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Jan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浅读(简介+代码)

2017年中,有两篇类似同时也是笔者非常欣赏的论文,分别是FaceBook的《Convolutional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和Google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它们都算是Seq2Seq上的创新,本质上来说,都是抛弃了RNN结构来做Seq2Seq任务。

这篇博文中,笔者对《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当然,这两篇论文本身就比较火,因此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了(不过很多解读都是直接翻译论文的,鲜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这里尽可能多自己的文字,尽量不重复网上各位大佬已经说过的内容。

序列编码

深度学习做NLP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先将句子分词,然后每个词转化为对应的词向量序列。这样一来,每个句子都对应的是一个矩阵$\boldsymbol{X}=(\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dots,\boldsymbol{x}_t)$,其中$\boldsymbol{x}_i$都代表着第$i$个词的词向量(行向量),维度为$d$维,故$\boldsymbol{X}\in \mathbb{R}^{n\times d}$。这样的话,问题就变成了编码这些序列了。

第一个基本的思路是RNN层,RNN的方案很简单,递归式进行:
\begin{equation}\boldsymbol{y}_t = f(\boldsymbol{y}_{t-1},\boldsymbol{x}_t)\end{equation}
不管是已经被广泛使用的LSTM、GRU还是最近的SRU,都并未脱离这个递归框架。RNN结构本身比较简单,也很适合序列建模,但RNN的明显缺点之一就是无法并行,因此速度较慢,这是递归的天然缺陷。另外我个人觉得RNN无法很好地学习到全局的结构信息,因为它本质是一个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点击阅读全文...

10 May

用Numpy实现高效的Apriori算法

关联规则的经典例子:啤酒与尿布

关联规则的经典例子:啤酒与尿布

三年前笔者曾写了《用Pandas实现高效的Apriori算法》,里边给出了Apriori算法的Python实现,并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认可。然而,笔者当时的Python还学得并不好,所以现在看来那个实现并不优雅(但速度还过得去),而且还不支持变长的输入数据。而之前承诺过会重写这个算法,把上述问题解决掉,而现在总算完成了~

关于Apriori算法就不重复介绍了,直接放出代码:

点击阅读全文...

7 Jun

python简单实现gillespie模拟

由于专业需求,需要做主方程的随机模拟。在网上并没有找到适合的Python实现,遂自己写了一个,分享一下源码。至于gillespie算法本身就不介绍了,有需要的读者自然会懂,没需要的读者不建议去懂。

源码

其实基本的gillespie模拟算法很简单,也很好实现,下面就是一个参考例子:

点击阅读全文...

14 Dec

基于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的条件文本生成

从文章《从语言模型到Seq2Seq:Transformer如戏,全靠Mask》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配合适当的Attention Mask,Bert(或者其他Transformer模型)就可以用来做无条件生成(Language Model)和序列翻译(Seq2Seq)任务。

可如果是有条件生成呢?比如控制文本的类别,按类别随机生成文本,也就是Conditional Language Model;又比如传入一副图像,来生成一段相关的文本描述,也就是Image Caption。

相关工作

八月份的论文《Encoder-Agnostic Adaptation for Conditional Language Generation》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用预训练模型做条件生成的几种方案;九月份有一篇论文《CTRL: A Conditional Transformer Language Model for Controllable Generation》提供了一个基于条件生成来预训练的模型,不过这本质还是跟GPT一样的语言模型,只能以文字输入为条件;而最近的论文《Plug and Play Language Models: a Simple Approach to Controlled Text Generation》将$p(x|y)$转化为$p(x)p(y|x)$来探究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条件生成。

条件Normalization示意图

条件Normalization示意图

不过这些经典工作都不是本文要介绍的。本文关注的是以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作为条件的文本生成的场景,而方法是Conditional Layer Normalization——把条件融合到Layer Normalization的$\beta$和$\gamma$中去。

点击阅读全文...

