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Keras更酷一些!”:层中层与mask
By 苏剑林 | 2019-07-16 | 149694位读者 |这一篇“让Keras更酷一些!”将和读者分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层中层”,顾名思义,是在Keras中自定义层的时候,重用已有的层,这将大大减少自定义层的代码量;另外一部分就是应读者所求,介绍一下序列模型中的mask原理和方法。
层中层 #
在《“让Keras更酷一些!”:精巧的层与花式的回调》一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Keras自定义层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步骤是定义build
和call
两个函数,其中build
负责创建可训练的权重,而call
则定义具体的运算。
拒绝重复劳动 #
经常用到自定义层的读者可能会感觉到,在自定义层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重复劳动,比如我们想要增加一个线性变换,那就要在build
中增加一个kernel
和bias
变量(还要自定义变量的初始化、正则化等),然后在call
里边用K.dot
来执行,有时候还需要考虑维度对齐的问题,步骤比较繁琐。但事实上,一个线性变换其实就是一个不加激活函数的Dense
层罢了,如果在自定义层时能重用已有的层,那显然就可以大大节省代码量了。
事实上,只要你对Python面向对象编程比较熟悉,然后仔细研究Keras的Layer
的源代码,就不难发现重用已有层的方法了。下面将它整理成比较规范的流程,供读者参考调用。
(注意:Keras 2.3.0开始就已经内置了层中层功能,不需要下面的自定义OurLayer
了,直接就用Layer
即可。)
OurLayer #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新的OurLayer
类:
class OurLayer(Layer):
"""定义新的Layer,增加reuse方法,允许在定义Layer时调用现成的层
"""
def reuse(self, layer, *args, **kwargs):
if not layer.built:
if len(args) > 0:
inputs = args[0]
else:
inputs = kwargs['inputs']
if isinstance(inputs, list):
input_shape = [K.int_shape(x) for x in inputs]
else:
input_shape = K.int_shape(inputs)
layer.build(input_shape)
outputs = layer.call(*args, **kwargs)
for w in layer.trainable_weights:
if w not in self._trainable_weights:
self.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
for w in layer.non_trainable_weights:
if w not in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
self._non_trainable_weights.append(w)
for u in layer.updates:
if not hasattr(self, '_updates'):
self._updates = []
if u not in self._updates:
self._updates.append(u)
return outputs
这个OurLayer
类继承了原来的Layer
类,为它增加了reuse
方法,就是通过它我们可以重用已有的层。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定义一个层,运算如下:
$$y = g(f(xW_1 + b_1)W_2 + b_2)$$
这里$f,g$是激活函数,其实就是两个Dense
层的复合,如果按照标准的写法,我们需要在build
那里定义好几个权重,定义权重的时候还需要根据输入来定义shape,还要定义初始化等,步骤很多,但事实上这些在Dense
层不都写好了吗,直接调用就可以了,参考调用代码如下:
class OurDense(OurLayer):
"""原来是继承Layer类,现在继承OurLayer类
"""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dim, output_dim,
hidden_activation='linear',
output_activation='linear', **kwargs):
super(OurDense, self).__init__(**kwargs)
self.hidden_dim = hidden_dim
self.output_dim = output_dim
self.hidden_activation = hidden_activation
self.output_activation = output_activation
def build(self, input_shape):
"""在build方法里边添加需要重用的层,
当然也可以像标准写法一样条件可训练的权重。
"""
super(OurDense, self).build(input_shape)
self.h_dense = Dense(self.hidden_dim,
activation=self.hidden_activation)
self.o_dense = Dense(self.output_dim,
activation=self.output_activation)
def call(self, inputs):
"""直接reuse一下层,等价于o_dense(h_dense(inputs))
"""
h = self.reuse(self.h_dense, inputs)
o = self.reuse(self.o_dense, h)
return o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 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1] + (self.output_dim,)
是不是特别清爽?
Mask #
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处理变长序列时的padding和mask问题。
证明你思考过 #
近来笔者开源的几个模型中大量地用到了mask,不少读者似乎以前从未遇到过这个东西,各种疑问纷至沓来。本来,对一样新东西有所疑问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问题是不经思考的提问就显得很不负责任了。我一直认为,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需要同时去“证明”自己是思考过的,比如如果你要去解释关于mask的问题,我会先请你回答:
mask之前的序列大概是怎样的?mask之后序列的哪些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怎么样?
