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Dec

端到端的腾讯验证码识别(46%正确率)

最新结果请参考:http://kexue.fm/archives/4503/

前段时间有幸得到了一个网友提供的一批带标签的腾讯验证码样本(验证码样板:http://captcha.qq.com/getimage),于是抽了点时间,测试了一下验证码识别的模型。

腾讯验证码

腾讯验证码

样本

这批验证码比较简单,4位的英文字母,有大小写,但输入的时候不区分大小写,图案有一定的混淆,传统的基于分割的方案估计比较难办。端到端的方案是,直接将验证码输入,做几个卷积层,然后连接几个分类器(26分类),然后就直接输出四个字母标签了。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样本就能做了,而且这个框架是通用的,可以用到区分大小写的情形(52分类),也可以用到英文数字混合的情形(再加10个类别而已)。

点击阅读全文...

15 Jan

SVD分解(一):自编码器与人工智能

咋看上去,SVD分解是比较传统的数据挖掘手段,自编码器是深度学习中一个比较“先进”的概念,应该没啥交集才对。而本文则要说,如果不考虑激活函数,那么两者将是等价的。进一步的思考就可以发现,不管是SVD还是自编码器,我们降维,并不是纯粹地为了减少储存量或者减少计算量,而是“智能”的初步体现

等价性

假设有一个$m$行$n$列的庞大矩阵$M_{m\times n}$,这可能使得计算甚至存储上都成问题,于是考虑一个分解,希望找到矩阵$A_{m\times k}$和$B_{k\times n}$,使得
$$M_{m\times n}=A_{m\times k}\times B_{k\times n}$$
这里的乘法是矩阵乘法。如图

SVD

SVD

点击阅读全文...

26 Jan

SVD分解(二):为什么SVD意味着聚类?

提前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2017行好运~

这篇文章主要想回答两个“为什么”的问题:1、为啥我就对SVD感兴趣了?;2、为啥我说SVD是一个聚类过程?回答的内容纯粹个人思辨结果,暂无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研究SVD?

从2015年接触深度学习到现在,已经研究了快两年的深度学习了,现在深度学习、数据科学等概念也遍地开花。为什么在深度学习火起来的时候,我反而要回去研究“古老”的SVD分解呢?我觉得,SVD作为一个矩阵分解算法,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广泛的应用,它背后还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即它的可解释性。在深度学习流行的今天,不少人还是觉得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就是一个有效的“黑箱”模型。但是,仅用“黑箱”二字来解释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前面已经说过,SVD分解本质上与不带激活函数的三层自编码机等价,理解SVD分解,能够为神经网络模型寻求一个合理的概率解释。

点击阅读全文...

23 Feb

SVD分解(三):连Word2Vec都只不过是个SVD?

这篇文章要带来一个“重磅”消息,如标题所示,居然连大名鼎鼎的深度学习词向量工具Word2Vec都只不过是个SVD!

当然,Word2Vec的超级忠实粉丝们,你们也不用太激动,这里只是说模型结构上是等价的,并非完全等价,Word2Vec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只不过,经过我这样解释之后,估计很多问题就可以类似想通了。

词向量=one hot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去年的一篇文章《词向量与Embedding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所谓Embedding层,就是一个one hot的全连接层罢了(再次强调,这里说的完全等价,而不是“相当于”),而词向量,就是这个全连接层的参数;至于Word2Vec,就通过大大简化的语言模型来训练Embedding层,从而得到词向量(它的优化技巧有很多,但模型结构就只是这么简单);词向量能够减少过拟合风险,是因为用Word2Vec之类的工具、通过大规模语料来无监督地预训练了这个Embedding层,而跟one hot还是Embedding还是词向量本身没啥关系。

有了这个观点后,马上可以解释我们以前的一个做法为什么可行了。在做情感分类问题时,如果有了词向量,想要得到句向量,最简单的一个方案就是直接对句子中的词语的词向量求和或者求平均,这约能达到85%的准确率。事实上这也是facebook出品的文本分类工具FastText的做法了(FastText还多引入了ngram特征,来缓解词序问题,但总的来说,依旧是把特征向量求平均来得到句向量)。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上去毫不直观的、简单粗暴的方案也能达到这么不错的准确率?

点击阅读全文...

