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May

基于量子化假设推导模型的尺度定律(Scaling Law)

尺度定律(Scaling Law),指的是模型能力与模型尺度之间的渐近关系。具体来说,模型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模型的损失函数,模型尺度可以指模型参数量、训练数据量、训练步数等,所谓尺度定律,就是研究损失函数跟参数量、数据量、训练步数等变量的大致关系。《Scaling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Training Compute-Optimal Large Language Models》等工作的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的尺度定律多数呈现“幂律(Power law)”的形式。

为什么会是幂律呢?能否从理论上解释呢?论文《The Quantization Model of Neural Scaling》基于“量子化”假设给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推导。本文一同来欣赏一下。

点击阅读全文...

6 Jul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0、RoPE是一种β进制编码

对关心如何扩展LLM的Context长度的读者来说,上周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一周,开源社区接连不断地出现令人振奋的成果。首先,网友@kaiokendev在他的项目SuperHOT中实验了“位置线性内插”的方案,显示通过非常少的长文本微调,就可以让已有的LLM处理Long Context。几乎同时,Meta也提出了同样的思路,带着丰富的实验结果发表在论文《Extending Context Window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via Positional Interpolation》上。惊喜还远不止此,随后网友@bloc97提出了NTK-aware Scaled RoPE,实现了不用微调就可以扩展Context长度的效果!

以上种种进展,尤其是NTK-aware Scaled RoPE,迫使笔者去重新思考RoPE的含义。经过分析,笔者发现RoPE的构造可以视为一种$\beta$进制编码,在这个视角之下,开源社区的这些进展可以理解为对进制编码编码的不同扩增方式。

点击阅读全文...

14 Jul

当生成模型肆虐:互联网将有“疯牛病”之忧?

众所周知,不管是文本还是视觉领域,各种生成模型正在以无法阻挡的势头“肆虐”互联网。虽然大家都明白,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利用生成模型来创作和分享内容。君不见,很多网络文章已经配上了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的插图;君不见,很多新闻风格已经越来越显现出ChatGPT的影子。看似无害的这种趋势,正悄然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互联网上充斥的生成模型数据保持警惕?

近期发表的论文《Self-Consuming Generative Models Go MAD》揭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可能性,那就是生成模型正在互联网上的无节制扩张,可能会导致一场数字版的“疯牛病”疫情。本文一起学习这篇论文,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28 Aug

Lion/Tiger优化器训练下的Embedding异常和对策

打从在《Tiger:一个“抠”到极致的优化器》提出了Tiger优化器之后,Tiger就一直成为了我训练模型的“标配”优化器。最近笔者已经尝试将Tiger用到了70亿参数模型的预训练之中,前期效果看上来尚可,初步说明Tiger也是能Scale Up的。不过,在查看训练好的模型权重时,笔者发现Embedding出现了一些异常值,有些Embedding的分量达到了$\pm 100$的级别。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类似现象并不会在Adam中出现,这是Tiger或者Lion这种带符号函数$\text{sign}$的优化器特有的问题,对此文末提供了两种参考解决方案。本文将记录笔者的分析过程,供大家参考。

现象

接下来,我们的分析都以Tiger优化器为例,但分析过程和结论同样适用于Lion。

点击阅读全文...

24 Aug

Transformer升级之路:14、当HWFA遇见ReRoPE

在上一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13、逆用Leaky ReRoPE》中,笔者尝试通过在训练阶段逆用Leaky ReRoPE的思路,使得推理阶段的位置编码变为正常的RoPE,从而在达到长度外推的同时解决ReRoPE推理变慢的缺点。遗憾的是,从实验结果来看,“Leaky ReRoPE → RoPE”的效果并不如“RoPE → ReRoPE/Leaky ReRoPE”,因此这个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此时,笔者想到此前在《Transformer升级之路:9、一种全局长度外推的新思路》提出的HWFA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长度外推能力,如果跟ReRoPE“强强联合”,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更关键是,HWFA的加入可以大幅度降低推理成本,从而弥补ReRoPE的不足!

温故

首先,“例行公事”地回顾一下HWFA。HWFA(Hybird Window-Full Attention)并非一个具体的模型,而是一种Attention的组合方式,能够在基本保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增强Attention模型的长度外推能力,同时还能降低训练和推理成本。

点击阅读全文...

13 Nov

【生活杂记】炒锅的尽头是铁锅

铁锅(网络图)

铁锅(网络图)

很多会下厨的同学估计都纠结过一件事情,那就是炒锅的选择。

对于炒锅的纠结,归根结底是不粘与方便的权衡。最简单的不粘锅自然是带涂层的不粘锅,如果家里的热源只有电磁炉,并且炒菜习惯比较温和,那么涂层不粘锅往往是最佳选择了。不过,一旦有了明火的燃气灶,又或者是比较喜欢爆炒,那么涂层锅可能就不是那么适合了,毕竟温度过高涂层总有脱落的风险,此时一般就考虑无涂层不粘锅。

无涂层不粘锅也有五花八门的选择,比如朴素的铁锅、带蜂窝纹的不锈钢锅、有钛锅、纯钛锅等等,价格大体上也单调递增。不过用到最后,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回归到朴素的铁锅。

点击阅读全文...

29 Nov

我在Performer中发现了Transformer-VQ的踪迹

前些天我们在《VQ一下Key,Transformer的复杂度就变成线性了》介绍了“Transformer-VQ”,这是通过将Key序列做VQ(Vector Quantize)变换来实现Attention复杂度线性化的方案。诚然,Transformer-VQ提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no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过渡,给人一种“大道至简”的美感,但熟悉VQ的读者应该能感觉到,当编码表大小或者模型参数量进一步增加时,VQ很可能会成为效果提升的瓶颈,因为它通过STE(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估计的梯度大概率是次优的(FSQ的实验结果也算是提供了一些佐证)。此外,Transformer-VQ为了使训练效率也线性化所做的梯度截断,也可能成为将来的效果瓶颈之一。

为此,笔者花了一些时间思考可以替代掉VQ的线性化思路。从Transformer-VQ的$\exp\left(QC^{\top}\right)$形式中,笔者联想到了Performer,继而“顺藤摸瓜”地发现原来Performer可以视为Soft版的Transformer-VQ。进一步地,笔者尝试类比Performer的推导方法来重新导出Transformer-VQ,为其后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结果。

点击阅读全文...

20 Sep

自然数集中 N = ab + c 时 a + b + c 的最小值

前天晚上微信群里有群友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任意整数$N > 100$,求一个近似算法,使得$N=a\times b+c$(其中$a,b,c$都是非负整数),并且令$a+b+c$尽量地小。

初看这道题,笔者第一感觉就是“这还需要算法?”,因为看上去自由度太大了,应该能求出个解析解才对,于是简单分析了一下之后就给出了个“答案”,结果很快就有群友给出了反例。这时,笔者才意识到这题并非那么平凡,随后正式推导了一番,总算得到了一个可行的算法。正当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已经结束时,另一个数学群的群友精妙地构造了新的参数化,证明了算法的复杂度还可以进一步下降!

整个过程波澜起伏,让笔者获益匪浅,遂将过程记录在此,与大家分享。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