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兴隆,畅言科普
记信息时代的天文科普研讨会暨第三届宇宙驿站站长联谊会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互联网相互交流以及查找各种资讯已经成为了许多天文爱好者的必经之道。同好们也许都浏览过牧夫天文论坛、星友空间站、空间天文网等天文科学网站,事实上,它们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科普网站群体——宇宙驿站。正如她的名字所言,宇宙驿站是我们一大群天文爱好者在互联网上的“家”,她为我们这群热衷于网络科普的站长免费提供了稳定的网站空间。

宇宙驿站发起于2002年,是国家天文台LAMOST项目之一,迄今已经有近百位站长在上面“安家”。2013年6月28日到6月30日,我们这群站长齐聚兴隆,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信息时代的天文科普研讨会暨第三届站长联谊会”。

我加入宇宙驿站的时间是2009年,刚发现有这么一个平台时我备感兴奋,因为在此之前我已在网络中“闯荡”了三年,深知一个稳定的网络服务器的难得。在简单建立起我的网站之后,很快就迎来的第二届的站长联谊会。然而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经验不足,就没有参加,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甚是遗憾。今年的第三届联谊会,我是铁定了心非参加不可了。下面是我参加这次会议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与各位共勉。

宇宙驿站大合照

宇宙驿站大合照

06.28集合,出发
28日,中午十二点下飞机之后,我就匆匆赶往国家天文台,幸好刚赶上了准备出发的大巴。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兴隆观测基地,当然,说LAMOST望远镜大家可能会熟悉一点。一提到LAMOST,很多有关天文奥赛的回忆和故事便在脑海中浮现。上天很眷顾我,让我第一次参加奥赛就全线通过了从国内比赛到IOAA的一系列比赛,在天文、阅历等方面收获颇丰。还记得我第一次有机会参观LAMOST是在2010年参加IOAA的时候,可惜行程太紧,最终取消了。而在2011年的北大天文夏令营中3,我终于首次目睹了它的风采:宏伟,壮观,深邃。因此,这次站长联谊是我第二次拜访LAMOST,自然有种说不出的温馨。

笔者与LAMOST

笔者与LAMOST

辗转三小时后,我们到了兴隆,有点陌生,也有些熟悉。安排住宿时,我有幸和牧夫天文论坛的创始人解仁江、管理员张紫恒等前辈住在了一起,无疑这是一次绝佳的取经机会。同舍的还有年仅15岁的“天文小子”张琦乾。晚餐过后,天公不作美,我们就在房间里休息联谊。解坛主是一个很风趣的人,他带领着我们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我们谈到了很多话题,包括每个人的故事和天文史、牧夫的发展史和发展计划、网站建设等相关故事。原来,与我们同行的多数都是最早接触互联网、建立天文网站的一批老前辈了,这让我倍感荣幸,也深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之一而任重道远。

06.29 报告,研讨
按计划,这一天是作报告和研讨会的日子,早餐过后我们就集中到了兴隆会议室。上午的会议由崔辰州博士主持,首先发言的是国家天文台的姜晓军博士,他为我们讲解了兴隆观测站的发展史,包括建站历史、选址、光污染以及发展目标等内容,其风趣的演讲风格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笑声。演讲完后,由于姜博士有急事需离开,我们先进行大合照。我们选择了LAMOST作为背景,无奈,这两天的天文台都如同“仙境”一般,云雾萦绕,我们只能在云雾之中隐约看到LAMOST的影儿。

崔辰州博士主持会议

崔辰州博士主持会议

合照过后,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黎文女士作了题为《泛在融合的科普云平台》的报告,报告中谈到了科普是中科院的社会职责、信息技术助力天文传播等话题。紧接着,代表搜狐科普门户的美女编辑史文慧分享了她的工作经验,讲到了科普与商业(门户网站)的矛盾,门户科普网站的尴尬局面等,让我们有所唏嘘,深感天文科普任重而道远。然后是茶歇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趁机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发现,参加本次会议约50人的“大队”中,既有搞天文多年的资深前辈,也有不少90后的“生力军”,最小的年龄才15岁,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茶歇过后,国家天文台的张超老师给我们作了简单而精彩的报告,他给我们讲《天文科研的传播》,强调亲自到大自然中考察各种现象的独特魅力,这远比Google、百度来的东西更吸引人,同时他指出内容远比平台重要,这些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张超老师奔波两个多小时来到山上,却只能待半个小时,报告结束后他就要赶回山下工作了。“让我们以掌声欢送和感谢张老师…”。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接下来分别由我的舍友之一魏华以及广州大学的关凯莹分别就《科普信息的需求》和《广东中学天文教育和科普》发表演讲,上午的报告就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张超老师的精彩演讲

