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ar

泰迪杯赛前培训之数据挖掘与建模“慢谈”

泰迪杯赛前培训

泰迪杯赛前培训

应广州泰迪科技公司之邀,给泰迪杯数据挖掘竞赛录制了赛前培训视频,内容基本上是各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及入门用法,以一种比较独特的思路,将朴素贝叶斯、HMM、逻辑回归、组合模型、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等串了起来。视频讲解难度为入门级,当然,真的要融合贯通所有内容,恐怕要骨灰级。

不管怎么样,简单分享一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建议甚至批评。

PPT下载:泰迪杯赛前培训ppt.zip

视频地址:http://moodle.tipdm.com/course/view.php?id=18

23 Mar

梯度下降和EM算法:系出同源,一脉相承

PS:本文就是梳理了梯度下降与EM算法的关系,通过同一种思路,推导了普通的梯度下降法、pLSA中的EM算法、K-Means中的EM算法,以此表明它们基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方面,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罢了。

在机器学习中,通常都会将我们所要求解的问题表示为一个带有未知参数的损失函数(Loss),如平均平方误差(MSE),然后想办法求解这个函数的最小值,来得到最佳的参数值,从而完成建模。因将函数乘以-1后,最大值也就变成了最小值,因此一律归为最小值来说。如何求函数的最小值,在机器学习领域里,一般会流传两个大的方向:1、梯度下降;2、EM算法,也就是最大期望算法,一般用于复杂的最大似然问题的求解。

在通常的教程中,会将这两个方法描述得迥然不同,就像两大体系在分庭抗礼那样,而EM算法更是被描述得玄乎其玄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两个方法,都是同一个思路的不同例子而已,所谓“本是同根生”,它们就是一脉相承的东西。

让我们,先从远古的牛顿法谈起。

牛顿迭代法

给定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f(x)$,希望求它的最小值,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做,假定它足够光滑,那么它的最小值也就是它的极小值点,满足$f'(x_0)=0$,然后可以转化为求方程$f'(x)=0$的根了。非线性方程的根我们有个牛顿法,所以
\begin{equation}x_{n+1} = x_{n} - \frac{f'(x_n)}{f''(x_n)}\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2 Apr

【不可思议的Word2Vec】 1.数学原理

对于了解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读者来说,Word2Vec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工具,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用到了它,但应该大家都会听说过它——Google出品的高效率的获取词向量的工具。

Word2Vec不可思议?

大多数人都是将Word2Vec作为词向量的等价名词,也就是说,纯粹作为一个用来获取词向量的工具,关心模型本身的读者并不多。可能是因为模型过于简化了,所以大家觉得这样简化的模型肯定很不准确,所以没法用,但它的副产品词向量的质量反而还不错。没错,如果是作为语言模型来说,Word2Vec实在是太粗糙了。

但是,为什么要将它作为语言模型来看呢?抛开语言模型的思维约束,只看模型本身,我们就会发现,Word2Vec的两个模型 —— CBOW和Skip-Gram —— 实际上大有用途,它们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了周围词与当前词的关系,而很多基本的NLP任务,都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之上,如关键词抽取、逻辑推理等。这几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通过介绍Word2Vec模型本身,以及几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用法,来提供一些研究此类问题的新思路。

点击阅读全文...

7 Apr

【不可思议的Word2Vec】 3.提取关键词

本文主要是给出了关键词的一种新的定义,并且基于Word2Vec给出了一个实现方案。这种关键词的定义是自然的、合理的,Word2Vec只是一个简化版的实现方案,可以基于同样的定义,换用其他的模型来实现。

说到提取关键词,一般会想到TF-IDF和TextRank,大家是否想过,Word2Vec还可以用来提取关键词?而且,用Word2Vec提取关键词,已经初步含有了语义上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了,而且还是无监督的!

什么是关键词?

诚然,TF-IDF和TextRank是两种提取关键词的很经典的算法,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是,如果从来没看过这两个算法的读者,会感觉简直是异想天开的结果,估计很难能够从零把它们构造出来。也就是说,这两种算法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并不容易想到。试想一下,没有学过信息相关理论的同学,估计怎么也难以理解为什么IDF要取一个对数?为什么不是其他函数?又有多少读者会破天荒地想到,用PageRank的思路,去判断一个词的重要性?

说到底,问题就在于:提取关键词和文本摘要,看上去都是一个很自然的任务,有谁真正思考过,关键词的定义是什么?这里不是要你去查汉语词典,获得一大堆文字的定义,而是问你数学上的定义。关键词在数学上的合理定义应该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获取关键词的目的是什么?