14 Mar

泰迪杯赛前培训之数据挖掘与建模“慢谈”

泰迪杯赛前培训

泰迪杯赛前培训

应广州泰迪科技公司之邀,给泰迪杯数据挖掘竞赛录制了赛前培训视频,内容基本上是各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及入门用法,以一种比较独特的思路,将朴素贝叶斯、HMM、逻辑回归、组合模型、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等串了起来。视频讲解难度为入门级,当然,真的要融合贯通所有内容,恐怕要骨灰级。

不管怎么样,简单分享一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建议甚至批评。

PPT下载:泰迪杯赛前培训ppt.zip

视频地址:http://moodle.tipdm.com/course/view.php?id=18

30 Mar

文本情感分类(四):更好的损失函数

文本情感分类其实就是一个二分类问题,事实上,对于分类模型,都会存在这样一个毛病:优化目标跟考核指标不一致。通常来说,对于分类(包括多分类),我们都会采用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它的来源就是最大似然估计(参考《梯度下降和EM算法:系出同源,一脉相承》)。但是,我们最后的评估目标,并非要看交叉熵有多小,而是看模型的准确率。一般来说,交叉熵很小,准确率也会很高,但这个关系并非必然的。

要平均,不一定要拔尖

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是:一个数学老师,在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平均分,但期末考核的指标却是及格率(60分及格)。假如平均分是100分(也就意味着所有同学都考到了100分),那么自然及格率是100%,这是最理想的。但现实不一定这么美好,平均分越高,只要平均分还没有达到100,那么及格率却不一定越高,比如两个人分别考40和90,那么平均分就是65,及格率只有50%;如果两个人的成绩都是60,平均分就是60,及格率却有100%。这也就是说,平均分可以作为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直接跟考核目标挂钩。

那么,为了提升最后的考核目标,这个老师应该怎么做呢?很显然,首先看看所有学生中,哪些同学已经及格了,及格的同学先不管他们,而针对不及格的同学进行补课加强,这样一来,原则上来说有很多不及格的同学都能考上60分了,也有可能一些本来及格的同学考不够60分了,但这个过程可以迭代,最终使得大家都在60分以上,当然,最终的平均分不一定很高,但没办法,谁叫考核目标是及格率呢?

点击阅读全文...

23 Mar

梯度下降和EM算法:系出同源,一脉相承

PS:本文就是梳理了梯度下降与EM算法的关系,通过同一种思路,推导了普通的梯度下降法、pLSA中的EM算法、K-Means中的EM算法,以此表明它们基本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方面,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罢了。

在机器学习中,通常都会将我们所要求解的问题表示为一个带有未知参数的损失函数(Loss),如平均平方误差(MSE),然后想办法求解这个函数的最小值,来得到最佳的参数值,从而完成建模。因将函数乘以-1后,最大值也就变成了最小值,因此一律归为最小值来说。如何求函数的最小值,在机器学习领域里,一般会流传两个大的方向:1、梯度下降;2、EM算法,也就是最大期望算法,一般用于复杂的最大似然问题的求解。

在通常的教程中,会将这两个方法描述得迥然不同,就像两大体系在分庭抗礼那样,而EM算法更是被描述得玄乎其玄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两个方法,都是同一个思路的不同例子而已,所谓“本是同根生”,它们就是一脉相承的东西。

让我们,先从远古的牛顿法谈起。

牛顿迭代法

给定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f(x)$,希望求它的最小值,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做,假定它足够光滑,那么它的最小值也就是它的极小值点,满足$f'(x_0)=0$,然后可以转化为求方程$f'(x)=0$的根了。非线性方程的根我们有个牛顿法,所以
\begin{equation}x_{n+1} = x_{n} - \frac{f'(x_n)}{f''(x_n)}\end{equation}

点击阅读全文...

7 Apr

【不可思议的Word2Vec】 3.提取关键词

本文主要是给出了关键词的一种新的定义,并且基于Word2Vec给出了一个实现方案。这种关键词的定义是自然的、合理的,Word2Vec只是一个简化版的实现方案,可以基于同样的定义,换用其他的模型来实现。

说到提取关键词,一般会想到TF-IDF和TextRank,大家是否想过,Word2Vec还可以用来提取关键词?而且,用Word2Vec提取关键词,已经初步含有了语义上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了,而且还是无监督的!

什么是关键词?

诚然,TF-IDF和TextRank是两种提取关键词的很经典的算法,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是,如果从来没看过这两个算法的读者,会感觉简直是异想天开的结果,估计很难能够从零把它们构造出来。也就是说,这两种算法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并不容易想到。试想一下,没有学过信息相关理论的同学,估计怎么也难以理解为什么IDF要取一个对数?为什么不是其他函数?又有多少读者会破天荒地想到,用PageRank的思路,去判断一个词的重要性?

说到底,问题就在于:提取关键词和文本摘要,看上去都是一个很自然的任务,有谁真正思考过,关键词的定义是什么?这里不是要你去查汉语词典,获得一大堆文字的定义,而是问你数学上的定义。关键词在数学上的合理定义应该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获取关键词的目的是什么?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