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By 苏剑林 | 2015-06-06 | 70824位读者 |在所有机器学习模型之中,也许最有趣、最深刻的便是神经网络模型了。笔者也想献丑一番,说一次神经网络。当然,本文并不打算从头开始介绍神经网络,只是谈谈我对神经网络的个人理解。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朋友,请移步阅读下面的教程:
http://deeplearning.stanford.edu/wiki/index.php/UFLDL教程
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775360
机器分类 #
这里以分类工作为例,数据挖掘或机器学习中,有很多分类的问题,比如讲一句话的情况进行分类,粗略点可以分类为“积极”或“消极”,精细点分为开心、生气、忧伤等;另外一个典型的分类问题是手写数字识别,也就是将图片分为10类(0,1,2,3,4,5,6,7,8,9)。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分类的模型。
分类模型本质上是在做拟合——模型其实就是一个函数(或者一簇函数),里边有一些待定的参数,根据已有的数据,确定损失函数(最常见的损失函数,就是误差平方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回忆最小二乘法的过程。),然后优化损失函数到尽可能小,从而求出待定参数值。求出参数值之后,就可以用这个函数去进行一些预测。这便是分类的基本思想了,至于防止过拟合之类的,属于细节问题,在此先不作讨论。
以上思想看上去简单,但是存在两个本质性的、难以解决的问题:1、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2、这个函数是什么?换句话说,我怎么知道哪些东西(特征)对我想要的分类工作有帮助?其次,复杂的非线性的现象无处不在,找到这些特征后,我怎么知道用哪个函数去拟合它?事实上,这两个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答案。在深度学习出现以前,模型和特征的选取,基本都是人工选择的。换句话说,机器学习领域发展了几十年,却连两个本质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深度学习的出现,给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带来了较大的希望。深度学习的基础,便是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 #
神经网络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这个函数是什么。传统的模型,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基本都是我们人工指定这个函数的形式,可是非线性函数那么多,简单地给定几个现成的函数,拟合效果往往有限,而且拟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找到了良好的特征——也就是还没有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函数如果是y=x2+x,是二次的非线性函数,那么如果用线性回归来拟合它,那么效果怎么也不会好的,可是,我定义一个新的特征(自变量)t=x2,那么y=t+x是关于t,x的线性函数,这时候用线性模型就可以解决它,问题是在不知道y的具体形式下,怎么找到特征t=x2呢?这基本靠经验和运气了。)
为了解决“这个函数是什么”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想法,比如我们已经学过了泰勒级数,知道一般的非线性函数都能通过泰勒展式逼近。于是很自然的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用高次多项式来逼近呢?高次多项式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可是有学过计算方法的同学大概都知道,多项式拟合的问题是在训练数据内拟合效果很好,可是测试效果不好,也就是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现象。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有!那位神经网络的发表者说——用复合函数来拟合!
没错,神经网络就是通过多重复合函数来拟合的!而且是最简单的函数的符合——一个是线性函数;另外一个是最简单的非线性函数:二元函数θ(x)
θ(x)={1,x≥0−1,x<0
以最简单的三层神经网络的二分类问题为例:
首先将输入特征的加权线性组合(权重为w(1)j,i),然后在隐藏层对组合的结果取一次θ(x),然后再把结果进行加权线性组合后(权重为w(2)k,j),再在输出层取一次θ(x)进行输出。整个过程就是两次线性组合,两次θ(x),交叉进行。可见,整个过程一个二重复合函数:
θ(∑jw(2)k,jθ(∑iw(1)j,ixi))
其中非线性函数θ(x),被称为激活函数。接下来我们要定义损失函数,也就是要求最小值的待优化函数。然而,优化的过程涉及到求导,θ(x)是离散的,没法求导,因此,通常用一些连续的激活函数来取代它,比如Sigmoid函数
S(x)=11+e−kx
现在的问题是,上面所提出的模型,究竟是否具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威力?下面这段话表明了神经网络的威力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建立了上述的神经网络和及对应的数学模型,称为MP模型。他们通过MP模型提出了神经元的形式化数学描述和网络结构方法,证明了单个神经元能执行逻辑功能。要注意,能够完成逻辑功能,也就意味着能够完成当今计算机能够做的所有事情——如今的计算机也就是一系列逻辑指令的组合而已。(当然,这里有个速度的问题,在不考虑速度的情况下,MP模型确实能够完成当前计算机能够完成的所有工作。)
深度学习 #
上面提到的只是双重复合函数,读者很容易会想到,既然这条路可行,那么取三重、四重甚至更多重的复合函数,效果应该更好?没错,这就是深度学习的原始思想了。说了那么久,终于涉及到深度学习了。
神经网络,包括多重神经网络,并不是最近才发表的模型,事实上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发表了这些模型,并提出了一些求解算法。那么,深度学习与之前的神经网络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一些常见的回答是,深度学习一般是很多重的(具有五、六个隐藏层是很常见的),并且引入了更有效的求解算法,能够较好地解决梯度发散、收敛到局部极小等问题。但我觉得,这并非本质性的区别,笔者认为深度学习与传统神经网络的区别在于,深度学习致力于解决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
