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类别不平衡问题:调节权重与魔改Loss的对比联系
By 苏剑林 | 2020-08-31 | 79479位读者 | 引用类别不平衡问题,也称为长尾分布问题,在本博客里已经有好几次相关讨论了,比如《从loss的硬截断、软化到focal loss》、《将“Softmax+交叉熵”推广到多标签分类问题》、《通过互信息思想来缓解类别不平衡问题》。对于缓解类别不平衡,比较基本的方法就是调节样本权重,看起来“高端”一点的方法则是各种魔改loss了(比如Focal Loss、Dice Loss、Logits Adjustment等),本文希望比较系统地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从光滑准确率到交叉熵
这里的分析主要以sigmoid的2分类为主,但多数结论可以平行推广到softmax的多分类。设$x$为输入,$y\in\{0,1\}$为目标,$p_{\theta}(x) \in [0, 1]$为模型。理想情况下,当然是要评测什么指标,我们就去优化那个指标。对于分类问题来说,最朴素的指标当然就是准确率,但准确率并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梯度,所以不能直接来训练。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五):为什么学习率不宜过小?
By 苏剑林 | 2020-10-10 | 55360位读者 | 引用本文的主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限的学习率”,所谓“有限”,指的是不大也不小,适中即可,太大容易导致算法发散,这不难理解,但为什么太小也不好呢?一个容易理解的答案是,学习率过小需要迭代的步数过多,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浪费,因此从“节能”和“加速”的角度来看,我们不用过小的学习率。但如果不考虑算力和时间,那么过小的学习率是否可取呢?Google最近发布在Arxiv上的论文《Implicit Gradient Regularization》试图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指出有限的学习率隐式地给优化过程带来了梯度惩罚项,而这个梯度惩罚项对于提高泛化性能是有帮助的,因此哪怕不考虑算力和时间等因素,也不应该用过小的学习率。
对于梯度惩罚,本博客已有过多次讨论,在文章《对抗训练浅谈:意义、方法和思考(附Keras实现)》和《泛化性乱弹:从随机噪声、梯度惩罚到虚拟对抗训练》中,我们就分析了对抗训练一定程度上等价于对输入的梯度惩罚,而文章《我们真的需要把训练集的损失降低到零吗?》介绍的Flooding技巧则相当于对参数的梯度惩罚。总的来说,不管是对输入还是对参数的梯度惩罚,都对提高泛化能力有一定帮助。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六):为什么SimSiam不退化?
By 苏剑林 | 2020-12-11 | 80714位读者 | 引用自SimCLR以来,CV中关于无监督特征学习的工作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工作大多数都是基于对比学习的,即通过适当的方式构造正负样本进行分类学习的。然而,在众多类似的工作中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研究,比如Google的BYOL和最近的SimSiam,它们提出了单靠正样本就可以完成特征学习的方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但是没有负样本的支撑,模型怎么不会退化(坍缩)为一个没有意义的常数模型呢?这便是这两篇论文最值得让人思考和回味的问题了。
其中SimSiam给出了让很多人都点赞的答案,但笔者觉得SimSiam也只是把问题换了种说法,并没有真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像SimSiam、GAN等模型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了基于梯度的优化器(而非其他更强或者更弱的优化器),所以不结合优化动力学的答案都是不完整的。在这里,笔者尝试结合动力学来分析SimSiam不会退化的原因。
SimSiam
在看SimSiam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BYOL,来自论文《Bootstrap your own latent: A new approach to self-supervised Learning》,其学习过程很简单,就是维护两个编码器Student和Teacher,其中Teacher是Student的滑动平均,Student则又反过来向Teacher学习,有种“左脚踩右脚”就可以飞起来的感觉。示意图如下:
也来谈谈RNN的梯度消失/爆炸问题
By 苏剑林 | 2020-11-13 | 90925位读者 | 引用尽管Transformer类的模型已经攻占了NLP的多数领域,但诸如LSTM、GRU之类的RNN模型依然在某些场景下有它的独特价值,所以RNN依然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模型。而对于RNN梯度的相关分析,则是一个从优化角度思考分析模型的优秀例子,值得大家仔细琢磨理解。君不见,诸如“LSTM为什么能解决梯度消失/爆炸”等问题依然是目前流行的面试题之一...
