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度公式“n > 8.33 log N”的可用性分析
By 苏剑林 | 2021-09-27 | 43265位读者 | 引用在之前的文章《最小熵原理(六):词向量的维度应该怎么选择?》中,我们基于最小熵思想推导出了一个词向量维度公式“$n > 8.33\log N$”,然后在《让人惊叹的Johnson-Lindenstrauss引理:应用篇》中我们进一步指出,该结果与JL引理所给出的$\mathcal{O}(\log N)$是吻合的。
既然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那么自然就有读者发问了:实验结果如何呢?8.33这个系数是最优的吗?本文就对此问题的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汇总。
词向量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当$N$为10万时,$8.33\log N\approx 96$,当$N$为500万时,$8.33\log N\approx 128$。这说明,至少在数量级上,该公式给出的结果是很符合我们实际所用维度的,因为在词向量时代,我们自行训练的词向量维度也就是100维左右。可能有读者会质疑,目前开源的词向量多数是300维的,像BERT的Embedding层都达到了768维,这不是明显偏离了你的结果了?
我们可以无损放大一个Transformer模型吗(一)
By 苏剑林 | 2021-06-02 | 62977位读者 | 引用看了标题,可能读者会有疑惑,大家不都想着将大模型缩小吗?怎么你想着将小模型放大了?其实背景是这样的:通常来说更大的模型加更多的数据确实能起得更好的效果,然而算力有限的情况下,从零预训练一个大的模型时间成本太大了,如果还要调试几次参数,那么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
这时候“穷人思维”就冒出来了(土豪可以无视):能否先训练一个同样层数的小模型,然后放大后继续训练?这样一来,预训练后的小模型权重经过放大后,就是大模型一个起点很高的初始化权重,那么大模型阶段的训练步数就可以减少了,从而缩短整体的训练时间。
那么,小模型可以无损地放大为一个大模型吗?本文就来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
含义
有的读者可能想到:这肯定可以呀,大模型的拟合能力肯定大于小模型呀。的确,从拟合能力角度来看,这件事肯定是可以办到的,但这还不是本文关心的“无损放大”的全部。
UniVAE:基于Transformer的单模型、多尺度的VAE模型
By 苏剑林 | 2021-06-29 | 78799位读者 | 引用bert4keras在手,baseline我有:CLUE基准代码
By 苏剑林 | 2021-10-31 | 83406位读者 | 引用CLUE(Chinese GLUE)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评价基准,目前也已经得到了较多团队的认可。CLUE官方Github提供了tensorflow和pytorch的baseline,但并不易读,而且也不方便调试。事实上,不管是tensorflow还是pytorch,不管是CLUE还是GLUE,笔者认为能找到的baseline代码,都很难称得上人性化,试图去理解它们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所以,笔者决定基于bert4keras实现一套CLUE的baseline。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基本上复现了官方宣称的基准成绩,并且有些任务还更优。最重要的是,所有代码尽量保持了清晰易读的特点,真·“Deep Learning for Humans”。
代码简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代码中各个任务baseline的构建思路。在阅读文章和代码之前,请读者自行先观察一下每个任务的数据格式,这里不对任务数据进行详细介绍。
用开源的人工标注数据来增强RoFormer-Sim
By 苏剑林 | 2021-07-19 | 150105位读者 | 引用大家知道,从SimBERT到SimBERTv2(RoFormer-Sim),我们算是为中文文本相似度任务建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基准模型。然而,SimBERT和RoFormer-Sim本质上都只是“弱监督”模型,跟“无监督”类似,我们不能指望纯弱监督的模型能达到完美符合人的认知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RoFormer-Sim的效果,我们尝试了使用开源的一些标注数据来辅助训练。本文就来介绍我们的探索过程。
有的读者可能想:有监督有啥好讲的?不就是直接训练么?说是这么说,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显然易得”,还是有些“雷区”的,所以本文也算是一份简单的“扫雷指南”吧。
前情回顾
笔者发现,自从SimBERT发布后,读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是:
为什么“我喜欢北京”跟“我不喜欢北京”相似度这么高?它们不是意思相反吗?
概率视角下的线性模型:逻辑回归有解析解吗?
By 苏剑林 | 2021-07-22 | 83506位读者 | 引用我们知道,线性回归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它存在解析解,而它的变体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却没有解析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逻辑回归虽然也叫“回归”,但它实际上是用于分类问题的,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分类比回归更加常见。准确来说,我们说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说的是“最大似然估计下逻辑回归没有解析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不用最大似然估计,是否能找到一个可用的解析解呢?
本文将会从非最大似然的角度,推导逻辑回归的一个解析解,简单的实验表明它效果不逊色于梯度下降求出来的最大似然解。此外,这个解析解还易于推广到单层Softmax多分类模型。
从三角不等式到Margin Softmax
By 苏剑林 | 2021-09-01 | 35946位读者 | 引用在《基于GRU和AM-Softmax的句子相似度模型》中我们介绍了AM-Softmax,它是一种带margin的softmax,通常用于用分类做检索的场景。当时通过图示的方式简单说了一下引入margin是因为“分类与排序的不等价性”,但没有比较定量地解释这种不等价性的来源。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重提这个话题,从距离的三角不等式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margin的必要性。
三角不等式
平时,我们说的距离一般指比较直观的“欧氏距离”,但在数学上距离,距离又叫“度量”,它有公理化的定义,是指定义在某个集合上的二元函数$d(x,y)$,满足:
线性Transformer应该不是你要等的那个模型
By 苏剑林 | 2021-08-09 | 110067位读者 | 引用在本博客中,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线性Attention的相关内容。介绍线性Attention的逻辑大体上都是:标准Attention具有$\mathcal{O}(n^2)$的平方复杂度,是其主要的“硬伤”之一,于是我们$\mathcal{O}(n)$复杂度的改进模型,也就是线性Attention。有些读者看到线性Attention的介绍后,就一直很期待我们发布基于线性Attention的预训练模型,以缓解他们被BERT的算力消耗所折腾的“死去活来”之苦。
然而,本文要说的是:抱有这种念头的读者可能要失望了,标准Attention到线性Attention的转换应该远远达不到你的预期,而BERT那么慢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标准Attention的平方复杂度。
BERT之反思
按照直观理解,平方复杂度换成线性复杂度不应该要“突飞猛进”才对嘛?怎么反而“远远达不到预期”?出现这个疑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仔细评估一下常规的Transformer模型(如BERT)的整体计算量。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