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翻译:臭氧的性质
By 苏剑林 | 2009-07-08 | 24536位读者 |臭氧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臭氧,我们都会死于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之下!这里翻译了一些关于臭氧的信息,来源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Ozone,中文维基为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AD%E6%B0%A7&variant=zh-cn
臭氧,英文名为Ozone或trioxygen,化学式$O_3$,每个臭氧分子含有3个氧原子,属于三原子分子。与氧气是同素异形体(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结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但比氧气更不稳定。在地表上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对人和动物的呼吸道系统会产生有害影响。而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则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使地球的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的侵害。
在雷雨天后,我们会闻到一种奇怪的气味,这就是臭氧,这是因为在放电的条件下,$3O_2=2O_3$。1840年法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弗雷德日将它确定为臭氧。1867年后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物理性质:
我们生存的大气周围的臭氧含量大约为0.01ppm(百万分之0.01)。人一旦暴露在浓度高于0.1ppm的臭氧中就会产生头疼、刺眼,以及刺激呼吸道的感觉。
在-112℃时,臭氧为深蓝色的液体;在温度低于-193 ℃时,就会形成紫黑色固体。密度约为氧气的1.5倍
臭氧具有反磁性,这也就是说它会抑制磁场的形成,降低磁传递信息的能量。
化学性质: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氧化能力远远高于氧气。
在浓度很高时,在1大气压的条件下暴露半小时,会发生如下变化:$2O_3=3O_2$
臭氧能够使金属(除了金、铂、铱外)的氧化态变为最高,如:
$$2Cu^{+}(aq)+2H_3O^{+}(aq)+O_{3}(g)=2Cu^{2+}(aq)+3H_{2}O(I)+O_2(g)$$
臭氧也可以增加氧化物的氧化数,如使一氧化氮变为二氧化氮:
$$NO+O_3=NO_{2}+O_2$$
反应一般会伴有发光现象。$NO_2$可以进一步被氧化:
$$NO_{2}+O_3=NO_{3}+O_2$$
$NO_3$能够跟$NO_2$反应:$NO_{3}+NO_2=N_{2}O_5$
在室温下,臭氧能够跟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2O_3=CO_{2}+2O_2$
臭氧不能跟铵盐反应,但能够跟氨气或者氨水反应,生成硝酸铵:
$$2NH_{3}+4O_3=NH_{4}NO_{3}+4O_{2}+H_{2}O$$
臭氧跟硫化物反应生成硫酸盐:$PbS+4O_3=PbSO_{4}+4O_2$
也可使用臭氧来制取硫酸,反应物为硫或者二氧化硫:
$S+H_{2}O+O_3=H_{2}SO_4$ $3SO_{2}+3H_{2}O+O_3=3H_{2}SO_4$
臭氧的化学性质还有:
$$3SnCl_2 + 6 HCl + O_3 = 3 SnCl_4 + 3 H_2O$$
$H_2S + O_3 = SO_2 + H_2O$ (在硫化氢气体中)
$H_2S + O3 = S + O_2 + H_2O$ (在氢硫酸中)
$$\begin{aligned}3H_2S + 4 O_3 = 3 H_2SO_4 \\ I_2 + 6 HClO_4 + O_3 = 2 I(ClO_4)_3 + 3 H_2O \\ 2 NO_2 + 2 ClO_2 + 2 O_3 = 2 NO_2ClO_4 + O_2 \\ 3 C_4N_2 + 4 O_3 = 12 CO + 3 N_2 \end{aligned}$$
$H + O_3 = HO_2 + O $ $2 HO_2 = H_2O_4 $
$$\begin{aligned}KO_2 + O_3 = KO_3 + O_2 \\ 2 KOH + 5 O_3 = 2 KO_3 + 5 O_2 + H_2O \\ CsO_3 + Na^+ = Cs^+ + NaO_3 \\ 3 Ca + 10 NH_3 + 6 O_3 = Ca\cdot 6NH_3 + Ca(OH)_2 + Ca(NO_3)_2 + 2 NH_4O_3 + 2 O_2 + H_2 \\ 2 Mn^{2+} + 2 O_3 + 4 H_2O = 2 MnO(OH)_2 (s) + 2 O_2 + 4 H^+ \\ CN^{-}+ O_3 = CNO^{-} + O_2 \\ (NH_2)_2CO + O_3 = N_2 + CO_2 + 2 H_2O \end{aligned}$$
更多内容可以查找维基百科的英文版本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8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l. 08, 2009). 《百科翻译:臭氧的性质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8
@online{kexuefm-8,
title={百科翻译:臭氧的性质},
author={苏剑林},
year={2009},
month={Jul},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8}},
}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