点击阅读全文...

24 Apr

【语料】2500万中文三元组!

闲聊

这两年,知识图谱、问答系统、聊天机器人等领域是越来越火了。知识图谱是一个很泛化的概念,在我看来,涉及到知识库的构建、检索、利用等机器学习相关的内容,都算知识图谱。当然,这也不是个什么定义,只是个人的直观感觉。

做知识图谱的读者都知道,三元组是结构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做知识型问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文领域,已经有一些较大的开源的三元组语料库,而很显然,中文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料库共享(哪怕有人爬取到了,也珍藏起来了)。笔者前段时间写了个百度百科的爬虫,爬了一段时间,抓了几百万个百度百科的词条。其中不少词条含有一些结构化的信息,直接抽取出来,就是有效的“三元组”了,可以用来做知识图谱。本文分享的三元组语料正是由此而来,共有2500万个三元组。

百度百科的三元组

百度百科的三元组

点击阅读全文...

4 May

记录一次半监督的情感分析

本文是一次不怎么成功的半监督学习的尝试:在IMDB的数据集上,用随机抽取的1000个标注样本训练一个文本情感分类模型,并且在余下的49000个测试样本中,测试准确率为73.48%。

思路

本文的思路来源于OpenAI的这篇文章:
《OpenAI新研究发现无监督情感神经元:可直接调控生成文本的情感》

文章里边介绍了一种无监督(实际上是半监督)做情感分类的模型的方法,并且实验效果很好。然而文章里边的实验很庞大,对于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重现(在4块Pascal GPU花了1个月时间训练)。不过,文章里边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根据里边的思想,我们可以做个“山寨版”的。思路如下:

我们一般用深度学习做情感分类,比较常规的思路就是Embedding层+LSTM层+Dense层(Sigmoid激活),我们常说的词向量,相当于预训练了Embedding层(这一层的参数量最大,最容易过拟合),而OpenAI的思想就是,为啥不连LSTM层一并预训练了呢?预训练的方法也是用语言模型来训练。当然,为了使得预训练的结果不至于丢失情感信息,LSTM的隐藏层节点要大一些。

点击阅读全文...

8 Jun

互怼的艺术:从零直达WGAN-GP

前言

GAN,全称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中文名是生成对抗式网络。对于GAN来说,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伪造者-鉴别者”的解释,如艺术画的伪造者和鉴别者。一开始伪造者和鉴别者的水平都不高,但是鉴别者还是比较容易鉴别出伪造者伪造出来的艺术画。但随着伪造者对伪造技术的学习后,其伪造的艺术画会让鉴别者识别错误;或者随着鉴别者对鉴别技术的学习后,能够很简单的鉴别出伪造者伪造的艺术画。这是一个双方不断学习技术,以达到最高的伪造和鉴别水平的过程。 然而,稍微深入了解的读者就会发现,跟现实中的造假者不同,造假者会与时俱进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来造假,而GAN最神奇而又让人困惑的地方是它能够将随机噪声映射为我们所希望的正样本,有噪声就有正样本,这不是无本生意吗,多划算~

另一个情况是,自从WGAN提出以来,基本上GAN的主流研究都已经变成了WGAN上去了,但WGAN的形式事实上已经跟“伪造者-鉴别者”差得比较远了。而且WGAN虽然最后的形式并不复杂,但是推导过程却用到了诸多复杂的数学,使得我无心研读原始论文。这迫使我要找从一条简明直观的线索来理解GAN。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点收获。

点击阅读全文...

24 Jul

基于Xception的腾讯验证码识别(样本+代码)

去年的时候,有幸得到网友提供的一批腾讯验证码样本,因此也研究了一下,过程记录在《端到端的腾讯验证码识别(46%正确率)》中。

后来,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有求样本的,有求模型的,有一起讨论的,让我比较意外。事实上,原来的模型做得比较粗糙,尤其是准确率难登大雅之台,参考价值不大。这几天重新折腾了一下,弄了个准确率高一点的模型,同时也把样本公开给大家。

模型的思路跟《端到端的腾讯验证码识别(46%正确率)》是一样的,只不过把CNN部分换成了现成的Xception结构,当然,读者也可以换VGG、Resnet50等玩玩,事实上对验证码识别来说,这些模型都能够胜任。我挑选Xception,是因为它层数不多,模型权重也较小,我比较喜欢而已。

代码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