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升级之路:8、长度外推性与位置鲁棒性
By 苏剑林 | 2023-01-31 | 45679位读者 | 引用上一篇文章《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我们讨论了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得出的结论是长度外推性是一个训练和预测的不一致问题,而解决这个不一致的主要思路是将注意力局部化,很多外推性好的改进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注意力的变体。诚然,目前语言模型的诸多指标看来局部注意力的思路确实能解决长度外推问题,但这种“强行截断”的做法也许会不符合某些读者的审美,因为人工雕琢痕迹太强,缺乏了自然感,同时也让人质疑它们在非语言模型任务上的有效性。
本文我们从模型对位置编码的鲁棒性角度来重新审视长度外推性这个问题,此思路可以在基本不对注意力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改进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效果,并且还适用多种位置编码,总体来说方法更为优雅自然,而且还适用于非语言模型任务。
Transformer升级之路:7、长度外推性与局部注意力
By 苏剑林 | 2023-01-12 | 90397位读者 | 引用对于Transformer模型来说,其长度的外推性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良好性质,它是指我们在短序列上训练的模型,能否不用微调地用到长序列上并依然保持不错的效果。之所以追求长度外推性,一方面是理论的完备性,觉得这是一个理想模型应当具备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训练的实用性,允许我们以较低成本(在较短序列上)训练出一个长序列可用的模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加强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关键思路,并由此给出一个“超强基线”方案,然后我们带着这个“超强基线”来分析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
思维误区
第一篇明确研究Transformer长度外推性的工作应该是ALIBI,出自2021年中期,距今也不算太久。为什么这么晚(相比Transformer首次发表的2017年)才有人专门做这个课题呢?估计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想当然地认为Transformer的长度外推性是位置编码的问题,找到更好的位置编码就行了。
Ladder Side-Tuning:预训练模型的“过墙梯”
By 苏剑林 | 2022-06-20 | 69612位读者 | 引用如果说大型的预训练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张良计”,那么对应的“过墙梯”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高效地微调这些大模型到特定任务上的各种技巧。除了直接微调全部参数外,还有像Adapter、P-Tuning等很多参数高效的微调技巧,它们能够通过只微调很少的参数来达到接近全量参数微调的效果。然而,这些技巧通常只是“参数高效”而并非“训练高效”,因为它们依旧需要在整个模型中反向传播来获得少部分可训练参数的梯度,说白了,就是可训练的参数确实是少了很多,但是训练速度并没有明显提升。
最近的一篇论文《LST: Ladder Side-Tuning for Parameter and Memory Efficient Transfer Learning》则提出了一个新的名为“Ladder Side-Tuning(LST)”的训练技巧,它号称同时达到了参数高效和训练高效。是否真有这么理想的“过墙梯”?本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相对位置编码Transformer的一个理论缺陷与对策
By 苏剑林 | 2022-06-07 | 94501位读者 | 引用位置编码是Transformer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的Transformer位置编码》中我们就总结了一些常见的位置编码设计。大体上,我们将Transformer的位置编码分为“绝对位置编码”和“相对位置编码”两类,其中“相对位置编码”在众多NLP/CV的实验表现相对来说更加好些。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相对位置编码几乎都是在Softmax之前的Attention矩阵上进行操作的,这种施加方式实际上都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缺陷,使得Transformer无法成为“万能拟合器”。本文就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简单探针
顾名思义,位置编码就是用来给模型补充上位置信息的。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模型有没有足够的识别位置的能力呢?笔者之前曾构思过一个简单的探针实验:
对于一个有识别位置能力的模型,应该有能力准确实现如下映射 \begin{equation}\begin{array}{lc} \text{输入:} & [0, 0, \cdots, 0, 0] \\ & \downarrow\\ \text{输出:} & [1, 2, \cdots, n-1, n] \end{array}\end{equation}
当BERT-whitening引入超参数:总有一款适合你
By 苏剑林 | 2022-05-18 | 39613位读者 | 引用在《你可能不需要BERT-flow:一个线性变换媲美BERT-flow》中,笔者提出了BERT-whitening,验证了一个线性变换就能媲美当时的SOTA方法BERT-flow。此外,BERT-whitening还可以对句向量进行降维,带来更低的内存占用和更快的检索速度。然而,在《无监督语义相似度哪家强?我们做了个比较全面的评测》中我们也发现,whitening操作并非总能带来提升,有些模型本身就很贴合任务(如经过有监督训练的SimBERT),那么额外的whitening操作往往会降低效果。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本文提出往BERT-whitening中引入了两个超参数,通过调节这两个超参数,我们几乎可以总是获得“降维不掉点”的结果。换句话说,即便是原来加上whitening后效果会下降的任务,如今也有机会在降维的同时获得相近甚至更好的效果了。
方法概要