这三个问题跟mask的原理没有关系,只是要你看懂mask做了什么运算,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讨论为什么要这样运算。如果你连运算本身都看不懂,那只有两条路可选了,一是放弃这个问题的理解,二是好好学几个月Keras咱们再来讨论。
下面假设读者已经看懂了mask的运算,然后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mask的基本原理。
排除padding #
mask是伴随这padding出现的,因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需要一个规整的张量,而文本通常都是不定长的,这样一来就需要裁剪或者填充的方式来使得它们变成定长,按照常规习惯,我们会使用0作为padding符号。
这里用简单的向量来描述padding的原理。假设有一个长度为5的向量:
$$x = [1, 0, 3, 4, 5]$$
经过padding变成长度为8:
$$x = [1, 0, 3, 4, 5, 0, 0, 0]$$
当你将这个长度为8的向量输入到模型中时,模型并不知道你这个向量究竟是“长度为8的向量”还是“长度为5的向量,填充了3个无意义的0”。为了表示出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padding的,我们还需要一个mask向量(矩阵):
$$m = [1, 1, 1, 1, 1, 0, 0, 0]$$
这是一个0/1向量(矩阵),用1表示有意义的部分,用0表示无意义的padding部分。
所谓mask,就是$x$和$m$的运算,来排除padding带来的效应。比如我们要求$x$的均值,本来期望的结果是:
$$\text{avg}(x) = \frac{1 + 0 + 3 + 4 + 5}{5} = 2.6$$
但是由于向量已经经过padding,直接算的话就得到:
$$\frac{1 + 0 + 3 + 4 + 5 + 0 + 0 + 0}{8} = 1.625$$
会带来偏差。更严重的是,对于同一个输入,每次padding的零的数目可能是不固定的,因此同一个样本每次可能得到不同的均值,这是很不合理的。有了mask向量$m$之后,我们可以重写求均值的运算:
$$\text{avg}(x) = \frac{\text{sum}(x\otimes m)}{\text{sum}(m)}$$
这里的$\otimes$是逐位对应相乘的意思。这样一来,分子只对非padding部分求和,分母则是对非padding部分计数,不管你padding多少个零,最终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要求$x$的最大值呢?我们有$\max([1, 0, 3, 4, 5]) = \max([1, 0, 3, 4, 5, 0, 0, 0]) = 5$,似乎不用排除padding效应了?在这个例子中是这样,但还有可能是:
$$x = [-1, -2, -3, -4, -5]$$
经过padding后变成了
$$x = [-1, -2, -3, -4, -5, 0, 0, 0]$$
如果直接对padding后的$x$求$\max$,那么得到的是0,而0不在原来的范围内。这时候解决的方法是:让padding部分足够小,以至于$\max$(几乎)不能取到padding部分,比如
$$\max(x) = \max\left(x - (1 - m) \times 10^{10}\right)$$
正常来说,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的数量级不会很大,所以经过$x - (1 - m) \times 10^{10}$后,padding部分在$-10^{10}$这个数量级中上,可以保证取$\max$的话不会取到padding部分了。
处理softmax的padding也是如此。在Attention或者指针网络时,我们就有可能遇到对变长的向量做softmax,如果直接对padding后的向量做softmax,那么padding部分也会平摊一部分概率,导致实际有意义的部分概率之和都不等于1了。解决办法跟$\max$时一样,让padding部分足够小足够小,使得$e^x$足够接近于0,以至于可以忽略:
$$\text{sofmax}(x) = \text{softmax}\left(x - (1 - m) \times 10^{10}\right)$$
上面几个算子的mask处理算是比较特殊的,其余运算的mask处理(除了双向RNN),基本上只需要输出
$$x\otimes m$$
就行了,也就是让padding部分保持为0。
Keras实现要点 #
Keras自带了mask功能,但是不建议用,因为自带的mask不够清晰灵活,而且也不支持所有的层,强烈建议读者自己实现mask。
近来开源的好几个模型都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mask案例,我相信读者只要认真去阅读源码,一定很容易理解mask的实现方式的,这里简单提一下几个要点。一般来说NLP模型的输入是词ID矩阵,形状为$\text{[batch_size, seq_len]}$,其中我会用0作为padding的ID,而1作为UNK的ID,剩下的就随意了,然后我就用一个Lambda
层生成mask矩阵:
# x是词ID矩阵
mask = Lambda(lambda x: K.cast(K.greater(K.expand_dims(x, 2), 0), 'float32'))(x)
这样生成的mask矩阵大小是$\text{[batch_size, seq_len, 1]}$,然后词ID矩阵经过Embedding
层后的大小为$\text{[batch_size, seq_len, word_size]}$,这样一来就可以用mask矩阵对输出结果就行处理了。这种写法只是我的习惯,并非就是唯一的标准。
