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Transformer的初始化、参数化与标准化
By 苏剑林 | 2021-08-17 | 189813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在训练一个新的Transformer模型的时候,发现怎么训都不收敛了。经过一番debug,发现是在做Self Attention的时候$\boldsymbol{Q}\boldsymbol{K}^{\top}$之后忘记除以$\sqrt{d}$了,于是重新温习了一下为什么除以$\sqrt{d}$如此重要的原因。当然,Google的T5确实是没有除以$\sqrt{d}$的,但它依然能够正常收敛,那是因为它在初始化策略上做了些调整,所以这个事情还跟初始化有关。
藉着这个机会,本文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模型的初始化、参数化和标准化等内容,相关讨论将主要以Transformer为心中展开。
采样分布
初始化自然是随机采样的的,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常用的采样分布。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指定均值和方差的随机分布中进行采样来初始化。其中常用的随机分布有三个:正态分布(Normal)、均匀分布(Uniform)和截尾正态分布(Truncated Normal)。
输入梯度惩罚与参数梯度惩罚的一个不等式
By 苏剑林 | 2021-12-11 | 24228位读者 | 引用在本博客中,已经多次讨论过梯度惩罚相关内容了。从形式上来看,梯度惩罚项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输入的梯度惩罚$\Vert\nabla_{\boldsymbol{x}} f(\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Vert^2$,在《对抗训练浅谈:意义、方法和思考(附Keras实现)》、《泛化性乱弹:从随机噪声、梯度惩罚到虚拟对抗训练》等文章中我们讨论过,另一种则是关于参数的梯度惩罚$\Vert\nabla_{\boldsymbol{\theta}} f(\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Vert^2$,在《从动力学角度看优化算法(五):为什么学习率不宜过小?》、《我们真的需要把训练集的损失降低到零吗?》等文章我们讨论过。
在相关文章中,两种梯度惩罚都声称有着提高模型泛化性能的能力,那么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呢?笔者从Google最近的一篇论文《The Geometric Occam's Razor Implicit in Deep Learning》学习到了两者的一个不等式,算是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感觉以后可能用得上,在此做个笔记。
最终结果
假设有一个$l$层的MLP模型,记为
\begin{equation}\boldsymbol{h}^{(t+1)} = g^{(t)}(\boldsymbol{W}^{(t)}\boldsymbol{h}^{(t)}+\boldsymbol{b}^{(t)})\end{equation}
其中$g^{(t)}$是当前层的激活函数,$t\in\{1,2,\cdots,l\}$,并记$\boldsymbol{h}^{(1)}$为$\boldsymbol{x}$,即模型的原始输入,为了方便后面的推导,我们记$\boldsymbol{z}^{(t+1)}=\boldsymbol{W}^{(t)}\boldsymbol{h}^{(t)}+\boldsymbol{b}^{(t)}$;参数全体为$\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W}^{(1)},\boldsymbol{b}^{(1)},\boldsymbol{W}^{(2)},\boldsymbol{b}^{(2)},\cdots,\boldsymbol{W}^{(l)},\boldsymbol{b}^{(l)}\}$。设$f$是$\boldsymbol{h}^{(l+1)}$的任意标量函数,那么成立不等式
\begin{equation}\Vert\nabla_{\boldsymbol{x}} f\Vert^2\left(\frac{1 + \Vert \boldsymbol{h}^{(1)}\Vert^2}{\Vert\boldsymbol{W}^{(1)}\Vert^2 \Vert\nabla_{\boldsymbol{x}}\boldsymbol{h}^{(1)}\Vert^2}+\cdots+\frac{1 + \Vert \boldsymbol{h}^{(l)}\Vert^2}{\Vert\boldsymbol{W}^{(l)}\Vert^2 \Vert\nabla_{\boldsymbol{x}}\boldsymbol{h}^{(l)}\Vert^2}\right)\leq \Vert\nabla_{\boldsymbol{\theta}} f\Vert^2\label{eq:f}\end{equation}
CoSENT(二):特征式匹配与交互式匹配有多大差距?