目前BERT-whitening的流程是: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
\tilde{\boldsymbol{x}}_i =&\, (\boldsymbol{x}_i - \boldsymbol{\mu})\boldsymbol{U}\boldsymbol{\Lambda}^{-1/2} \\
\boldsymbol{\mu} =&\, \frac{1}{N}\sum\limits_{i=1}^N \boldsymbol{x}_i \\
\boldsymbol{\Sigma} =&\, \frac{1}{N}\sum\limits_{i=1}^N (\boldsymbol{x}_i - \boldsymbol{\mu})^{\top}(\boldsymbol{x}_i - \boldsymbol{\mu}) = \boldsymbol{U}\boldsymbol{\Lambda}\boldsymbol{U}^{\top} \,\,(\text{SVD分解})
\end{aligned}\end{equation}
GAU-α:尝鲜体验快好省的下一代Attention
By 苏剑林 | 2022-04-22 | 48450位读者 | 引用在《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GAU(Gated Attention Unit,门控线性单元),在这里笔者愿意称之为“目前最有潜力的下一代Attention设计”,因为它真正达到了“更快(速度)、更好(效果)、更省(显存)”的特点。
然而,有些读者在自己的测试中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比如收敛更慢、效果更差等,这与笔者的测试结果大相径庭。本文就来分享一下笔者自己的训练经验,并且放出一个尝鲜版“GAU-α”供大家测试。
GAU-α
首先介绍一下开源出来的“GAU-α”在CLUE任务上的成绩单:
$$\small{\begin{array}{c|ccccccccccc}
\hline
& \text{iflytek} & \text{tnews} & \text{afqmc} & \text{cmnli} & \text{ocnli} & \text{wsc} & \text{csl} & \text{cmrc2018} & \text{c3} & \text{chid} & \text{cluener}\\
\hline
\text{BERT} & 60.06 & 56.80 & 72.41 & 79.56 & 73.93 & 78.62 & 83.93 & 56.17 & 60.54 & 85.69 & 79.45 \\
\text{RoBERTa} & 60.64 & \textbf{58.06} & 74.05 & 81.24 & 76.00 & \textbf{87.50} & 84.50 & 56.54 & 67.66 & 86.71 & 79.47\\
\text{RoFormer} & 60.91 & 57.54 & 73.52 & 80.92 & \textbf{76.07} & 86.84 & 84.63 & 56.26 & 67.24 & 86.57 & 79.72\\
\text{RoFormerV2}^* & 60.87 & 56.54 & 72.75 & 80.34 & 75.36 & 80.92 & 84.67 & 57.91 & 64.62 & 85.09 & \textbf{81.08}\\
\hline
\text{GAU-}\alpha & \textbf{61.41} & 57.76 & \textbf{74.17} & \textbf{81.82} & 75.86 & 79.93 & \textbf{85.67} & \textbf{58.09} & \textbf{68.24} & \textbf{87.91} & 80.01\\
\hline
\end{array}}$$
你的语言模型有没有“无法预测的词”?
By 苏剑林 | 2022-04-20 | 21088位读者 | 引用众所周知,分类模型通常都是先得到编码向量,然后接一个Dense层预测每个类别的概率,而预测时则是输出概率最大的类别。但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种可能:训练好的分类模型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类别”,即不管输入是什么,都不可能预测出某个类别$k$,类别$k$永远不可能成为概率最大的那个。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类别数远远超过编码向量维度的场景,常规的分类问题很少这么极端的。然而,我们知道语言模型本质上也是一个分类模型,它的类别数也就是词表的总大小,往往是远超过向量维度的,那么我们的语言模型是否有“无法预测的词”?(只考虑Greedy解码)
是否存在
ACL2022的论文《Low-Rank Softmax Can Have Unargmaxable Classes in Theory but Rarely in Practice》首先探究了这个问题,正如其标题所言,答案是“理论上存在但实际出现概率很小”。
听说Attention与Softmax更配哦~
By 苏剑林 | 2022-04-07 | 76314位读者 | 引用不知道大家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当前NLP主流的预训练模式都是在一个固定长度(比如512)上进行,然后直接将预训练好的模型用于不同长度的任务中。大家似乎也没有对这种模式有过怀疑,仿佛模型可以自动泛化到不同长度是一个“理所应当”的能力。
当然,笔者此前同样也没有过类似的质疑,直到前几天笔者做了Base版的GAU实验后才发现GAU的长度泛化能力并不如想象中好。经过进一步分析后,笔者才明白原来这种长度泛化的能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模型回顾
在《FLASH:可能是近来最有意思的高效Transformer设计》中,我们介绍了“门控注意力单元GAU”,它是一种融合了GLU和Attention的新设计。
除了效果,GAU在设计上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显示了单头注意力未必就逊色于多头注意力,这奠定了它“快”、“省”的地位;二是它是显示了注意力未必需要Softmax归一化,可以换成简单的$\text{relu}^2$除以序列长度:
\begin{equation}\boldsymbol{A}=\frac{1}{n}\text{relu}^2\left(\frac{\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sqrt{s}}\right)=\frac{1}{ns}\text{relu}^2\left(\mathcal{Q}(\boldsymbol{Z})\mathcal{K}(\boldsymbol{Z})^{\top}\right)\end{equation}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