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算飞到小行星上——但是,哪一颗好呢?
By 苏剑林 | 2010-05-01 | 35867位读者 | 引用站长:已经很久没有翻译过科普文章了。现在再来尝试一下,依旧是“Google+金山+搜索+理解”的模式,依旧是那么烂的水平,依旧是那么差的文采,呵呵。有任何意见欢迎提出。 4月15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视察了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并发表演讲,提出美国航天新计划:美国未来航天的目的地是火星和小行星,终止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载人航天飞行项目。他强有力地回击了其政策的批评者,同时呼吁私营企业铺设飞往火星的创新之路,而不是以国家之力展示美国的优势。 众所周知,载人登小行星比载人登月难多了。除了苛刻的技术条件外,适合登录的小行星也不多,奥巴马的新方案真的可行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方程与宇宙》:拉格朗日点的点点滴滴(四)
By 苏剑林 | 2010-08-15 | 97900位读者 | 引用The New Calculation Of Lagrangian Point 1,2,3
关于n体问题,选择质心或其他定点为参考点,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运动方程:
$$\ddot{\vec{r}}_k=\sum_{i=1,i != k}^{n} Gm_i\frac{\vec{r}_i-\vec{r}_k}{|\vec{r}_i-\vec{r}_k|^3}\tag{19}$$
现在我们只考虑三体问题。天文学家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三体问题的简洁解,可是很遗憾,庞加莱已经证明了三体问题的解是混沌的,也就是说任何微小的扰动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巴西的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有可能因此美国的一场龙卷风)。
《教材如何写》:BoJone的粗浅看法
By 苏剑林 | 2011-04-19 | 22615位读者 | 引用在科学空间所转载的上两篇文章中,matrix67和范翔都表达了他们对大多数现行(数学&物理)教材的不满和对编写教材的一些建议。今天,BoJone也来发发牢骚,说说教材。
首先得说明下,目前BoJone只是一个高二生,或者说,是一个爱好数学、物理的高中生,因此本文所描写的观点仅仅是个人的看法,而且应该带有诸多的不成熟看法。不论如何,谨在此提出,欢迎讨论。
BoJone认为,人类都有着追求利益的倾向,要是一样东西能够对我们有“好处”,给我们带来方便,那么我们就很乐意去拥有它,或者去学习它。数学、物理理论也应当如此,当教材编写者想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或介绍一个新理论、方法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如何从严格上定义、推导、证明、最后才去应用,而相反,他们应该要大书特书引入新概念和方法后有什么“好处”。只有了解到了它的用处之后,读者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足够的心思去进一步的学习。这一步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要不然,那么繁琐、枯燥的推理证明过程会抹杀掉绝大多数人的信心,纵使后来“终于”弄懂了它的用处,也兴趣倍减。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批评一下人教版数学选修教材中的一个很让人反感的做法,在《选修2-2》中它引入了复数,但仅仅简单交待了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和模等定义后就了事,对于复数的一些精华,比如复数乘法代表着坐标旋转等,则全然不提,这样的“复数”有何意义呢?有同学问我:“学复数有什么用?”我只能回答:“就目前来说,复数的唯一作用就是增加了我们高考的负担。”
2012年3月28日,我19岁了。
三月是一个很美的月份,我的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都在三月发生,还有好友们都在三月接二连三地生日,几乎让我措手不及了,呵呵。我的同桌黄金,好友家益,
还有我自己都在这个月成为十九岁的孩子了。算起来,我应该是“最年轻”的了^_^我的生日收到了许多人的祝福,这让我觉得很意外,我一直觉得,我不善于人际交往,所以不应该会有太多人关注我,但惊喜在我身上发生了。谢谢大家。
人生如梦,繁星流动,和你同路,从不相识开始心接近,默默以真挚待人......这是《朋友》的歌词,也是我们之间的真实写照。感谢上天,让我的人生之路上有你们的相伴,人生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愿能够与你们一起度过、奋斗过更多的日子!我们相约,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王骁威:勇敢的追梦者
By 苏剑林 | 2012-11-06 | 42932位读者 | 引用破解数学猜想
今天在看《广州日报》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不曾听闻的名字——王骁威。
他,跟我一样是一个90后,是韶关学院的大四学生,而现在,他多了一点名头:“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这一难题的破解者。
“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出现在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的著作《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中,是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提出一个数论猜想:对于给定的素数p,$f(p)=f(p-1)+1$是否能成立。其中,“仅用1表示数”指的是只用1通过加法和乘法以及括号来表示自然数,对于给定的自然数n,用1来表示时,1的最少个数记为$f(n)$。据说在之前就有诸多数学家论证过,在3亿之前的素数里,上述猜想是成立的。
但是王骁威通过举出反例证否了这个命题,他指出p=353942783时这个公式并不成立。他是经过四个月的钻研,王骁威运用集合论的运算、分析、优化,才成功发现这个猜想的反例的。发现反例之后,王骁威陷入兴奋,把整理成的报告寄给国内几家杂志社,结果却令他失望,几家杂志社对他的论文均不感兴趣。“我也怀疑过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但对数学的强烈兴趣让我坚持下来。”王骁威说自己将论文译成英文,英文名为《A counterexample to the prime conjecture of expressing numbers using just ones》(中文名为《仅用1表示数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投往全球最权威的数论杂志———美国艾斯维尔出版社的《Journal of Number Theory》(数论杂志),国外专家的青睐终于让他收获成功的喜悦,论文发表在杂志第133期(明年二月)上。数学大师丘成桐也通过邮件与王骁威交流,并对他表示肯定。
《虚拟的实在(3)》——相对论动力学
By 苏剑林 | 2013-06-20 | 28922位读者 | 引用半个多月没有写文章了,一是因为接近期末考了,比较忙,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变懒了,呵呵,别人是忙里偷闲,我是闲里偷懒了。
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相对论动力学的知识。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相对论的坐标变换了,接下来的任务应该是把经典力学的动力学定律改成为相对论版本的,这显然也是学习场论的必经之路——懂得如何构造力学定律的相对版版本,是懂得构造相对论性场的基础。和朗道的《力学》与《场论》一样,我们的主线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让我们回忆一下,在经典力学中,一个自由粒子的作用量是
$$S_m=\int Ldt=\int \frac{1}{2} m v^2dt$$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