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Writer,惬意创作!
By 苏剑林 | 2013-08-08 | 21704位读者 | 引用写在2013年即将逝去之际
By 苏剑林 | 2013-12-31 | 26028位读者 | 引用2013年即将过去,而我的大二也即将过去一半了。这一学期广播台的事情忙了很多,数学物理的进展比想象中稍微缓了一些,主要的进步是在向量分析(场论)、路径积分和微分方程等方面。下学期开始分流了,我选择了非师,但事实上,我更喜欢师范类的课程,我选择非师的唯一原因是选择师范需要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幸好,我们创新班的自由度比较多,可以自由选择下学期的课程,我选择了六门数学课程:
1、常微分方程;
2、复变函数;
(这两门纯粹是凑学分的,我觉得他能讲的东西我都懂了,而我认为很重要的部分他不讲...)
3、数理统计;
(这门主要的想法是为路径积分以及统计力学奠基)
4、微分几何;
(主要是广义相对论的奠基,还有理论物理形式)
5、偏微分方程;
(第4、5都是大三的课程,我是去跟大三一起上的)
6、离散数学。
怎么会这么巧!背后的隐藏信息
By 苏剑林 | 2015-01-21 | 39202位读者 | 引用假设我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在给学生兴致勃勃地讲“素数”,讲完素数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后,正当我接着往下讲时,有个捣蛋的学生提问,“老师,你能不能举一个三位数的素数?”。可是我手头上没有1000以内的素数表,我也没记住超过100的素数,那怎么办呢?我只好在黑板上写出几个三位数,比如173、211、463,然后跟学生说“让我们来检验这些数是不是素数”。最终的结果是:它们都是素数!然后会有学生疑问:怎么会这么巧?
素数的概率
首先的问题是,任意写一个三位数,它是素数的概率是多少?三位数的素数共有143个,三位数共有900个,于是概率应该是143/900,大约是六分之一。看起来挺低的,要“蒙中”似乎不容易。
两百万素数之和与“电脑病”
By 苏剑林 | 2014-10-17 | 16390位读者 | 引用原则上来讲,同样的算法,如果分别在Python和C++上实现,那么Python的速度肯定比不上C++的。但是Python还被称为“胶水语言”,它允许我们把主要计算的部分用C或C++等高效的语言编写好,然后它作为“粘合剂”把两者粘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Python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扩展库,这些库中有不少是用C语言编写的。因此,我们在编写Python程序的时候,如果可以用这些现成的库,速度会快很多。本文就是用Numpy来改进之前的《两百万前素数之和与前两百万素数之和》的计算。
算法本身是没有变的,只是用了Numpy来处理数组计算,代码如下:
在数学分析的级数理论中,有一类常见的题目,其中涉及到
$$\cos\theta+\cos 2\theta+\dots+\cos n\theta\tag{1}$$
和
$$\sin\theta+\sin 2\theta+\dots+\sin n\theta\tag{2}$$
之类的正弦或者余弦级数的求和,主要是证明该和式有界。而为了证明这一点,通常是把和式的通项求出来。当然,该级数在物理中也有重要作用,它表示$n$个相同振子的合振幅。在我们的数学分析教材中,通常是将级数乘上一项$\sin\frac{\theta}{2}$,然后利用积化和差公式完成。诚然,如果仅限在实数范围内考虑,这有可能是唯一的推导技巧的。但是这样推导的运算过程本身不简单,而且也不利于记忆,在大二的时候我就为此感到很痛苦。前几天在看费曼的书的时候,想到了一种利用复数的推导技巧。很奇怪,这个技巧是如此简单——写出来显得这篇文章都有点水了——可是我以前居然一直没留意到!看来功力尚浅,需多多修炼呀。
这学期的数学建模课,对笔者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锻炼论文写作和Python技能的过程。不过是写论文还是写博客,我都致力于写出符合自己审美观的作品,因此我才会选择$\LaTeX$,我才会选择Python。$\LaTeX$写出来的科学论文是公认的标准而好看的格式,而Python,的确可以作出漂亮的图,也可以简洁地完成所需要的数值计算。我越来越发现,在数学建模、写作方面,除了必不可少的符号推导部分(这部分只能用Mathematica),我已经离不开Python了。
为什么还要求漂亮?内容好不就行了吗?的确,内容才是主要的,但是如果能把展示效果美化一下,而且又不耗费更多的功夫,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量子力学与路径积分》习题解答V0.1
By 苏剑林 | 2015-09-14 | 39910位读者 | 引用把Python脚本放到手机上定时运行
By 苏剑林 | 2015-10-21 | 44871位读者 | 引用毫无疑问,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基础,而对于我等平民来说,获取大量数据的方式自然是通过爬虫采集,而对于笔者来说,写爬虫最自然的方式就是用Python写了。短短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一个实用的爬虫,多清爽。(请参考:《记录一次爬取淘宝/天猫评论数据的过程》)
爬虫要住在哪里?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爬虫放到哪里运行?为了爬取每天更新的数据,往往需要每天都要运行一次爬虫,特别地,是在某个点定时运行。这样的话,老挂在自己的电脑运行是不大现实,因为自己的电脑总有关机的时候。也许有读者会想到放在云服务器里边,这是个方法,但是需要额外的成本。受到小虾大神的启发,我开始想把它放到路由器里边运行,某些比较好的路由器是可以外接U盘,且可以刷open-wrt系统的(一个Linux内核的路由器系统,可以像普通Linux那样装Python)。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做法,但是我对Linux环境下的编译并不熟悉,尤其是路由器环境下的操作;另外路由器配置很低,一般都只是16M闪存、64M内存,如果没有耐心,那么是很难受得了的。
最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