关于此类问题,已有不少网友做出过回答,然而笔者查找了一些文章(包括知乎上的部分回答、专栏以及经典的英文博客),发现没有找到比较好的答案:有些推导记号本身就混乱不堪,有些论述过程没有突出重点,整体而言感觉不够清晰自洽。为此,笔者也尝试给出自己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Performer:用随机投影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By 苏剑林 | 2020-12-01 | 83560位读者 | 引用Attention机制的$\mathcal{O}(n^2)$复杂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改变这一复杂度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走稀疏化的思路,比如我们以往介绍过的Sparse Attention以及Google前几个月搞出来的Big Bird,等等;二是走线性化的思路,这部分工作我们之前总结在《线性Attention的探索:Attention必须有个Softmax吗?》中,读者可以翻看一下。本文则介绍一项新的改进工作Performer,出自Google的文章《Rethinking Attention with Performers》,它的目标相当霸气:通过随机投影,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将Attention的复杂度线性化。
说直接点,就是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用重新训练模型,输出结果也不会有明显变化,但是复杂度降到了$\mathcal{O}(n)$!看起来真的是“天上掉馅饼”般的改进了,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层次分解位置编码,让BERT可以处理超长文本
By 苏剑林 | 2020-12-04 | 122507位读者 | 引用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主流的BERT模型最多能处理512个token的文本。导致这一瓶颈的根本原因是BERT使用了从随机初始化训练出来的绝对位置编码,一般的最大位置设为了512,因此顶多只能处理512个token,多出来的部分就没有位置编码可用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ttention的$\mathcal{O}(n^2)$复杂度,导致长序列时显存用量大大增加,一般显卡也finetune不了。
本文主要面向前一个原因,即假设有足够多的显存前提下,如何简单修改当前最大长度为512的BERT模型,使得它可以直接处理更长的文本,主要思路是层次分解已经训练好的绝对位置编码,使得它可以延拓到更长的位置。
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七):SGD ≈ SVM?
By 苏剑林 | 2020-12-21 | 36838位读者 | 引用众所周知,在深度学习之前,机器学习是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的天下,曾经的它可谓红遍机器学习的大江南北,迷倒万千研究人员,直至今日,“手撕SVM”仍然是大厂流行的面试题之一。然而,时过境迁,当深度学习流行起来之后,第一个革的就是SVM的命,现在只有在某些特别追求效率的场景以及大厂的面试题里边,才能看到SVM的踪迹了。
峰回路转的是,最近Arxiv上的一篇论文《Every Model Learned by Gradient Descent Is Approximately a Kernel Machine》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宣言:
任何由梯度下降算法学出来的模型,都是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SVM!
这结论真不可谓不“霸气”,因为它已经不只是针对深度学习了,而是只要你用梯度下降优化的,都不过是一个SVM(的近似)。笔者看了一下原论文的分析,感觉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合理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很多模型的理解,遂跟大家分享一下。
RealFormer:把残差转移到Attention矩阵上面去
By 苏剑林 | 2020-12-24 | 96292位读者 | 引用大家知道Layer Normalization是Transformer模型的重要组成之一,它的用法有PostLN和PreLN两种,论文《On Layer Norm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中有对两者比较详细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PreLN对梯度下降更加友好,收敛更快,对训练时的超参数如学习率等更加鲁棒等,反正一切都好但就有一点硬伤:PreLN的性能似乎总略差于PostLN。最近Google的一篇论文《RealFormer: Transformer Likes Residual Attention》提出了RealFormer设计,成功地弥补了这个Gap,使得模型拥有PreLN一样的优化友好性,并且效果比PostLN还好,可谓“鱼与熊掌兼得”了。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