12 Jan

前些天刷Arxiv看到新文章《Self-Orthogonality Module: A Network Architecture Plug-in for Learning Orthogonal Filters》(下面简称“原论文”),看上去似乎有点意思,于是阅读了一番,读完确实有些收获,在此记录分享一下。

给全连接或者卷积模型的核加上带有正交化倾向的正则项,是不少模型的需求,比如大名鼎鼎的BigGAN就加入了类似的正则项。而这篇论文则引入了一个新的正则项,笔者认为整个分析过程颇为有趣,可以一读。

为什么希望正交?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约定:本文所出现的所有一维向量都代表列向量。那么,现在假设有一个$d$维的输入样本$\boldsymbol{x}\in \mathbb{R}^d$,经过全连接或卷积层时,其核心运算就是:
\begin{equation}\boldsymbol{y}^{\top}=\boldsymbol{x}^{\top}\boldsymbol{W},\quad \boldsymbol{W}\triangleq (\boldsymbol{w}_1,\boldsymbol{w}_2,\dots,\boldsymbol{w}_k)\label{eq:k}\end{equation}
其中$\boldsymbol{W}\in \mathbb{R}^{d\times k}$是一个矩阵,它就被称“核”(全连接核/卷积核),而$\boldsymbol{w}_1,\boldsymbol{w}_2,\dots,\boldsymbol{w}_k\in \mathbb{R}^{d}$是该矩阵的各个列向量。

点击阅读全文...

30 Jul

Keras实现两个优化器:Lookahead和LazyOptimizer

最近用Keras实现了两个优化器,也算是有点实现技巧,遂放在一起写篇文章简介一下(如果只有一个的话我就不写了)。这两个优化器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一个是look ahead(往前看?),一个是lazy(偷懒?),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优化思路么?非也非也~只能说发明者们起名字太有创意了。

Lookahead

首先登场的是Lookahead优化器,它源于论文《Lookahead Optimizer: k steps forward, 1 step back》,是最近才提出来的优化器,有意思的是大牛Hinton和Adam的作者之一Jimmy Ba也出现在了论文作者列表当中,有这两个大神加持,这个优化器的出现便吸引了不少目光。

点击阅读全文...

25 May

Google新作Synthesizer:我们还不够了解自注意力

深度学习这个箱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黑。

写在开头

据说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句话[来源]:“谁要是说他懂得量子力学,那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学。”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句话中的“量子力学”也可以替换为“深度学习”。尽管深度学习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证明了其有效性,但我们对它的解释性依然相当无力。当然,这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工作致力于打开深度学习这个黑箱,但是很无奈,这些工作基本都是“马后炮”式的,也就是在已有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些勉强能说服自己的解释,无法做到自上而下的构建和理解模型的原理,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前瞻性的预测。

本文关注的是自注意力机制。直观上来看,自注意力机制算是解释性比较强的模型之一了,它通过自己与自己的Attention来自动捕捉了token与token之间的关联,事实上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那篇论文中,就给出了如下的看上去挺合理的可视化效果: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中对Attention的可视化例子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文中对Attention的可视化例子

但自注意力机制真的是这样生效的吗?这种“token对token”的注意力是必须的吗?前不久Google的新论文《Synthesizer: Rethinking Self-Attention in Transformer Models》对自注意力机制做了一些“异想天开”的探索,里边的结果也许会颠覆我们对自注意力的认知。

点击阅读全文...

16 Apr

搜狐文本匹配:基于条件LayerNorm的多任务baseline

前段时间看到了“2021搜狐校园文本匹配算法大赛”,觉得赛题颇有意思,便尝试了一下,不过由于比赛本身只是面向在校学生,所以笔者是不能作为正式参赛人员参赛的,因此把自己的做法开源出来,作为比赛baseline供大家参考。

赛题介绍

顾名思义,比赛的任务是文本匹配,即判断两个文本是否相似,本来是比较常规的任务,但有意思的是它分了多个子任务。具体来说,它分A、B两大类,A类匹配标准宽松一些,B类匹配标准严格一些,然后每个大类下又分为“短短匹配”、“短长匹配”、“长长匹配”3个小类,因此,虽然任务类型相同,但严格来看它是六个不同的子任务。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