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每日一图】本星系群远后方的星系
By 苏剑林 | 2009-09-20 | 21285位读者 | 引用广州亚运歌曲《重逢》歌词(中英文版)
By 苏剑林 | 2009-09-26 | 25426位读者 | 引用这几天各大报纸和网站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亚运歌曲《重逢》,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她的英文版是由杨振宁夫妇翻译的。广州亚运会歌词创作者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朋友,他把写好的中文歌词交给两人,希望他们能帮忙找一位专业人士翻译成英文版,杨振宁夫妇竟对这首词爱不释手,很快把译好的英文版歌词传回给了徐荣凯。杨振宁夫妇称只要一说起这首歌就很兴奋。
据说旋律借鉴了广东童谣《落雨大》,感觉这一定会是一首值得收藏的歌!歌曲的中文版将会由歌手毛阿敏孙楠,至于英文版是否也由毛阿敏和孙楠演唱,捞仔则表示,这次录音是计划录一个全中文版和一个B段是英文的版本,如果入围,这首歌将有可能会出现多个版本,包括全中文、全英文、中英文混合等。
中国香港“光纤之父”获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
By 苏剑林 | 2009-10-06 | 30441位读者 | 引用中国网10月6日电,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名中国香港科学家高琨(Charles K. Kao)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博伊尔(Willard S. Boyle)和乔治-E-史密斯(George E. Smith)。科学家Charles K. Kao 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而获奖,科学家因博伊尔和乔治-E-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获此殊荣。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博伊尔和史密斯(从左至右)
测试一个强悍的功能——ScienceWord
By 苏剑林 | 2009-11-22 | 40381位读者 | 引用新词发现的信息熵方法与实现
By 苏剑林 | 2015-10-26 | 114527位读者 | 引用在本博客的前面文章中,已经简单提到过中文文本处理与挖掘的问题了,中文数据挖掘与英语同类问题中最大的差别是,中文没有空格,如果要较好地完成语言任务,首先得分词。目前流行的分词方法都是基于词库的,然而重要的问题就来了:词库哪里来?人工可以把一些常用的词语收集到词库中,然而这却应付不了层出不穷的新词,尤其是网络新词等——而这往往是语言任务的关键地方。因此,中文语言处理很核心的一个任务就是完善新词发现算法。
新词发现说的就是不加入任何先验素材,直接从大规模的语料库中,自动发现可能成词的语言片段。前两天我去小虾的公司膜拜,并且试着加入了他们的一个开发项目中,主要任务就是网络文章处理。因此,补习了一下新词发现的算法知识,参考了Matrix67.com的文章《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语言学:基于SNS的文本数据挖掘》,尤其是里边的信息熵思想,并且根据他的思路,用Python写了个简单的脚本。
文章转载于:http://gerry.lamost.org/blog/?p=417
去年是国际天文年,在翻译官方宣传手册之外,还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给《天文爱好者》写了一年的连载,介绍著名星表。编辑李鉴给这个系列起了个很棒的名字:“群星的族谱”。前后四五百年,二十多代天文学家,上千个星表,在新线索的串联下,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我常常因为灵光乍现激动得匆匆提笔,却在下笔的一刻冒出更多的问题……在积累有限之外,自己的笔力也还不足以驾驭这样宏大的题材,就当成框架索引来看好了。虽然遗憾种种,但总算是完成了
一个心愿。这里是这个系列的番外篇,介绍星表数据库,发表在2010年1月的爱好者杂志上。
讲星表,就不能不提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数据中心(Strasbourg Astronomical Data Center),这个始建于1972年的数据中心汇集了有文献记载的近万个星表,提供了详尽的查询方式,是天文学家获取数据的首选。而它的身世却少有人知……
400多本数学电子书籍(供下载)
By 苏剑林 | 2010-02-04 | 84021位读者 | 引用转自:http://bbs.emath.ac.cn/redirect.php?tid=1989
来源:http://cid-ec227156e4cad4ab.profile.live.com/
不论是对于学习高等数学还是初中数学,里面都有不少数学精品。BoJone一发现,便用Thunder下了一大堆(正好满足了我加强“数学分析”的需要),并立即与大家分享了。资源储存在微软的网盘,按常理来说不存在链接失效的问题,不过BoJone建议需要的读者还是尽快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毕竟这样更加保险,因为或许哪一天作者不愿意共享了,那就“走宝”了,呵呵。
《方程与宇宙》:二体问题的来来去去(一)
By 苏剑林 | 2010-03-20 | 98699位读者 | 引用为了让大家能够查询到“天体力学”方面的内容,同时锻炼我的表达和计算能力,BoJone构思了《方程与宇宙》这个主题,主要是写一些关于使用数学相对深入地讨论一些天文问题。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用公式是无法完美地描述科学的(当然也不能纯公式),我记得霍金的《时间简史》以及《果壳中的宇宙》等之类的书,都力求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对于对于公众来说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朋友来说却难以进行。所以我主张:宇宙是算出来的!
这个主题每一个字都是由BoJone敲击出来的,其中包括引用了《天体力学引论》里面的一些内容,以及加入了BoJone个人的一些见解。由于篇幅长及时间有限问题,BoJone打算分若干次撰写发布,并且尽可能写得通俗一点,力求让有一点微积分基础的朋友就可以弄懂。这里首先发布第一部分。由于时间匆忙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疏忽,欢迎大家挑错!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