换句话说,深度学习的算法是用来发现良好的特征的,而这部分工作,以前通常都只是靠人工来选取,而且选取的效果不一定“良好”。现在,机器能够自动(无监督地)完成这个事情,实现的效果还不比人工选取的差。找到了良好的特征,甚至线性模型都可以有不错的表现。所以,才说深度学习将人工智能领域推进了一大步,称“深度学习”为目前最接近人工智能的算法。
为什么要致力于选取良好的特征?这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准确性,找到良好的特征,意味着较好地排除了干扰因素,从而使得模型的输入都是有益的,减少了冗余;
二、计算量,比如说对图片进行分类,图像是1000x1000像素的,如果直接将所有像素输入,那么就是106个特征,这些特征全部输入到深度学习模型中,模型的参数高达1012个甚至更多,求解这么多参数的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找到良好的特征,就意味着只把有用的信息输入到模型中,从而减少了参数量,使得求解成为可能;
三、储存量,良好的特征算法往往还可以用来实现文件的有效压缩,降低储存量和训练时所需要的内存。
自编码器 #
深度学习如何实现以上功能呢?四个字:信息损失!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算法不管多智能,都是为了完成某个领域的某个任务,因此可以肯定原始数据中,肯定包含了我们不需要的信息,甚至有可能不需要的信息比需要的信息还要多。如果有办法将这些不需要的信息去掉,剩下的都是有用的信息,那该多好啊!(信息损失,理想的情况下,损失的是我们不需要的信息)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事实上我们人脑一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将那种思维过程,称之为——抽象!
没错,就是抽象,抽象就是一个信息损失的过程。比如说有一堆球,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各种球都有,我们对它们的第一认识是:它们都(近似)是“球体”——到某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可是别忘了,这是一堆各异的球,它们的大小、颜色、制作材料等等都不一样,我们把它们认识为“球”,就相当于把大小、颜色、制作材料等信息都损失掉了,从而只留下这堆球的共同特征——外形是大致是球体。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是我们的抽象思维,也是一个信息损失的过程!
深度学习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自编码器”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也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请读者看下面的三层神经网络:
其中网络的输入和输出是一样的(都是100维),而中间隐藏层的节点是50维的。自编码器希望通过上述神经网络,训练一个简单的函数x=x,也就是希望输入跟输出是一样的。可是,在训练过程中,从输入层到隐藏层,维度从100维降低到了50维,意味着信息有所损失了,可是从隐藏层到输出层,维度又恢复为100维,既然信息已经损失,因此,理论上来说这个重构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我们偏要强迫它这样训练,那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机器也没办法,只好很勉强地从这50维数据中重构原始数据了,为了使得重构的效果尽可能好,机器只好把输入的一大批数据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作为重构的结果。作为简单例子,请读者看以下四幅图像:
这是四幅不同的图像,读者是怎么看出它们之前的区别的呢?很显然,图片的背景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图片上面的字母,如果我要你在短时间内记住这几张图片的区别,那么读者只能够记住图片上的几个字母了。可是别忘了这是四张完整的图片,我们只记住四个字母,那就是把背景全部忽略掉了——丢失了大部分的信息!
可是如果我们的任务只是要“认出图片上的字母”,那么把背景忽略掉是完全正确的!把背景去掉后,就是我们进行判断的良好的特征,背景的存在,反而会是一种干扰。
这就是自编码的过程,也是信息损失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总结 #
当然,深度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很多模型,都达到了State Of Art的效果(艺术级的,也就是最先进的),深度学习的威力可见一斑。
本文不是深度学习的入门教程,仅仅是笔者对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一些粗浅理解,如果读者想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最好先阅读一些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书籍,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然后阅读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篇文章。
http://ufldl.stanford.edu/wiki/UFLDL教程
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775360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3331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n. 06, 2015). 《闲聊: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3331
@online{kexuefm-3331,
title={闲聊: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author={苏剑林},
year={2015},
month={Jun},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3331}},
}
August 11th, 2024
感谢博主分享
November 22nd, 2024
梦开始的地方
November 26th, 2024
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