结合:双向RNN #
刚才我们的讨论排除了双向RNN,这是因为RNN是递归模型,没办法简单地mask(主要是逆向RNN这部分)。所谓双向RNN,就是正反各做一次RNN然后拼接或者相加之类的。假如我们要对$[1, 0, 3, 4, 5, 0, 0, 0]$做逆向RNN运算时,最后输出的结果都会包含padding部分的0(因为padding部分在一开始就参与了运算)。因此事后是没法排除的,只有在事前排除。
排除的方案是:要做逆向RNN,先将$[1, 0, 3, 4, 5, 0, 0, 0]$反转为$[5, 4, 3, 0, 1, 0, 0, 0]$,然后做一个正向RNN,然后再把结果反转回去,要注意反转的时候只反转非padding部分(这样才能保证递归运算时padding部分始终不参与,并且保证跟正向RNN的结果对齐),这个tensorflow提供了现成的函数tf.reverse_sequence()
。
遗憾的是,Keras自带的Bidirectional
并没有这个功能,所以我重写了它,供读者参考:
class OurBidirectional(OurLayer):
"""自己封装双向RNN,允许传入mask,保证对齐
"""
def __init__(self, layer, **args):
super(OurBidirectional, self).__init__(**args)
self.forward_layer = layer.__class__.from_config(layer.get_config())
self.backward_layer = layer.__class__.from_config(layer.get_config())
self.forward_layer.name = 'forward_' + self.forward_layer.name
self.backward_layer.name = 'backward_' + self.backward_layer.name
def reverse_sequence(self, x, mask):
"""这里的mask.shape是[batch_size, seq_len, 1]
"""
seq_len = K.round(K.sum(mask, 1)[:, 0])
seq_len = K.cast(seq_len, 'int32')
return tf.reverse_sequence(x, seq_len, seq_dim=1)
def call(self, inputs):
x, mask = inputs
x_forward = self.reuse(self.forward_layer, x)
x_backward = self.reverse_sequence(x, mask)
x_backward = self.reuse(self.backward_layer, x_backward)
x_backward = self.reverse_sequence(x_backward, mask)
x = K.concatenate([x_forward, x_backward], -1)
if K.ndim(x) == 3:
return x * mask
else:
return x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 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0][:-1] + (self.forward_layer.units * 2,)
使用方法跟自带的Bidirectional
基本一样的,只不过要多传入mask矩阵,比如:
x = OurBidirectional(LSTM(128))([x, x_mask])
小结 #
Keras是一个极其友好、极其灵活的高层深度学习API封装,千万不要听信网上流传的“Keras对新手很友好,但是欠缺灵活性”的谣言~Keras对新手很友好,对老手更友好,对需要频繁自定义模块的用户更更友好。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6810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l. 16, 2019). 《“让Keras更酷一些!”:层中层与mask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6810
@online{kexuefm-6810,
title={“让Keras更酷一些!”:层中层与mask},
author={苏剑林},
year={2019},
month={Jul},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6810}},
}
November 18th, 2019
我想请教下,如果双向rnn 实现用concat 的方式 不按楼主的实现方式是不是影响不是很大,楼主有尝尝过嘛?
按道理是有影响的,至于大不大还真没法评估,但是keras自带的写法已经被广泛使用过了,并没出现大问题,估计影响不大。不过之前也有群友反馈说用了我这个对齐版本会有轻微提升。
对,我感觉要是做了mask 然后concat的时候不对应,应该是会有不少影响的,但是我看了下keras Bidirectional的实现 然后尝试了下 ,他们的实现是对的
“对的”是什么意思?自带的实现是没有对齐的。
我看是对齐了的,我看是先做了 go_backwards, rnn 里面设置了go_backwards 后就会将mask 分开reverse ,然后再拼一起reverse 就对齐了,https://github.com/keras-team/keras/blob/master/keras/layers/wrappers.py#L335 可能咱来看的版本不一样
不知道你在哪里可以看到对齐,还是你根本不明白对齐是什么意思?