By 苏剑林 | 2022-01-12 | 97054位读者 | 引用一般来说,文本匹配有交互式(Interaction-based)和特征式(Representation-based)两种实现方案,其中交互式是指将两个文本拼接在一起当成单文本进行分类,而特征式则是指两个句子分别由编码器编码为句向量后再做简单的融合处理(算cos值或者接一个浅层网络)。通常的结论是,交互式由于使得两个文本能够进行充分的比较,所以它准确性通常较好,但明显的缺点是在检索场景的效率较差;而特征式则可以提前计算并缓存好句向量,所以它有着较高的效率,但由于句子间的交互程度较浅,所以通常效果不如交互式。
上一篇文章笔者介绍了CoSENT,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特征式方案,并且相比以往的特征式方案效果有所提高。于是笔者的好胜心就上来了:CoSENT能比得过交互式吗?特征式相比交互式的差距有多远呢?本文就来做个比较。
自动阈值
在文章《CoSENT(一):比Sentence-BERT更有效的句向量方案》中,我们评测CoSENT所用的指标是Spearman系数,它是一个只依赖于预测结果相对顺序的指标,不依赖于阈值,比较适合检索场景的评测。但如果评测指标是accuracy或者F1这些分类指标,则必须确定一个阈值,将预测结果大于这个数的预测结果视为正、小于则为负,然后才能计算指标。在二分类的场景,我们用二分法就可以有效地确定这个阈值。
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By 苏剑林 | 2022-04-07 | 83874位读者 | 引用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当前NLP主流的预训练模式都是在一个固定长度(比如512)上进行,然后直接将预训练好的模型用于不同长度的任务中。大家似乎也没有对这种模式有过怀疑,仿佛模型可以自动泛化到不同长度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能力。
当然,笔者此前同样也没有过类似的质疑,直到前几天笔者做了Base版的GAU实验后才发现GAU的长度泛化能力并不如想象中好。经过进一步分析后,笔者才明白原来这种长度泛化的能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模型回顾
在《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门控注意力单元GAU”,它是一种融合了GLU和Attention的新设计。
除了效果,GAU在设计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显示了单头注意力未必就逊色于多头注意力,这奠定了它“快”、“省”的地位;二是它是显示了注意力未必需要Softmax归一化,可以换成简单的$\text{relu}^2$除以序列长度:
\begin{equation}\boldsymbol{A}=\frac{1}{n}\text{relu}^2\left(\frac{\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sqrt{s}}\right)=\frac{1}{ns}\text{relu}^2\left(\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right)\end{equation}
相对位置编码Transformer的一个理论缺陷与对策
By 苏剑林 | 2022-06-07 | 100464位读者 | 引用位置编码是Transformer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的Transformer位置编码》中我们就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位置编码设计。大体上,我们将Transformer的位置编码分为“绝对位置编码”和“相对位置编码”两类,其中“相对位置编码”在众多NLP/CV的实验表现相对来说更加好些。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相对位置编码几乎都是在Softmax之前的Attention矩阵上进行操作的,这种施加方式实际上都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缺陷,使得Transformer无法成为“万能拟合器”。本文就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简单探针
顾名思义,位置编码就是用来给模型补充上位置信息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有没有足够的识别位置的能力呢?笔者之前曾构思过一个简单的探针实验:
对于一个有识别位置能力的模型,应该有能力准确实现如下映射 \begin{equation}\begin{array}{lc} \text{输入:} & [0, 0, \cdots, 0, 0] \\ & \downarrow\\ \text{输出:} & [1, 2, \cdots, n-1, n] \end{array}\end{equation}
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
By 苏剑林 | 2023-01-12 | 100607位读者 | 引用对于Transformer模型来说,其长度的外推性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良好性质,它是指我们在短序列上训练的模型,能否不用微调地用到长序列上并依然保持不错的效果。之所以追求长度外推性,一方面是理论的完备性,觉得这是一个理想模型应当具备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训练的实用性,允许我们以较低成本(在较短序列上)训练出一个长序列可用的模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加强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关键思路,并由此给出一个“超强基线”方案,然后我们带着这个“超强基线”来分析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
思维误区
第一篇明确研究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工作应该是ALIBI,出自2021年中期,距今也不算太久。为什么这么晚(相比Transformer首次发表的2017年)才有人专门做这个课题呢?估计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想当然地认为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是位置编码的问题,找到更好的位置编码就行了。
Google新搜出的优化器Lion:效率与效果兼得的“训练狮”
By 苏剑林 | 2023-02-16 | 55974位读者 | 引用昨天在Arixv上发现了Google新发的一篇论文《Symbolic Discovery of Optimization Algorithms》,主要是讲自动搜索优化器的,咋看上去没啥意思,因为类似的工作也有不少,大多数结果都索然无味。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别有洞天,原来作者们通过数千TPU小时的算力搜索并结合人工干预,得到了一个速度更快、显存更省的优化器Lion(EvoLved Sign Momentum,不得不吐槽这名字起得真勉强),并在图像分类、图文匹配、扩散模型、语言模型预训练和微调等诸多任务上做了充分的实验,多数任务都显示Lion比目前主流的AdamW等优化器有着更好的效果。
更省显存还更好效果,真可谓是鱼与熊掌都兼得了,什么样的优化器能有这么强悍的性能?本文一起来欣赏一下论文的成果。
先说结果
本文主要关心搜索出来的优化器本身,所以关于搜索过程的细节就不讨论了,对此有兴趣读者自行看原论文就好。Lion优化器的更新过程为
\begin{equation}\text{Lion}:=\left\{\begin{aligned}
&\boldsymbol{u}_t = \text{sign}\big(\beta_1 \boldsymbol{m}_{t-1} + \left(1 - \beta_1\right) \boldsymbol{g}_t\big) \\
&\boldsymbol{\theta}_t = \boldsymbol{\theta}_{t-1} - \eta_t (\boldsymbol{u}_t \color{skyblue}{ + \lambda_t \boldsymbol{\theta}_{t-1}}) \\
&\boldsymbol{m}_t = \beta_2 \boldsymbol{m}_{t-1} + \left(1 - \beta_2\right) \boldsymbol{g}_t
\end{aligned}\right.\end{equation}
缓存与效果的极限拉扯:从MHA、MQA、GQA到MLA
By 苏剑林 | 2024-05-13 | 139774位读者 | 引用前几天,幻方发布的DeepSeek-V2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首先,最让人哗然的是1块钱100万token的价格,普遍比现有的各种竞品API便宜了两个数量级,以至于有人调侃“这个价格哪怕它输出乱码,我也会认为这个乱码是一种艺术”;其次,从模型的技术报告看,如此便宜的价格背后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它新提出的MLA(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这是对GQA的改进,据说能比GQA更省更好,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从MHA、MQA、GQA到MLA的演变历程,并着重介绍一下MLA的设计思路。
MHA
MHA(Multi-Head Attention),也就是多头注意力,是开山之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所提出的一种Attention形式,可以说它是当前主流LLM的基础工作。在数学上,多头注意力MHA等价于多个独立的单头注意力的拼接,假设输入的(行)向量序列为$\boldsymbol{x}_1,\boldsymbol{x}_2,\cdots,\boldsymbol{x}_l$,其中$\boldsymbol{x}_i\in\mathbb{R}^d$,那么MHA可以形式地记为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