_{k,i}e^{-\alpha_k}+\sum_{\text{预测错误}} w_{k,i}e^{\alpha_k}\\
=&e^{-\alpha_k}\sum_{\text{预测正确}} w_{k,i}+e^{\alpha_k}\sum_{\text{预测错误}} w_{k,i}\\
=&e^{-\alpha_k}(1-\varepsilon_k)+e^{\alpha_k} \varepsilon_k\\
= &2\sqrt{(1-\varepsilon_k)\varepsilon_k} \quad(\text{代入}\alpha_k=\frac{1}{2}\log\frac{1-\varepsilon_k}{\varepsilon_k}\text{即得})\\
=&\sqrt{1-4\gamma_k^2}\quad (\text{记}\gamma_k = \frac{1}{2}-\varepsilon_k)\\
\leq&\exp\left(-2\gamma_k^2\right)
\end{aligned}$$
所以
$$\varepsilon < Z_1 Z_2 \dots Z_m < \exp\left(-2\sum_{k=1}^m \gamma_k^2\right)$$
如果$\gamma_k$有正的下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弱分类器的正确率要严格大于随机),那么错误率将是趋于0的,而且是指数下降,这是非常理想的。当然,即便这样的出来一个准确率100%的模型,一般也只能在数据内部使用,换言之,很可能出现过拟合现象,不过,这应该是很极端的情况了,事实上AdaBoost的过拟合现象并不严重。

关于Boosting算法,我就不进一步举例子了,更多内容可以参考:
http://www.52caml.com/head_first_ml/ml-chapter6-boosting-family/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3873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l. 01, 2016). 《从Boosting学习到神经网络:看山是山?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3873

@online{kexuefm-3873,
        title={从Boosting学习到神经网络:看山是山?},
        author={苏剑林},
        year={2016},
        month={Jul},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3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