下面链接中的rnn函数,纯粹是用input_t.reverse()来翻转序列。假如原始是[1,2,3,0,0],反转之后变成了[0,0,3,2,1],那么lstm就是从0开始而不是从3开始了。
https://github.com/tensorflow/tensorflow/blob/master/tensorflow/python/keras/backend.py
话说根据https://github.com/keras-team/keras/blob/master/keras/layers/wrappers.py的544行的
if self.return_sequences:
y_rev = K.reverse(y_rev, 1)
if self.merge_mode == 'concat':
output = K.concatenate([y, y_rev])
最后输出时把反向的LSTM的输出又reverse了一遍,所以最终二者应该是对齐的
December 12th, 2019
@yyb|comment-12603
看来这位读者也是没有明白对齐的含义了。没有对齐并不是说它没有reverse再reverse,没有对齐指的是它把padding部分也加入了reverse范围。
请认真思考前面给出的例子:假如原始是[1,2,3,0,0],反转之后变成了[0,0,3,2,1],那么rnn就是从0开始而不是从3开始了。也就是说,padding的0是没有含义的,我需要一个1-->2-->3的正向rnn以及一个3-->2-->1的反向rnn,但现在它给了我一个0-->0-->3-->2-->1的反向rnn给我,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反向之后变成[3, 2, 1, 0, 0],而不是[0, 0, 3, 2, 1]。
谢谢大神!明白了。rnn开始传入的信息是随机的,我觉得可能只要最后mask部分没有进行学习,00321和32100影响应该是不大的吧。。
大不大谁知道呢?而且我可能不止pad了两个0,我可能pad了100个0呢?总要把干扰切切实实地排除掉,不能寄望于“应该不大”。
是的,另外更大的意义是把cudnnLSTM加入mask支持了。我想借个楼问一下,我用keras训练的时候,经常是在前一个eporch结束用validation数据测试后,下一个eporch开始准确率就迅速提高了,如果没有过拟合还没有问题,但是有时会出现过拟合,不知道为什么保存的模型的准确率是迅速下降后的,cross验证的时候就很麻烦,不知道怎么处理
April 30th, 2020
(注意:Keras 2.3.0开始就已经内置了层中层功能,不需要下面的自定义OurLayer了,直接就用Layer即可。)
调用self.reuse对应的方法是?a
keras 2.3.x不需要reuse,直接使用层中层即可。
April 30th, 2020
苏神2.3层中层可以这样吗?
class OurDense(tf.keras.layers.Layer):
"""原来是继承Layer类,现在继承OurLayer类
"""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dim, output_dim,
hidden_activation='linear',
output_activation='linear', **kwargs):
super(OurDense, self).__init__(**kwargs)
self.hidden_dim = hidden_dim
self.output_dim = output_dim
self.hidden_activation = hidden_activation
self.output_activation = output_activation
def build(self, input_shape):
"""在build方法里边添加需要重用的层,
当然也可以像标准写法一样条件可训练的权重。
"""
super(OurDense, self).build(input_shape)
self.h_dense = tf.keras.layers.Dense(self.hidden_dim,
activation=self.hidden_activation)
self.o_dense = tf.keras.layers.Dense(self.output_dim,
activation=self.output_activation)
# def call(self, inputs, **kwargs):
# """直接reuse一下层,等价于o_dense(h_dense(inputs))
# :param **kwargs:
# """
# h = self.reuse(self.h_dense, inputs)
# o = self.reuse(self.o_dense, h)
# return o
def compute_output_shape(self, input_shape):
return input_shape[:-1] + (self.output_dim,)
build了还要call呀
def call(self, inputs):
return self.h_dense(inputs)
类似这样。
THANKS
July 6th, 2020
就RNN例子来说,keras里面输入的时候不指定input_length,Embedding层使用mask_zero=True,也能达到动态变长输入的效果.
March 15th, 2022
苏神您好,假如我做token级的序列标注任务,模型结构为:bert+linear,那请问[cls]和[spe]需要mask么?
我的理解是同样需要mask
loss那里mask掉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