张超老师的精彩演讲

下午还有不少的“重头戏”。首先是牧夫坛主解仁江的精彩演讲,他给我们讲了自己的天文历史以及牧夫的发展问题等,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尤其是谈到网站运营、营利与非营利等问题时,更是引来了热烈的讨论,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坛主的演讲在“牧夫的未来”中结束,然后就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张欣同学的报告《大学校园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天文科普》以及北师大天文系的张安琪同学的报告《信息时代的天文科普》。这时候,我发现会议室出现了熟悉的身影:《天文爱好者》的李鉴社长和张长喜老师等人!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其中李鉴老师在我的写稿方面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而张长喜老师则是我2010年是参加IOAA的领队。趁着茶歇,我赶紧上去跟他们寒暄了几句,一切,就好像回到了三年前。

牧夫论坛坛主解仁江引起了研讨会的小高潮

牧夫论坛坛主解仁江引起了研讨会的小高潮

《天文爱好者》李鉴老师被邀请发言

《天文爱好者》李鉴老师被邀请发言

短暂的茶歇过后由星友空间站的刘骁同志为我们展示的星友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有关移动平台的科普声音。接着国家天文台的刘博洋同学以他自身的经验为我们解答了“是否应该选择科普作为职业”的问题。下午的研讨会在观瞳创视的关彤导演的《互联网时代的制片新方法》的报告中结束,“关导”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动态的世界,各种视觉效果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与会代表们的高涨热情让原计划在下午结束的研讨会延续到晚上,晚饭过后,宇宙驿站的“老大哥”崔辰州博士进行了有关数据时代和虚拟天文台的演讲,他给我们带来了“大数据”、“第四范式”、“虚拟天文台”等各种新概念,还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天文数字化情况,让观众颇为惊讶。关彤导演对他下午的演讲进行了补充,随后上海天文台、天之文论坛坛主汤海明就上海天文台动态、科学传播群与科普事业问题作了报告,而后整个会议在杨华的有关天文软件翻译问题的演讲中结束。会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讨论过后,本届研讨会暨联谊会正式圆满落下帷幕。

06.30 参观,解散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纵使有千万不舍,我们依旧要分离。为期三天的相聚即将结束了,早上我们先返京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参观。这也是我第二次参观了,第一次参观怀柔基地也是2010年IOAA的安排。天文奥赛带给了我太多太多,这是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它不仅仅是一个比赛,更是一场天文人别具一格的聚会。

怀柔太阳望远镜

怀柔太阳望远镜

怀柔的风景很美,让我们流连忘返,然而简单的参观之后我们就得离开了,午饭过后我们便启程回到北京国家天文台总部。在那里,我们挥挥手,似说再见,又更像是挽留,希望挽留这美好时光。天文是如此地美好,每一分相聚的时间都是弥足珍贵的。最后,我还是迈上了漫长的回家之旅,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作为年轻人,就应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所以,不管未来如何,我会坚守我今天的天文之梦;正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做我们想做的吧!在此,仅改一句千古流传的诗句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都会坚守自己的天文之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天文。

转载到请包括本文地址:https://kexue.fm/archives/2022

更详细的转载事宜请参考:《科学空间FAQ》

如果您还有什么疑惑或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继续讨论。

如果您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打赏本文。打赏并非要从中获得收益,而是希望知道科学空间获得了多少读者的真心关注。当然,如果你无视它,也不会影响你的阅读。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如果您需要引用本文,请参考:

苏剑林. (Jul. 18, 2013). 《欢聚兴隆,畅言科普 》[B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kexue.fm/archives/2022

@online{kexuefm-2022,
        title={欢聚兴隆,畅言科普},
        author={苏剑林},
        year={2013},
        month={Jul},
        url={\url{https://kexue.fm/archives/2022}},
}