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盘点一些最近的非Transformer工作
By 苏剑林 | 2021-05-24 | 61249位读者 | 引用大家最近应该多多少少都被各种MLP相关的工作“席卷眼球”了。以Google为主的多个研究机构“奇招频出”,试图从多个维度“打击”Transformer模型,其中势头最猛的就是号称是纯MLP的一系列模型了,让人似乎有种“MLP is all you need”时代到来的感觉。
这一顿顿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背后,究竟是大道至简下的“返璞归真”,还是江郎才尽后的“冷饭重炒”?让我们也来跟着这股热潮,一起盘点一些最近的相关工作。
五月人倍忙
怪事天天有,五月特别多。这个月以来,各大机构似乎相约好了一样,各种非Transformer的工作纷纷亮相,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单就笔者在Arxiv上刷到的相关论文,就已经多达七篇(一个月还没过完,七篇方向极其一致的论文),涵盖了NLP和CV等多个任务,真的让人应接不暇:
我们可以无损放大一个Transformer模型吗(一)
By 苏剑林 | 2021-06-02 | 58870位读者 | 引用看了标题,可能读者会有疑惑,大家不都想着将大模型缩小吗?怎么你想着将小模型放大了?其实背景是这样的:通常来说更大的模型加更多的数据确实能起得更好的效果,然而算力有限的情况下,从零预训练一个大的模型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还要调试几次参数,那么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
这时候“穷人思维”就冒出来了(土豪可以无视):能否先训练一个同样层数的小模型,然后放大后继续训练?这样一来,预训练后的小模型权重经过放大后,就是大模型一个起点很高的初始化权重,那么大模型阶段的训练步数就可以减少了,从而缩短整体的训练时间。
那么,小模型可以无损地放大为一个大模型吗?本文就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
含义
有的读者可能想到:这肯定可以呀,大模型的拟合能力肯定大于小模型呀。的确,从拟合能力角度来看,这件事肯定是可以办到的,但这还不是本文关心的“无损放大”的全部。
SimBERTv2来了!融合检索和生成的RoFormer-Sim模型
By 苏剑林 | 2021-06-11 | 110616位读者 | 引用去年我们放出了SimBERT模型,它算是我们开源的比较成功的模型之一,获得了不少读者的认可。简单来说,SimBERT是一个融生成和检索于一体的模型,可以用来作为句向量的一个比较高的baseline,也可以用来实现相似问句的自动生成,可以作为辅助数据扩增工具使用,这一功能是开创性的。
近段时间,我们以RoFormer为基础模型,对SimBERT相关技术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最终发布了升级版的RoFormer-Sim模型。
简介
RoFormer-Sim是SimBERT的升级版,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之为“SimBERTv2”,而SimBERT则默认是指旧版。从外部看,除了基础架构换成了RoFormer外,RoFormer-Sim跟SimBERT没什么明显差别,事实上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训练的细节上,我们可以用两个公式进行对比:
\begin{array}{c}
\text{SimBERT} = \text{BERT} + \text{UniLM} + \text{对比学习} \\[5pt]
\text{RoFormer-Sim} = \text{RoFormer} + \text{UniLM} + \text{对比学习} + \text{BART} + \text{蒸馏}\\
\end{array}
对比学习可以使用梯度累积吗?
By 苏剑林 | 2021-06-17 | 61055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文章《用时间换取效果:Keras梯度累积优化器》中,我们介绍过“梯度累积”,它是在有限显存下实现大batch_size效果的一种技巧。一般来说,梯度累积适用的是loss是独立同分布的场景,换言之每个样本单独计算loss,然后总loss是所有单个loss的平均或求和。然而,并不是所有任务都满足这个条件的,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对比学习,每个样本的loss还跟其他样本有关。
那么,在对比学习场景,我们还可以使用梯度累积来达到大batch_size的效果吗?本文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简介
一般情况下,对比学习的loss可以写为
\begin{equation}\mathcal{L}=-\sum_{i,j=1}^b t_{i,j}\log p_{i,j} = -\sum_{i,j=1}^b t_{i,j}\log \frac{e^{s_{i,j}}}{\sum\limits_j e^{s_{i,j}}}=-\sum_{i,j=1}^b t_{i,j}s_{i,j} + \sum_{i=1}^b \log\sum_{j=1}^b e^{s_{i,j}}\label{eq:loss}\end{equation}
这里的$b$是batch_size;$t_{i,j}$是事先给定的标签,满足$t_{i,j}=t_{j,i}$,它是一个one hot矩阵,每一列只有一个1,其余都为0;而$s_{i,j}$是样本$i$和样本$j$的相似度,满足$s_{i,j}=s_{j,i}$,一般情况下还有个温度参数,这里假设温度参数已经整合到$s_{i,j}$中,从而简化记号。模型参数存在于$s_{i,j}$中,假设为$\theta$。
UniVAE:基于Transformer的单模型、多尺度的VAE模型
By 苏剑林 | 2021-06-29 | 73529位读者 | 引用bert4keras在手,baseline我有:CLUE基准代码
By 苏剑林 | 2021-10-31 | 77494位读者 | 引用CLUE(Chinese GLUE)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评价基准,目前也已经得到了较多团队的认可。CLUE官方Github提供了tensorflow和pytorch的baseline,但并不易读,而且也不方便调试。事实上,不管是tensorflow还是pytorch,不管是CLUE还是GLUE,笔者认为能找到的baseline代码,都很难称得上人性化,试图去理解它们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所以,笔者决定基于bert4keras实现一套CLUE的baseline。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基本上复现了官方宣称的基准成绩,并且有些任务还更优。最重要的是,所有代码尽量保持了清晰易读的特点,真·“Deep Learning for Humans”。
代码简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代码中各个任务baseline的构建思路。在阅读文章和代码之前,请读者自行先观察一下每个任务的数据格式,这里不对任务数据进行详细介绍。
用开源的人工标注数据来增强RoFormer-Sim
By 苏剑林 | 2021-07-19 | 140557位读者 | 引用大家知道,从SimBERT到SimBERTv2(RoFormer-Sim),我们算是为中文文本相似度任务建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基准模型。然而,SimBERT和RoFormer-Sim本质上都只是“弱监督”模型,跟“无监督”类似,我们不能指望纯弱监督的模型能达到完美符合人的认知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RoFormer-Sim的效果,我们尝试了使用开源的一些标注数据来辅助训练。本文就来介绍我们的探索过程。
有的读者可能想:有监督有啥好讲的?不就是直接训练么?说是这么说,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显然易得”,还是有些“雷区”的,所以本文也算是一份简单的“扫雷指南”吧。
前情回顾
笔者发现,自从SimBERT发布后,读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是:
为什么“我喜欢北京”跟“我不喜欢北京”相似度这么高?它们不是意思相反吗?
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By 苏剑林 | 2021-07-22 | 77956位读者 | 引用我们知道,线性回归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存在解析解,而它的变体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却没有解析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逻辑回归虽然也叫“回归”,但它实际上是用于分类问题的,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分类比回归更加常见。准确来说,我们说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说的是“最大似然估计下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不用最大似然估计,是否能找到一个可用的解析解呢?
本文将会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